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触摸学术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真正的学术需要正直、勤奋和才情。只有正直的学术才能达致真理追求,才能展现道德文章,或许“品格成就学术”此语不谬;
也只有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写作才能创造令人称道的学术产品,辛勤的耕耘才能结出壮实的果实。同时,学术需要才智、需要激情,有才情的学术才是充满雨露滋润的学术,才能共筑有容乃大、引人入胜的幽雅智业和科学殿堂!学术需要思想,学术乃思想的堆砌物,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既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也不是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而是能够引人咀嚼品味的文化小吃——历久弥新的特色性精神产品。学术既能“出世”又能“入世”,它要求思维抽象、话语简洁、方法新颖,它也要求必须服务大众、贴近现实、关怀社会,没有标的、没有市场、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术焉能成为真正的学术?
学术是高贵的,但它并不妨碍自身的改良;
学术是“世俗”的,但它并不远离真理。学而有术,学而为述。学术需要不断地“输入”,跟踪前沿、掌握态势、借鉴方法,不论何种方式的阅读自然必不可少;
学术是一个具有相当包容性的场域,它必须突破现有的学科格局和知识边界,只有放大容量持续“输入”的学术才是“识时务”的学术;
学术是个性化的思想张扬,学术需要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同时,学术也重视“输出”,学术之“立功、立德、立言”功效自古到今仍不失色,而没有“产出”的学术只能“深藏闺中人不识”!“为学不易”,似乎成为了一条学术人可接受的学术公理。在首次全国博士生社会科学学术论坛交流会上,著名学者郑也夫就坦言:做一流的学者太难,做个人云亦云缺乏个性的二三流学者实在又太没意思;
相比较而言,做个二三流的官员和商人却要滋润许多。无疑,对学术的反思,对学术人(以“学术为志业”的个体及其群体)的审思,都将有利于中国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学术建设!
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在由大众传媒技术和城市话语霸权导入的快速阅读时代已让喧嚣的都市似乎失却理性、偏离人性之时,饱含专业精神和学术伦理的公共知识分子声音的及时介入和有效传达显得多么难能可贵!一批逐渐走向“中产”、极富小资情调的市民们忽然发现变革时代的转型中国有太多的问题需求解答,于是公共问题的判断、公共事务的评说、公共政策的分析、公共管理的思索必然需要借助权威的视点,专家的评判和理性的透视便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供给。我们悄然发现,文化消费市场中学术的介入是供求关系和市场逻辑的应然,学术与媒体的嫁接将不断地促推知识消费的平民化和公共化。学术已然不自觉地为公众呈现释疑解惑的“经世致用”之功能。到今天,惟有两条才是学者的真正的使命和任务:一曰思考;
二曰批判。只有入理的思考,才能展现学术的逻辑和知识的力量;
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显社会的危机和学者的责任。
学术并非名利场,学术并非可倚之“饭碗”,学术也不是短期行为下职称等诸多功名利禄之利益产品,学术需要高尚者寂寞而又孤独的探索。而从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勇气,但更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和人文关怀。自“坠道”若干年来,鄙人一直不敢谓“做学问”,而能谓“触摸学问”,正因为如此才有“坠道”而未“入道”之说也。然金陵之训,历历在目,兴致所至,渐渐地苟且着“与学术有染”。当品味经典,当对话名家,当历数现实,一种阅读的快感、一股思想的洪流“电”击全身令身体和键盘不能自制。“性格学术,道德文章”、“政策中国,学问人生”、“铁肩道义,激扬文字”等勉语一直以来激励着身陷学术场域却又在边沿徘徊的我等粗人,以至于自己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学术“泥沼”当中。惟有如此,暂且硬着头皮继续前行!在这个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时流中选择“不重结果,只重过程”只能算是个学术另类。
在制度资源稀缺的国度里,只有制度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政策、法律、道德、习俗等这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几乎是每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无法绕开的社会关键词(政策的讨论是其主要形式)。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在更多的层面上就是中国的制度化!制度缺位与制度执行的失范是当下中国急需解决的两大痼疾,作为青年学人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去研究。思者无疆!学术权当无拘无束的思想牧场吧?!但是,一个智识不高、才情粗陋的牧者想必也驯不出膘肥体壮、质佳味美的牲兽来!
2004-08-28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