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鸣:中国—“知识的沙漠”,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今天的中国,其实是一座很难自行生长“知识”的“沙漠”,各行各业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来自“进口”,“绝大”的程度,决不下于百分之九十,有些行业几乎就是百分之百。这是事实判断。不相信的朋友,不妨自行做一些调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更不宜装“鸵鸟”,东方的国家,大抵如此,日本人或许强一点。问题在于,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其实,问题就来自中国儒家的传统。中国儒家事实上即是最没有知识的一群,更糟糕的是,他们不仅没有知识,而且在方法论上更反知识。真正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知识”,尽管“浅薄”,但也大多数并不来自儒家文人,而是来自下层普通的农民、工匠,以及有着道家传统的贩夫走卒、方士郎中之流。很明显,中医中药的发生和发展,其理论的根据——阴阳五行,即来自黄老之学的道家。

  我在前面曾讲到,孔儒之书全都是“死书”,这同样是事实判断。什么是“死书”?真知识的含量几乎为零的书,即是“死书”。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孔儒之书,这实际上等于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的“死书”。一个只会读“死书”的民族,他的“真知识”从何而来?

  中国人今天还又要“尊孔读经”,这种文化的“返祖症”,不仅逆潮流而动,更是自寻死路。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在孔儒的意识形态垄断之下,就只能是一座“知识的沙漠”?

  人类的知识共分三大系统:物质(包括生命物质)知识系统;
社会知识系统;
精神知识系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知识系统都是一座活的巨型结构,单个独立的“知识”都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真知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不首先讨论,究竟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尤其什么是真知识?这是一个大问题。西方哲学的一个大的部门——认识论,即完全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而且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我认为,知识即人类对认识对象(事物)的一切内在和外在“关系”的“理解”。说白了,知识即对“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关键也正在“理解”事物的种种“关系”,特别是最重要的“关系”。

  从逻辑的意义上看,一切事物的“关系”都可以归纳为如下的三种:因果关系、类比关系(又称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又称串列关系或系统关系)。而作为事物的本质的关系,往往都是因果关系。因此,能够真正抓住因果关系的知识才可能是真知识。

  从逻辑“关系”和逻辑“模态”之间的对应来看,因果关系对应“必然性”,类比关系或并列关系对应“或然性”或“可能性”,包含关系或串列关系对应“应然性”或“系统性”。由此又可以断定,能够抓住必然性模态的知识才可能是真知识。而必然性则又带来客观性和普遍性。由此可知,凡具有事物对象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才可能是真知识。这虽然不能说是真知识的充分条件,但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只有符合这种必要条件的知识才可能是关于对象(事物)的真知识。

  利用上述的关于真知识的“必要条件”的判据,我们立即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儒家所具有的“知识”,全都不可能是关于事物的“真知识”。且不说儒家根本就不关心任何涉及“物质(包括生命)”的知识,而涉及“社会”(其实是“天下”)的知识,儒家的全部根据都来自“礼”,而“礼”的形成与“必然性”完全无关,纯属统治者单方面的阶级利益所需要的“独断”。孔儒关于伦理的设想也依然是出自独断,例如什么“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之类。特别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更是荒唐:父子关系属于必然性关系,而君臣关系属于或然性关系,把这两种不同的关系放在一起,是明显的一种骗局,拉中国人下水。老子早就看出孔丘及其儒家的包藏祸心(见《庄子》)。

  再说孔儒之书的论述方法,纯属独断,即纯属包含关系的“应然性”,只讲“应然”,例如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等,根本就不讲“必然”,孔儒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必然”;
而在修辞上,则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或“类比”,这属于“或然性”,例如中国大量流传的“成语”,基本上都是经典的“比喻”,例如“揠苗助长”(见《孟子》)、“苛政猛于虎”(见《礼记》)之类。

  在儒家之书的影响之下,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人们论述事物的方法除了仿效孔子的“独断”之外,即是大量的比喻和类比,中国文人们的“文采”功夫,几乎全都花在了想方设法的比喻和类比之中,并通过运用大量比喻的“典故”来展示自己的“博闻强记”和“妙笔生花”。例如很多人能够背诵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是如此流传千古的“妙文”。美则美矣,可是它带给了人们什么样的“真知识”呢?其中有事物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么?这样的美文有一点当然没什么坏处,但如果全都是如此腔调的文章、书籍、文献,堆山塞海,大量形成中国人大脑中的“垃圾”,中国人的真知识还怎么生长呢?

  孔儒的害人决不仅仅是它们的具体的世界观(天下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害人,重要的还是它们的思维方法的更加害人。它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全都变成了不可能生产真知识的废人,它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变成了永远的“知识的沙漠”。中国人,尤其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除了劳作、受苦、服役,吃、喝、拉、撒、睡,基本上就没有了任何“文化”的念想。而中国文人,除了拼命于“科举”,穷毕生之力谋取“功名”,捞个一官半职,再就是绞尽脑汁,尽写一些没有半点真知识含量的烂文章、烂诗词歌赋,或者更烂的“历史”,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极尽拍马溜须的能耐,这也就算他们生命的“价值”。如此的中国人,活得如此地丧失了“人”的尊严。严格地说,没有真知识的人,一辈子能算什么“人”呢?

  我请那些拼命歌颂孔儒的同胞们想一想,我们的“中国”,还要把“知识的沙漠”坚持到哪个世纪?(2009,3,28.)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沙漠 知识 黎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