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声:印度的外交战略趋向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提要]印度展开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在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关系均取得了进展。加之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印度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趋向
近年来,印度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特别是同美国的关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印度侧重加强印美关系这一趋势看来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但是印度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将继续巩固和发展同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稳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加强同欧盟的关系。在亚洲,印度将继续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积极进取,扩大影响。
一、印美关系实现跃进
冷战时期,由于与美国的战略目标不同,印度一度同苏联结盟,双方关系起伏不定,甚至出现过局部对抗。冷战结束后,印美都调整了政策,两国关系逐步改善,但由于1998年印度进行了核试验,两国关系又跌入低谷。
然而从克林顿总统后期开始,美国逐步恢复了同印度的友好关系。布什总统上台后,进一步调整了对印度的政策,印美关系不断升温。近年来,美国为了拉拢印度,又出笼了一些“大手笔”,使印美关系实现了新的跃进。
首先,美国明确承诺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强国。2005年3月25日,美国一位官员称,美国政府已制定计划,将帮助印度成为一个21世纪的主要世界强国,美国国务卿赖斯已在同年3月访印时将这一计划告知印度总理辛格。[1]
其次,美国将印美关系定位于全球合作伙伴。2006年3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访印时表示,“21世纪的印度是美国的天然伙伴,因为在人类自由事业中我们情同手足”,“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印度负有支持世界民主事业的历史性职责”。[2] 美国将同印度的战略合作范围扩大至南亚周边、印度洋乃至亚太地区。
美国的上述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印度在21世纪成为世界大国的愿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印度发展核武器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来了180 度的大转弯,美国事实上承认了印度的核大国地位。2005年7月,在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美期间,印美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确定印美将推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全面合作。2006年3月,印美签署了《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尽管印度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仍将和印度分享核技术和核燃料,而印度则把民用核设施和军用核设施进行分离,并把民用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控之下。美国在印度核问题上放弃部分防扩散利益以实现其联印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也使印美关系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
尤其使印度高兴的是,美国在承认印度核国家地位的同时,拒绝给巴基斯坦以同等待遇。这表明美国的新南亚战略已超越了过去受困于印巴对立的格局,在总体上向印度倾斜。
在军事方面,美国对印军售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同意向印度出售F- 16 和F- 18 先进战斗机、P- 3C 反潜巡逻机、“爱国者”反导导弹等先进装备,并同意转让某些军事技术。这将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提升印军装备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同时,印美军事训练、交流与联合军事演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联合军事演习规模加大,人员增多,地域扩大。2007年7月1日至5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访问了金奈。这是美航母首次访印。美国还邀请印度军官常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而目前只有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美盟国的军官常驻。据报道,印美正在商谈签订军事后勤支持协议。
在经贸合作方面,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又成为印度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美国还在能源、空间、信息、农业和教育等领域同印度开展高新技术合作。
美国大力拉拢印度,固然同印度已成为美国重视的新兴市场,在反恐方面需要印度的合作等因素有关,但看来“中国因素”则是主要的。尽管中美关系近些年走上了基本正常与稳定发展的轨道,美国政界仍有不少人认为,从长远看,中国的崛起将对美国构成“威胁”,因此积极策划大幅度提升同印度的关系,使印度成为防范中国的重要战略据点。
2005年3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访问日本时说:“我确信美日关系、美韩关系、美印关系对创建一种环境的重要性,在这种环境中,中国更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消极的作用。美国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的盟友关系不是为了反对中国,而是为了联合起来建立稳定的安全、政治和经济关系,这是一种基于价值之上的关系。将中国置于这样的战略环境中??而不是让它毫无约束地任意行动。”[3]
根据美国的战略意图,美国的盟国日本、以色列也大力开展争取印度的工作。2005年4月,日本首相小泉访印,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确定建立“印日全球伙伴关系”,建立总理级年度会晤机制,启动高层战略对话,在经贸、高技术、文化、安全、反恐、军事等领域开展合作,相互支持对方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界评论称,印日关系进入了“蜜月期”。2006年12月,印总理辛格访日,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又将两国关系定位提高成“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强调“作为亚洲最大和最发达的民主国家,印度和日本在彼此进步和繁荣的过程中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天然伙伴。”[4]
