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中东危机弧:崩裂时刻?
发布时间:2020-06-0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国际3P]
美、以对伊朗开战将意味着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新月”地带、从波斯湾到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中东危机弧”崩裂时刻的到来。但即使伊朗政权更迭或是发生“颜色革命”,伊朗均不太可能停止核活动,至少是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自主权。
黎以冲突硝烟未散,在伊拉克日复一日的爆炸声中,伊朗核问题的大限又至。内贾德表示寸步不让,美国筹备立即开始制裁,以色列则任命了对伊朗作战总指挥,暗示自己要与伊朗单打独斗……山雨欲来风满楼,俄罗斯专家关于“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的预言或许可以解释为幸灾乐祸,英国电视四台的新电影《总统之死》里所描述的“布什遇刺后美伊陷入长期战争”的撼人场景,则在9•11仇恨被各方反复拨弄的敏感时刻,将一向紧绷的从地中海东岸到里海南岸的“中东危机弧”推向濒临崩裂的临界点。
然而矛盾、相反的迹象也次第呈现,例如伊朗前国王之子里扎在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伊政权反对派的同时,也表示“完全反对对伊朗进行军事干涉”;
伊朗外交部在向伊拉克政府提交的正式控诉书中,对于萨达姆前政权的罪行指控之严厉,不亚于往年总把倒萨功绩挂在嘴边的布什总统;
而后者在美国舆论宣扬将禁止伊朗领导人和核研究人员造访西方的风潮中,居然给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发放了访问签证!最后,在安南秘书长紧急赴伊朗“救火”后,欧盟与伊朗取得暂时性一致,同意9月6日在维也纳继续谈判。
西线无战事?
持续一个多月的黎以冲突,以军的行动无果而终:既没有摧毁真主党武装,也没有使得两名被绑架的以军士兵获释。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不得不在8月28日的讲话中首次公开承认以军在这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争中遭遇了失败和挫折。相反,黎巴嫩真主党的名声大噪,鼓舞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士气。为了避免“西线战事”分散国际社会对于伊朗的压力,美国紧急叫停黎以冲突,并为以色列扳回一着——“解除真主党武装”明确地写进了联合国1701号决议案中。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想在谈判桌上得到谈何容易!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为了在决议案中加上“停火”二字,外交官们竟争论几天几夜。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在阿拉伯外长会议上发言时因此悲愤得泣不成声。
在1701号决议通过后,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联黎部队)的组建也是一波三折。法国开始仅宣布派出200名士兵参加联黎部队,在意大利的高姿态出兵,美国媒体嘲笑声和国内批评声中,法国总统希拉克8月24日宣布,法国将增派两个营,从而使法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的总兵力增加到2000人。法国这种“进两步、退一步、再进一步”的态度,深刻反映了目前中东局势的脆弱与复杂。8月30日,到访的安南秘书长敦促以色列解除对黎巴嫩的海空封锁,但一同出席记者招待会的奥尔默特随即婉言拒绝。因此,没人能预测这支联军的命运,也没人知道和平能持续多久。战争、和平仅仅是你方唱罢我登台。
西线战争稍歇,东线又阴云密布。今年6月6日,欧盟负责安全与外交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向伊朗递交了俄、美、中、英、法、德六国外长级会晤关于解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六国新方案提供了一揽子鼓励性和惩罚性措施以促使伊朗中止其核浓缩活动。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6月21日表示,伊朗将在8月22日前对六国方案作出正式答复。在“六国方案”预定期限内前一天即7月11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却说,伊朗要求欧盟澄清六国方案中含糊不清之处。7月15日,六国外长决定将问题正式提交安理会解决。随后安理会又于7月31日以14票赞成、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决议要求伊朗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如果届时仍不停止,安理会将在进一步讨论之后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章第41条采取制裁措施。8月22日,在让全世界翘首以待两个半月后,伊朗对六国方案作出了正式答复,要求立即进入“认真的”谈判。伊朗以“复杂方式”拒绝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暂停铀浓缩活动。伊朗国家原子能组织副主席穆罕默德•赛义迪当天老调重弹地指出,“六国方案”存在“严重的模糊信息”,需要通过谈判加以澄清。伊朗再次玩弄起“缓兵之计”,一再拖延时间,是因为伊朗认为要完成六国方案中的贸易和安全谈判,至少需要10年的光阴。到那个时候,恐怕伊朗的核武器早已上天入地了!
