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红:采石矶的遗憾
发布时间:2020-06-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我小时候在南京上学,可以说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上小学时就从长辈那里知道长江中有三大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其中的燕子矶就在南京城外,父亲经常带着我们姐弟去玩,那会儿我们除了对石头里会生出奇形怪状的大大小小的溶洞感兴趣外,看长江也不过是一片大水而巳;
而离南京不远的采石矶听说是李白醉酒落水的地方颇有点神秘,倒是一直没捞到机会去一睹它的真容。
去年夏天我们姐弟相约飞回南京给母亲过七十大寿,宴席上我们无意喝到了一位朋友带来的标名采石矶的酒,据说唐朝诗圣酒仙李白当年喝过的酒和这酒的味道差不多,也许这只是酒商为了推销产品设计的广告词。但是这酒确实引起了我们对李白的种种想象,我们小时候都是吟咏背诵唐诗宋词长大的,有谁敢说不熟悉李白诗句的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摇头晃脑无数次吟诵也不得其中真意,惟有在年近不惑移居海外后,望着比小时候看到的月亮更圆更亮的月亮后,才真正明白李白这首形同儿歌的诗有着无比沉重的份量。在友人的陪同下我们几个从海外回国探亲的人从南京驱车四十分钟专程去安徽马鞍山境内的采石矶探胜。
采石矶出大江而山,壁立江流,山水险要,是眺瞰长江的好去处,现在它已经发展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慢慢走近它的时候我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从很远的地方就能望见平川大地上突兀着一座山,外形似螺,叫翠螺山,青翠之中隐约可见山顶上登江楼的廊柱阁檐,听说采石矶的看点在于它不仅有登江楼、李白祠、太白楼、燃犀亭、李白衣冠墓,更有临江悬崖上李白醉酒失足落水的捉月台。采石矶的一石一木其实都是因了李白的大名而别有色彩,自古以来再寂寞的山水,只要一经名人踏足便会有人去朝拜。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二十五岁赴金陵(南京)时,顺长江而下,舟穿天门,留下千古绝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浪打石壁天门开,天门固然令人神往,但采石矶离天门山仅约二十公里,左天门,右石矶,都处于长江水道的咽喉之地,李白爱采石矶和爱天门山一样,白云悠悠,江水渺渺,孤帆隐隐,古往今来,凡途经采石、天门的文人墨客,无不为这一带的长江风光所迷醉。李白多次驻足采石江边留连忘返,明朝有人评说他是: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边眠。
我们为了摸到李白当年常去的江边,弃车而行,安步当车。在去江边的路上,先要经过一片叫万竹坞的竹海,听说李白当年游采石矶时并无片竹可寻,然李白极爱竹的高节和风韵,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就不断栽植各种竹子,现在珍奇竹种荟萃于一片幽谷之中,斑竹粉竹琴丝竹,墨竹笛竹罗汉竹,真是沿竹径观万杆,竹影婆娑欲露欲隐,饱尝竹林野趣之余耳边会响起李白写竹的诗句:翠色落坡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风吹曲应好。
我们朝着江边一路走去,游人无几,山空水静,不知身在古时还是现代,恍惚觉得时空倒转,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我们有点象遁世的隐士,闲坐清风亭小憩片刻,隐约记得李白写的清风亭的长诗中有这么几句: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李白的诗句就是潇洒,读上去犹如清风拂面之凉爽,清风亭也因李白题咏而久负盛名。
凉爽之后我们接着举步去登明清年间建造及后人重建的太白楼,依楼环眺,日照长江,青山茫茫,天门远景依然可见。楼内的墨宝陈列橱窗里摆着周忱的《清风亭记》,读了方知,明朝广济寺僧当年在采石的清风亭前建造了谪仙楼,当时采石的谪仙楼和武昌的黄鹤楼、巴陵的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三楼”,可惜毁于游人“点烟落火,火忽焚楼”,致斯楼荡然无存,清朝再建时就改名变成了太白楼。
楼内历代文人墨客的楹联题壁诗词手迹令人赞叹不巳,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杜牧、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俊语华章。想想从前的古人精神可嘉,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可以藉着一叶小舟领略大江风光,随口而出就是千古绝唱;
而我们身在经济科技高速发达的年代,却语言贫乏,对着长江除了重复古人的诗句,却创造不出一点有新意的东西来。我们怪长江这些年来不断地变化,现在的长江已经变得不如李白那个时代的长江好看了,江中沉沙越积越高,江水的流动少了汪洋姿肆的气韵,尽管如此,长江依然天老地荒般地在悠悠天地之间滚滚流!