2007年8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在印度议会发表的讲话中呼吁建立由“民主制国家”组成的“大亚洲”伙伴关系,其中除日本外,包括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而排除了中国。他说:“这一伙伴关系是一种联盟,我们拥有共同的根本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和对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及战略利益”,“如果日本和印度以这种方法联合起来,这个‘大亚洲’将逐渐演变成一张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大网,把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包括在内”。[5] 安倍这一倡议同赖斯上述讲话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首相公开提出,又前进了一步。
在经济上,日本更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印日已宣布建立“特殊经济伙伴关系”。印度已成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最大的受援国。日本决定协助印度建设“德里—孟买工业走廊”。这一走廊将参照东京—大阪工业带的成功模式,耗资约500亿美元,所占区域人口有1.8亿。将于2015年完工。
同时,印日在军事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不断加强。印度国防部长、海空军参谋长和日本陆上自卫队参谋长等进行了互访,决定加强军队高层之间的交流与磋商,在各军种之间开展合作。
以色列也积极发展同印度的军事合作。目前以色列已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印度第二大军备供应商。美国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费尔康”机载警报和控制系统,而阻止以色列将这一先进技术卖给中国。
在美国、日本等的大力争取下,加以印度本身对中国也存在某些疑虑,印度在外交战略上确实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国、日本倾斜的态势。印度同美日的高层双边交流十分频繁。2007年5月,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官员在东盟地区论坛期间举行了会晤。2007年9月4日,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五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了代号为“马拉巴尔—07”的军事演习,美国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和印度的“维拉特”号航母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多艘新型战舰参加了演习。演习地点位于印度东部海军司令部所在的港口维沙卡帕特南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之间的水域。美国《新闻周刊》评论称,演习地点的选择是为了向中国发出一个信号:美国及其朋友能瓦解北京的“珍珠链”战略。这是美国阻止中国获得亚洲主导权的一种努力。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军演时都称,其真实目的是在防范中国。
印度在外交战略上的上述趋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印度同美国、日本等结成反华联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首先,近年来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对中印两国都带来很大的好处,印度没有必要改变其对华友好的政策。如果由于印度同美国、日本结盟而造成同中国新的对抗,将破坏印度的和平环境,使印度难于实现在21世纪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
其次,美国在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时一般都附有条件,对印度也不例外。美国在同印度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时坚持印度不得再进行新的核试验,引起印不少党派的反对。2007年8月14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柯马克声称:“如果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将中止与印度的所有核合作。”这一声明顿时使印度“炸开了锅”,要求取消协议的激动呼声传遍全印度。在建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问题上,美国也曾多次向印度施加压力。
第三,印美虽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印美两国的历史却迥然不同。美国在建国后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扩张的历史,而印度过去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数百年,对独立和主权问题十分敏感。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印美持不同的立场。这使印美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有限。美国同意日本而还未同意印度“入常”,看来有其深谋远虑。
第四,从印度国内看,印共( 马) 、印共等左派政党仍有相当的力量和影响。他们强烈反对印美军事合作和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在美国公开警告印度不得再进行核试验引起印各界的愤怒后,左派政党当即提出要求印政府停止执行该协议,否则它们将退出执政的团结进步联盟。由于辛格政府在议会不拥有多数,能否继续执政取决于左派政党的支持,辛格在同左派政党对峙一阵后不得不做出让步,使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暂告搁浅。2007年10月15日,辛格总理在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说,实施印美民用核能协议存在一些困难。
第五,在南亚,目前中国同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南亚国家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同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并不针对印度。但如果中印两国由于印度同美国结盟而发生新的对抗,则有可能发生对印度不利的某些变化。
第六,在美国,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美国并不需要遏制中国。2007年10月14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只是一个规模要大得多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同时崛起的还有印度、越南、印尼、泰国、未来实现统一的朝鲜半岛等,日本仍将保持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技术力量。一些美国人认为,其他兴起的亚洲大国可以帮助美国遏制中国,“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不仅仅在于亚洲其他国家对与中国敌对毫无兴趣,毕竟中国是个富有而强大的国家,而且还在于,美国遏制北京的必要性看起来已经越来越小了”。文章指出,“正在成型的新亚洲规模宏大、丰富多元、独立自主、富饶繁荣,完全是某一个国家所无法主宰的,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印度”,“作为亚洲三强的中国、印度和日本基本上形成了均衡态势,加上美国也准备维护亚洲的势力均衡,因此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不大可能为颠覆这个秩序而浪费时间和金钱”。文章认为美国亚洲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推动亚洲和平发展,还要帮助几个亚洲大国找到一系列处理经济和安全关系的体系,使亚洲地区在经历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能够保持地区的和平”。