危机的由来
伊朗核计划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时期,为核计划发展初期。当时伊朗与美国和西方国家关系密切,核技术的引进大部分依赖于这些国家。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西方援助被切断,接着就是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导致西德帮助伊朗建造的两座反应堆被炸毁,这是第二个阶段。1993年开始,伊朗才慢慢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发展核技术。美国2003年以后一再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并以此为由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不时举起制裁或军事打击的大棒吓唬一下。
就在前不久,美参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抡起“三节棍”,将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一并打入“能源邪恶轴心”,指出美在中东地区每年耗资高达500亿美元,但仍无法完全控制能源灾难的发生,而继续进口石油将使美国“把大量财富转交给那些专横制度的国家”。可见,美国的态度转变与其对伊朗政权性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美伊断交27年来的互不信任及当前不断加深的敌意,以及近年来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了伊朗当权者加强武备对抗美国包围的信心,才是伊核计划之所以成为问题的真正原因。
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理事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签署国,和平利用核能本是伊朗的权利,但这要以承担严格履行NPT的义务为前提。伊朗在面临外界质疑的情况下,于2003年底签署NPT的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该附加协定对于处在核能和核武“十字路口”的浓缩铀活动有严格的限定条件,这缓和了国际社会对其“挪用”俄罗斯援助的民用核技术的担心,是当时伊朗两处意外曝光的秘密核项目能够继续下去的唯一途径。但后来证明它不过是伊朗玩的一记花招——由于附加议定书一直没有得到议会的批准,伊朗在2006年2月之前都只是“自愿执行”,而之后干脆借口安理会过问其核问题,悍然停止执行附加议定书,不再允许IAEA突击核查,同时拆除核研究设施中的监测设备和封条。不久,伊朗进一步恢复铀浓缩活动,迄今没有停止的迹象。这种出尔反尔、视国际条约如儿戏的态度,不仅失信于整个国际社会,也在一定范围违反了国际法。
然而,这并不是说当今国际防核扩散机制就是完美无缺的。首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核国家,美国自己不愿率先削减其庞大的核武库,而且还要发展低当量核武,降低核武使用的门槛,这是在纵容本国的核技术往深处“扩散”;
其次,美国通过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事实承认了印度的核国家地位,而对于印度的“地区内敌人”巴基斯坦也是不闻不问,可以说,一是给了伊朗相当大的侥幸过关的心理,二是让德黑兰忿忿不平,凭什么华盛顿既不允许自己拥有核武,又拒绝中东无核化的建议,对伊朗的“地区内敌人”以色列发展核武采取默许的态度?最后,美国对朝鲜宣布拥核的姑息态度也令同样取得了核技术进步的伊朗产生“要求承认”及“狠心闯关”的冲动,而且与亟需外援的朝鲜不同,富裕的伊朗并不需要为了胡萝卜而放弃核计划,所以它的打算是,鱼和熊掌,都拿来。
摊牌的可能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8月26日对《洛杉矶时报》表示,即使遭到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对,美国也将通过建立“自愿者联盟”的方式对伊朗进行制裁。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8日说,尽管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扎了大批军队,但仍完全有能力再进行一场战争。布什9月1日表示,伊朗必须承担违反安理会决议的后果。
针尖对麦芒。8月19日,伊朗军方展开大规模联合演习,20日成功试射了10枚新型地对地短程导弹,27日伊朗海军又成功发射了一枚远程反舰导弹。8月26日,内贾德在伊朗中部城市阿拉克附近的重水工厂的落成启用仪式上表示,伊朗人民“将用武力捍卫”自己发展核技术的权利。8月31日,内贾德在公众演讲时誓言,伊朗“永远不会放弃和平核能”。
9月1日,他再度重申这一“合法权利”,这是大限过后伊朗总统的首次表态。
种种迹象表明,德黑兰很可能是美国即将下手的“另一个伊拉克”。
首先,经过多轮的较量,无论是利诱还是威胁,伊朗软硬不吃。制裁也会反招致伊朗报复,也不能根本阻止伊朗发展核武。所以只有武力解决一条路。
其次,在黎以战争中,布什就曾多次指责伊朗支持真主党。以色列在战争中的失利,无疑在催促布什政府出面收拾伊朗。
再者,美国认为,伊拉克的民众明确支持自选的政府,而伊朗支持的叛乱则有可能再次将这个国家拖入黑暗之中。8月23日,美众院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美国搜集到的伊朗情报有“严重缺漏”,难以据此对伊朗核武器及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作出准确评估。报告认为,伊朗致力于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国的“战略威胁”。该报告为美国推动制裁伊朗增添了“有力依据”。美国联合参谋部行动副处长巴伯罗准将同日说,有“确证”证明“伊朗为伊拉克部分什叶派极端组织提供训练、资金和配备”。美国政府似乎又一如伊拉克战争前那样启动了舆论公关及公众宣传战。
最后,美国中东的“铁哥们”以色列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色列从德国订购了两艘先进的“海豚”级潜艇,能装载核弹头,用于核反击,以威慑伊朗。同时,以军未雨绸缪,总参谋长哈卢茨已任命“超级鹰派”、49岁的空军司令埃利泽•沙凯迪为“伊朗司令部总指挥”,直接准备与伊开战,以报黎以战争中的一箭之仇,重塑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官方一些人士甚至表示,如果伊朗不停止铀浓缩活动,以色列在必要时将“单独采取行动”。
如果说美国先前支持以色列打真主党是企图给伊朗一个“下马威”,逼伊朗就范,那么现在的策略则转变为“直捣黄龙”,打到蛇的“七寸”上,以期永久解决中东的“动乱”之源。美、以对伊朗开战将意味着伊朗苦心经营的“什叶派新月”地带、从波斯湾到伊拉克和黎巴嫩的“中东危机弧”崩裂时刻的到来!