观赏古人留下的对采石矶的咏叹,才觉得时光岁月可以改变一切,原来采石的古名叫牛渚,如果不改名,也许现在会更有名,因为李白曾作《夜泊牛渚怀古》一首,凡读过李白这首诗的人都会耳熟牛渚这个地名,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遥想当年,李白揣着酒瓶在采石江边喝了一杯又一杯,叹将军之既逝,悲知音之不遇,高歌慷慨,有不能自己于情。后人在采石江边建有怀谢亭,更有后人因李白怀念谢将军而怀念李白,吟咏牛渚的诗词大多很精彩,唐朝诗人贾岛曾有《牛渚》一诗:“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绝壁俯岩层,回波自撞击。”从中可见当时采石矶山水之险要,采石矶自古以来就是寻幽探胜、领略江山美景的去处,而现在长江流到这儿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了,江水扑向岸边时再也发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叫了,它最多也就是轻轻地拍拍岩石,少了几分雄劲,多了几分温顺,这对采石矶来说不知是祸是福。
我们终于沿着山路走到了江边,在听到江涛拍打岩壁发出的声音同时,也看见了崖壁之间嵌有一个很大的石洞,下落无地,如莲花自水而出,浪头打在洞窟上,倒是发出了洪钟般的声音。这是采石矶很有名的三元洞,关于这个洞的传说民间有不同的版本,老百姓们历来喜欢把美好的想象揉在有点意思的风物上再编出点故事世世代代传下去,其实三元洞只不过是大自然千百年来鬼斧神工的造化而巳。
从三元洞攀壁而上,弃回旋的江水于脚下,我们很快就站在了石矶上的联壁台前,这是一块翘首展翅的巨石,突兀江上,下临绝壁,十分险峻,联壁台原名“舍身崖”,因东汉魏朝在此跳江自灭而得名。本来联壁台与李白醉酒舟上捉月落水毫无关系,但李白入水捉月的传说经久不衰,再加上清代诗人到此登览,只见孤崖大江,发出“不见谪仙人,空江自明月”的慨叹后,联壁台也就成了捉月台,成了李白性命悠关的圣崖。
“不登捉月台,等于没有来”,所以到了采石矶,一定要到捉月台看看,只可惜,现在的捉月台因巨石年久风化,有一半因清朝年间断裂而坠入江中。面对断了一半的崖台要鼓足勇气到上面去站一会儿还是挺心惊胆跳地,崖台下毕竟是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有勇气跳下去的人非得有惊人的理由才行。我真不敢想象李白当年是从这崖台上跳下去的,李白斗酒诗百篇,他酒量过人,诗才横溢,再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也不会有跳崖的胆量。
其实关于李白的死说法太多,五代有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又有一说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李白到底是病死的还是溺死的至今尚无定论,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千古永垂的诗圣酒仙,就让我们想象他是站在江崖上尝月喝多了以后飘飘然而去的好了,这样捉月台也就显得朦胧而有诗意了。
应该说在长江三矶中,采石矶是以其山水之险、风物之秀独领风骚的,它壁立江流,浮岩若翠,再加上采石矶到处都是李白的踪迹,它本身更象是一尊巨大的天然石刻,刻着李白对长江的眷恋、对采石的钟情,特别是自谪仙李白“长来采石江边眠”之后,采石便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尽览山水、凭吊诗仙的胜地。本来这个借青山借绝壁借长江借文化造成的采石矶风景区应该是声名遐迩游人如织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长江边上还有这样一个好去处,因而采石矶又显得有几分抹不去的寂寞,好象不受世俗青睐的文人孤立江边自尝自吟,虽然它也会有知音,但毕竟知音少,我在向采石矶投去最后一瞥留恋的目光时不能不说一声遗憾。
原发《澳洲新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