第七,中国对印美合作采取何种对策也是重要的因素。如中国采取冷战时期大国常采取的针锋相对的对策,有可能使形势趋向恶化。然而中国根据冷战时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沉着和谨慎的态度。实际上,不管是否存在赖斯国务卿所策划的“战略环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印度和美国都继续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因此,中国、印度、美国的三边关系有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平衡的态势。这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是十分有利的。
二、继续巩固印俄关系
尽管印度在外交战略中将印美关系置于首位,印度同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对印度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印度在外交决策时高度重视的因素。正如2007年1月25日印度总理辛格在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印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但是对于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利益而言,俄罗斯仍然是绝不可少的伙伴。”[6]
同中美、中苏( 俄) 、中印、印美等几经曲折的大国关系不同,印苏( 俄) 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少有的。在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苏( 俄) 又是唯一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全面支持印度的国家。因此,印俄关系具有十分坚实的基础。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总统执政初期,印俄关系一度下滑,但从1993年开始,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普京担任总统后,更加重视发展印俄关系。两国已建立年度首脑会晤机制。(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在普京2000年10月访印时,两国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宣言》。2002年12月,普京再次访印,两国签署了《德里宣言》,强调促进两国人民的共同安全、发展与繁荣是战略伙伴关系的核心目标。2004年,普京第三次访印。2007年1月25—26日,普京又访问印度,并作为主宾参加印度共和日庆典,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印领导人也频繁访俄。2005年5月,印总理辛格访俄,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 周年大典。同月,印总统卡拉姆又对俄进行国事访问。同年6月,印国大党主席、团结进步联盟主席索尼娅·甘地访俄。同年12月,辛格总理再次访俄。2007年11月,辛格总理又访俄。
印俄过去就有在核能方面的合作。在印美达成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后,俄罗斯进一步放开手脚,积极开展同印度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在2007年1月普京访印期间,双方发表了关于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开展合作的联合声明。俄罗斯承诺将在印度库丹库拉姆新建4 座核反应堆。印度将保证将俄提供的核反应堆设施和核燃料供应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之下。
2007年1月印俄联合声明指出:“印俄军事技术合作仍然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传统的重要支柱。”[7] 在冷战时期,印度军队百分之七十的装备来自苏联。目前,俄罗斯仍是印度军火的主要供应国。近年来,俄罗斯出售给印度的武器装备不但交易量大,而且设备技术先进。印度从俄罗斯获得T- 90 坦克、“龙卷风”多管火箭炮、苏- 30 战斗机、新型驱逐舰,新型潜艇等最新式武器。俄将向印出售配备米格- 29 战斗机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印俄已联合生产了“布拉莫斯”导弹,并将共同研制第5 代战斗机和多用途运输机。双方还多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今后,印度虽可能从美国获取部分先进武器装备,但由于价格、技术转让的条件等因素,印武器装备主要依靠俄罗斯的局面看来难于有大的改变。
在俄罗斯倡导的中国、俄罗斯、印度三方合作问题上,印度也持积极态度。2006年7月17日,中俄印三国首脑在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举行了会晤。2007年2月,中俄印三国外长在新德里举行了会晤;
同年10月,又在哈尔滨举行了会晤。三方除就国际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外,确定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卫生、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中俄印三方合作正在逐步向前推进。
印俄关系比较薄弱的环节是经贸合作,每年双边贸易额只有约20亿美元。但双方在能源方面开展了合作。
三、稳步改善中印关系
印度在侧重发展同美国、日本关系的同时,并不想因此影响中印关系改善的进程。为此,印度领导人多次公开申明了印度的政策立场。
2005年8月3日,印度总理辛格就其对美国的访问发表讲话,强调印美关于核技术的协议并非反对中国的军事联盟。他说:“我们没有针对任何国家结盟,更不必说中国了”,“这不是针对任何国家的军事同盟或者什么联盟”,“我希望人们不要有这种观点,即我们与美国之间所做的事是以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为代价”,“我们希望与伟大的邻邦中国接触”,“我们看到了印中关系新的希望”。[8]