伊人看伊核
在伊核危机的关键节点上,美国8月28日决定向伊朗温和派代表、前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派发签证,并允许其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发表演讲,这是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访问美国的最高伊朗官员。更引人注目的是,哈塔米在美期间将会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由此引发世人不少遐想,伊核问题是否会峰回路转?
其实,美国此举“一箭三雕”。哈塔米主张“文明对话”,哈氏访美首先有利于缓和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9•11后的严重对立情绪;
其次,哈塔米是伊朗改革派的代表,在他的执政期间,伊朗的媒体享有更多的自由,人们开始谈论政治改革、文化开放,政府鼓励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美国游客甚至重返了伊朗。美国拉拢改革派,冀望最终能在伊朗内部实现“政权更迭”。当然还有一点,为伊核危机开辟对话渠道。(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8月17日,包括美国中央司令部前总司令约瑟夫•霍尔、国务院前政策计划办公室主任莫顿•霍尔珀林在内的21名前高级官员发表公开信要求布什总统无条件与伊朗举行谈判。迫于内部压力,哈塔米与卡特的会谈可能是美伊双方的摸底及试水。但总的看来,这种突破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哈塔米也同样坚持认为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哈塔米认为“随着政治状况的变化,他国可能停止提供核燃料”,强调了继续进行铀浓缩活动的正当性。
改革派如此,伊朗内部的“异见者”的态度又如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宗教研究学者、记者的巴吉(Emmadeddin Baghi)是伊朗最著名的异见知识分子。他写了20本书,其中6本被列为禁书。6年前,他因为写一篇文章支持废除死刑而被判刑3年。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就伊核问题采访他时,巴吉表示,西方尤其美国应该认识到在伊朗的主要问题不是核问题,而是缺乏一个积极的市民社会。如果伊朗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市民社会,即使伊朗是一个核大国也没有任何关系。他认为美国对待伊核的立场完全错了,伊核问题只是在伊朗进行政权更迭的借口。所以伊朗寸步不让,以免美国得寸进尺。结果是,伊朗政府一无所失。西方应该做的是允许伊朗加入世贸组织,增强与伊朗的经济联系,这会使伊朗民众及政府感到属于世界共同体的一部分,如果再与国际社会对抗的话,就会有所失去。与大多数激进分子不同,巴吉现在清醒地意识到改变政权高层往往无济于事,因为这样的统治者来来往往,一个接一个,体制仍然保持不变——专制。积极的市民社会和人权组织却可以让伊政府对其自身的行为负责。所以世界的关注焦点应该是伊朗的人权记录而不是伊核问题。巴吉的观点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世界倾听。果真有的时候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伊朗的异见人士未必就是亲美的。巴吉强调,在电视上看到赖斯公然谈论“新中东”时,即使像他这样的人也会感到耻辱。她是谁?她怎么能决定我们中东人民的命运?中东只能是中东人的中东,而不会由外部势力决定我们的命运。民主永远、永远不可能被输入!巴吉的这种国家自主、民族自决观点并不只是代表伊朗的少数,这在伊朗的核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伊朗大学生民间调查中心2006年2月初的调查结果,85%的伊朗民众支持发展核计划。8月号的美国《读者文摘》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27%的伊朗人支持发展核武器用于自卫,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说,经济困难不应妨碍伊朗实施核计划。尽管伊朗是一个神权国家,国内生活受到伊斯兰教规的严重束缚,但伊朗的政府却由民众选举产生,始终要面对民众的压力。有鉴于此,笔者断言,即使伊朗政权更迭或是发生“颜色革命”,伊朗均不太可能停止核活动,至少是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自主权。
(原文发表于《南风窗》2006年9月15日版,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