在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学习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力提升应建立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学习力提升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一、教材与教材观
  教材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供教学用的教授和学习的材料。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等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这是目前受到普遍肯定的教材观念。
  教材观是教材编制者、教材使用者对教材的基本认识,教材观支配着教材编制的方式和教学活动方式。对教师这一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教科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不但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凭借,而且是连接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与纽带。
  二、教材观的变迁
  将教材“神圣化”的旧教材观:强调教材内容的绝对性和权威性,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
  将教材回归生活、服务学生的新教材观: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材编写中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知识,精选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教学不再只是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支配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即:“用教材教”。
  三、不同的教材观,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力”的影响
  传统的旧教材观下: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一是教学内容的窄化,只教教材的内容,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圣化。一切以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表述为标准,为问题的解答标准,为思考的导向标准,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记、怎么背,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被格式化了,毫無个性化和批判性的思想,教学为注入式教学,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仅仅是被当成了填塞知识的容器,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何谈学为主体!最终成了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新教材观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及“用教材教”、增强学生“学习力”的实施策略思考
  2017年9月,七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2006—2007年底,《课程标准》初步修订稿完成;2011年11月,新《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新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出台,是新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2016年9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学校使用,2017年9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学校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了原有教材特点即: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贯穿始终,同时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法治精神、国际视野等等。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2.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增强思辨性;3.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加强对学生践行的指导;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其特点。
  用好、用活新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有如下一些建议:①认真研读、吃透新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②把握和体现教材的“宽度”不再是一味追求深度,教师增强自身的积淀;③抓好“两头”。一头:将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感受;另一头:落实对学生践行的指导;④有选择地使用新教材上的小栏目,把握好教学节奏;⑤设计与教材有效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参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拘泥于教材的现成结论,适当补充新认识等等。
  思考这些问题之余,“温度”一词日渐清晰和坚定,研读教材也好、精心设计也好,我想,它实际上解决的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温度”,教师对你所要教授的内容是否有感觉、有温度、有感情,想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关注学生也好,设计学生活动也好,注重于学生的交流也好,我想,它实际上解决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温度”,教师对你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否有温度、有感情、有人文关怀,与学生的交流是真实的、有温度的。解决了这两点,我想,这个课堂一定会是一个温暖的、打动人心的、学生乐于学习的、师生都会感到愉悦和幸福的课堂!如果真的是那样,学生何其幸福,我们又何其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文森.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M].

相关热词搜索:教材 用好 增强 学生 习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