2007年9月14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在曼谷的安全和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的讲话中说:“中国仍然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向东看’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他对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感到高兴,并说两国之间相互信任与理解正在不断加深。他说:“我们相信在本地区以及更广的范围内,印度和中国都有足够的空间和机遇共同发展。”他还说:“印中伙伴关系是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在国际新秩序下亚洲崛起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决定因素。”慕克吉表示,印中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良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印度“也完全清楚我们与中国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分歧,其中包括边界问题”。他说,印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寻求与中国全面发展关系,不让这些分歧成为双边关系议程上的重点”,同时,印度也继续致力于“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途径积极主动地”解决分歧。[9]
印度总理和外长的上述讲话较好地阐述了印度继续改善中印关系的意向,起了为中印关系“定调”的作用,其效果是好的。
从实际情况看,自从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以来,中印关系保持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胡锦涛主席访印时两国发表的《联合宣言》中规定的“十项战略”正在逐步得到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中印两国领导人利用双边和多边渠道进行了多次会晤。2007年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和辛格总理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东亚峰会期间进行了会见。辛格表示,加强同中国的睦邻友好合作是印度举国上下的共识和印方的真诚愿望;
不管别人怎样说,印度将坚定地沿着印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定的方向,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与中国携手共进。[10]
2007年6月7日,胡锦涛主席在柏林出席G8+5 会议期间会见了辛格总理。胡锦涛表示,当前,中印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可以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双方要全面落实“十项战略”,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提升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水平。[11]
2007年10月,印度国大党主席、团结进步联盟主席索尼娅·甘地访问了中国。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会见了她。索尼娅对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再次表示祝贺,并为自己成为中共十七大成功召开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政党领导人感到高兴。她说,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印方对此印象深刻,并认为这些成就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印方对印中关系顺利发展,包括经贸在内的各领域互利合作不断扩大表示满意。[12]
2007年上半年,还出现了中国外长到印度“二进宫”的可喜现象。2月,李肇星外长访印,双方宣布正式开通两国外长热线。李肇星并出席了中印俄三国外长在新德里的会晤。4月,李肇星又到印度出席了第14 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4月3日,李肇星在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政府支持南盟目标和优先发展领域,愿在尊重南盟国家愿望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精神,与南盟开展交流,逐步扩大务实合作,推进南盟合作进程,促进南亚的和平与发展。[13]
中国新外长杨洁篪也在2007年5月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第八届亚欧外长会议期间和同年7月出席在马尼拉举行的10+3 外长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期间会见了印度外长慕克吉。
中印军队继续开展友好交流。2007年5月,印度参谋长委员会主席、陆军参谋长辛格上将访华。两国决定举行陆军联合军事演习。
中印贸易增长迅速。2006年双边贸易额248.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中方顺差43亿美元。2007年1—6月双边贸易额为171.9亿美元,同比增长50.3%。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仅次于美国) ,印度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印度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2006年中国在印新签经济合作合同金额32.98亿美元。
总的来看,中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虽不如印俄关系那样坚实,内涵也不如印美关系那样广泛,但中印互为大的邻国,有漫长的边界,两国友好关系对两国的和平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也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中印关系在两国各自的外交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进一步加强同欧盟的关系
多年来,印度积极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使印度在与其他大国打交道时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2000年,印度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与欧盟建立类似机制的发展中国家。自2004年11月在海牙举行的第五次印度—欧盟峰会决定提升印度为第六个与欧盟建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以来,印度与欧盟关系加快发展。印度与欧盟成员国高层互访频繁。欧盟并成为印度在贸易、投资、合资办厂、技术转让等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伙伴。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据《环球时报》等报道,在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07年10月29日访问印度前夕,她领导的联盟党(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 议会党团于10月23日通过了新的亚洲战略决议,认为“德国和欧洲在能源、非洲和外贸等领域正面临中国的竞争”,中国“给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建议德国增强与印度、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系。10月26日,默克尔在柏林的一个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年以来,我们只是太注重中国。我相信,作为欧洲人,我们在其他国家如印度那里也有机会,我们必须为此而努力,并迅速扮演角色。”联盟党外交政策发言人还表示希望将该党决议作为欧洲各国及欧盟制定亚洲政策的参考。
