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远招:城市、记忆与艺术
发布时间:2020-06-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学生想写这样一篇硕士论文,跟我探讨的时候,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当然,我乐意先介绍一下她向我提出来的问题,和我当时乃至在这个课题上所想到的一些东西。
她的问题很多。例如,城市跟记忆究竟有什么关系?记忆跟哲学有什么关系?记忆跟艺术有什么关系?什么是艺术哲学,它同美学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浪漫主义?西方主流哲学流派有哪些?中西文化的差别在城市建筑方面有何体现?等等。我在这里不可能就所有这些问题都写一通话,不然就又变成长篇大论了。大家看了头痛的。
我把我要说的几个观点不很逻辑地说说吧。
我觉得,讨论城市与记忆,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不然这个题目太缺乏确定性了。也许她的本意,是说城市的变迁同人的记忆究竟有什么关系吧,而城市的变迁跟记忆这两个东西,同艺术又有什么关系。
我就想,城市的变迁,也是好大的题目哦。这方面社会学有许多的研究。有一个视野,是把城市化放在现代化的主题下来讨论的,即认为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城市化。但是,在现代化启动之前,有没有城市呢?如果有,当时的城市,跟现在的城市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例如中国唐朝和宋朝的许多繁华的城市,跟现在的城市有什么联系和异同呢?国外的现代城市,同古代希腊的城邦等等有何异同呢?这些题目,都超出了我现在的研究范围。
讨论城市跟记忆的关系,我们当然可以局限在现在城市的变迁跟记忆的关系上。例如,五一路的变化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哦。在长沙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时间很短吧。过去的城市面貌是否还很深地保存在各位的记忆中呢?大家体会也许不深,但是那些搬迁户呢?那些离开了他们原先的住房而散落在新地方的老长沙人呢?我们的记忆如何?这个近距离的有关城市变迁和记忆的话题,同古老的城市变迁同人的深层次的记忆问题,当然不是一回事的。
荣格曾经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他认为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还不是最深层的。假如真的存在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的意识的最深最底部。那么,我们是否有残存着关于过去唐朝城市的集体无意识呢?
这个很神秘的问题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科学的解答。那么我们还是转向相对确定的问题吧。在湘江大道旁边,原先有很多的菜农。就在我家附近,还有一个菜市场。原来有一排长长的木房子,因为修建沿江大道。这些房子都消失,原先的居民去了哪里住,我也不很清楚,他们肯定搬迁到了别的某个地方。那么,在他们的脑海里,是否还存留过去湘江旁边的那种风景图呢?现在的沿江大道确实很漂亮,但是过去的风景作为记忆的保存,是否有另一种迷人的魅力呢?假如再把这个问题泛化一下,想到其实许多城市,原本就是在农村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是否会有一种深度的情结: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我们却始终保存着关于这个城市原来的农村风景图呢?
我有时候在湘江边散步的时候,觉得现在的湘江两边真的很漂亮了。同我刚来长沙的时候,看上去也完全不同了。我个人似乎在留恋一些什么。我特别怀念原来能够看到的一些植物和花草,现在都是马路。
随便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大学也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现在大学里到处都是车子,汽车和摩托车。我觉得大学里最好不要出现车子。甚至像北京大学出现那么都的自行车也不好。大学里的人最好都能够步行。校园里都是植物和花草。人们手里拿着书,或者三五成群的在一起交流讨论的。这是题外话了。因为我头脑里不知为什么总是出现这样的幻想的大学校园图。
城市的变迁总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一些什么。这些记忆是内在的情绪或情感。如果问:记忆中人的一生中占有何种地位?我的回答是: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生命体验,而记忆是生命体验得以保存的根本手段,所以它在人生中非常重要。也许年轻人更多地社会在对未来的希望中,希望是想象力的构造。还有不少人生活在当下之中。但是老年人更多地社会在记忆之中吧。而且,任何想象或希望都会在时间中变成现在,而现在最终又多会化成回忆。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的生命体验,全到在记忆之中。
那么,城市的变迁所包含的记忆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呢?我看,这是一个常常被我们无意忽略了的方面。我们在生存中会遇到各种朋友,跟他们会发生各种情感的、利益的联系,由于他们或她们跟我们的个人生活有更大的利害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些东西保存得很牢很深,但是我们对城市的变迁的有关记忆却很稀薄了。但是我相信,我们不时也会碰到这方面的记忆出来。这时候,我们是否会把这些内在的记忆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也许诗人更多在表现城市化所带来的对农村生活的冲击以及所存在的负面作用。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活最集体体现了卢梭所要反抗的现代文明生活。所以,我觉得,卢梭作为浪漫主义的鼻祖,最早对城市生活作出了自己的批判。而他所运用的思想武器,其实就是自然情感。我相信,在卢梭看来,城市生活最大的祸害,就在于使人的自然情感丧失或遮蔽了。
除了诗人偶尔用诗歌来表达对城市的批评,和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外,我们很能看到那些标记,它们代表着现代城市人的怀旧情绪呢?在人民公社大食堂里,我们当然可以看到某种外在的标记,那是城市人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有一种怀念过去时代的情怀。
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音乐和建筑等其他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复杂的记忆?
面向我们的记忆吧。在我们原始的记忆中,渗透着我们最内在的情感。在那里,也许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我们直接在意识中跟意识的对象照面。它们构成一完整的情景。自我,在这个时候跟自我周围的所有带有意义的事物,通过情感而组织在一起了。
假如艺术能够把这种记忆呈现出来。我相信,它肯定要比哲学更接近我们本真的生活。
假如我们把记忆放大一些,想象一下现在城市的各个孤立的“自我”,也通过情感而成为一个有机的城市总体,那么,现代城市的面貌是否会有所改观?
我们的城市,从艺术上来批评,是否有了过多的机械性和市场的经济性,而少了一些有机性和情感性?
我知道有许多艺术学院的同学喜欢去城市某些地方喝咖啡。我想这个时候,因为心情轻松,不妨讨论一下我的这些问题哦。
假如我们残留的许多情感的片段真能够通过基因而遗传下去,构成集体无意识的表象。那我们不是很幸福吗?因为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有了永恒。
我们生活的地方越繁华,我们的心越是寂寞。这句话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但它常常使我的心微微颤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