由于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德国在中印之间向印度倾斜将使印德的经贸合作获得新的动力,对印度十分有利。印度和德国在“入常”方面又相互支持。估计印德关系会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欧盟各国利益和观点并不相同,德国要想将其新亚洲战略推广至整个欧盟并不容易。
五、跳出南亚向东看
过去印度曾长期受困于同巴基斯坦的对抗,使印度不能以更多的力量面向世界。近年来,印度调整了对巴基斯坦和其它南亚邻国的政策。印巴和平进程取得了较大进展,印度同其他南亚邻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至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印度也同意实行开放政策。2005年11月南盟首脑会议批准阿富汗为第八个成员国,中国和日本为观察员。2006年8月南盟部长理事会会议又原则上同意给予美国、韩国、欧盟以观察员资格。南亚自由贸易区协议也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这些举措使南盟获得了新的动力。
看来印度已初步实现了跳出南亚的目标,能更加积极地推行其“向东看”政策。印度除重视发展同中国、日本的关系外,大力加强同东盟国家的关系。2003年,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达成全面经济协作框架协议;
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订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
2005年又签订了《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印度已成为东亚峰会成员国和《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
六、未来趋向
印度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是基于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比较清醒的估计,符合全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潮流,因此其推行也是相当顺利的。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在2005年日内瓦第三次全球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下一个十年中,全球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将会包括美国、欧洲联盟、俄罗斯、日本,现在看来,也会包括中国与印度”,“这些国家中。没有一个能够独自完成肩负全球的责任”,“鉴于这些国家日益相互依存,它们相互之间的政策正在稳定地呈现出更多的合作色彩”,“它们一致的方面,将日益大于它们存在分歧的方面,虽然分歧不会就此消失”。他说:“印度外交的目标是与我刚才确认的其他主要国家建立至为良好的关系。”[14]
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使印度在同各大国发展关系时不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而可以灵活地开展全方位外交。当然,从印度本身的利益出发,印度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当前来看,同美国及其盟国日本等发展关系的回报比同其他大国关系要多一些,使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向它们倾斜。估计这种倾斜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2007年9月17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在首尔的外交安保研究院的讲话中说:“我并不认为我们( 与美国) 的双边关系会受任何制约。它在非常迅速地发展。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与美国有良好的关系。而现在,它有了新的层面,新的角度……”[15]
但是,印度同某一大国发展关系带来的回报尽管可能大一些,毕竟只是局部的利益,而只有全方位外交才能实现印度利益的最大化,是全局的利益。因此,印度在开展同各主要大国关系时会注意适当的平衡,从而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印度也深知,它希望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受到其经济实力有限的制约,必须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幅度提升其综合国力。因此,经济外交在印度的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内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印度积极扩大外贸,大力吸引外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经济外交的角度来看,只有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才能使印度能多方逢源,而局限于同一两个大国发展关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印度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具有务实的特点。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提高,印度有可能在迈向世界大国目标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注释:
[1] 《美制定计划将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主要世界强国》,《中国日报网站》2005年3月27日。
[2] 《布什总统关于强化美印伙伴关系的演讲》,《今日印度》2006年第3 期。
[3] 《赖斯国务卿在上智大学的讲话》,《美国国务院网站》2005年3月20日。
[4] 《关于印日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今日印度》2006年第12 期。
[5] 《安倍要建排除中国“大亚洲”》,2007年8月23日《参考消息》转载路透社新德里8月22日电。
[6]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辛格总理的讲话》,《今日印度》2007年第1 期。
[7] 《关于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对印度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成果的联合声明》,《今日印度》2007年第1 期。
[8] 《辛格表示:印美接近不会牺牲印中关系》,《参考消息》2005年8月5日转载法新社新德里8月3日电。
[9] 《印度外长为印中关系定调》,《参考消息》2007年9月17日转载《印度教徒报》网站9月15日报道。
[10] 《温家宝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新华网》2007年1月14日菲律宾宿务电。
[11] 《胡锦涛主席会见印度总理辛格》,新华网2007年6月7日柏林电。
[12] 《胡锦涛会见索尼娅·甘地》,《人民网》2007年10月26日。
[13] 《李肇星表示中国愿与南盟加强合作》,《人民网》2007年4月3日。
[14] 《中国与印度:印度人如何看有关两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的辩论》,《今日印度》2005年第9 期。
[15] 《印度外交部长称印美修好不会影响印中关系》,《参考消息》2007年9月20日转载《印度教徒报》9月18日报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