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光:朝鲜停战谈判:苏联的作用、朝鲜的因素与中国的政策

发布时间:2020-05-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200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50年前的这一场战争对於战后的中国、美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共党史、新中国外交史、战后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的热点问题之一。

  

  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政府档案的公开,关於朝鲜战争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陈兼:《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中美冲突的形成》(纽约,1994),沈志华:《朝鲜战争揭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谢尔盖。冈察洛夫,约翰。刘易斯,薛力台:《不确定的夥伴: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斯坦福,1993),金澈凡:《朝鲜战争真相:40年后的证言》(汉城,1991),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时决定志愿军出国作战〉载《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载《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郝雨凡、翟志海:〈中国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对历史的再考察〉载《中国季刊》第121期,1990年3月,威瑟斯比。凯瑟琳:〈进攻还是不进攻?斯大林、金日成与战争序幕〉载《冷战国际史专刊》第5期(1995年春季号),熊华源:《抗美援朝战争前夕周恩来秘密访苏》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3期,朴文洙:〈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战争:对历史的修正〉(载《朝鲜观察员》第25卷第3期,1994年秋季号),青石:〈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幕后〉载《百年潮》1997年第1期,青石:〈斯大林力主中国出兵援助朝鲜〉载《百年潮》1997年第2期;
朱建荣:《毛泽东的朝鲜战争》岩波书店,1991年;
平松茂雄:《中国与朝鲜战争》劲草书房1988年;
渖阳军区百科编审室:《抗美援朝战争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齐德学:《朝鲜战争决策内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1945-195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
以及老将军的回忆录,如:杜平:《在志愿军总部》,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杨得志:《为了和平》,伍修权:《回忆与怀念》等;
还有日本陆战史研究会编:《朝鲜战争》(原书房1973年)和美国将军李奇微,克拉克的回忆录等。均可以参照。但关於朝鲜战争如何结束的研究却相对为少,如:青石:〈朝鲜停战内幕〉载《百年潮》1997年第3期;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柴成文、赵勇田:《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僖田昭治郎:〈中国和朝鲜战争─围绕停战谈判〉,载《亚洲研究》第39卷第3号,1993年6月;
安田淳:〈中国的朝鲜战争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三八线和停战协议〉,载《庆应法学研究》第68卷第2号,1995年2月。

  

  其实朝鲜战争的结束与其发生一样,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费解的疑团,尤其是苏、中、朝方面决策停战的过程,是相当重要、但以往研究并不充分的课题之一。国际问题学者伊克莱曾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为何战争如此轻易地爆发,却如此难以结束?」1以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将是战,还是停、是打,还是和的责任和原因完全归结於中国,而忽略了苏联和朝鲜的因素,本文拟利用近年来逐渐解密的俄罗斯政府档案,就朝鲜停战的有关问题,主要是苏、中、朝各方的政策方针和决策过程,以及相互协调与意见分歧做一简略的分析,尝试着解明何以战争如此难以结束的有关问题。

  

  一

  

  朝鲜战争就过程及其特点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到1951年6月10日是作战双方争夺战场主动权的第一阶段;
1951年6月11日以后,战线基本上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此后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在2年另1个多月的时间里,朝鲜战争处於停停打打、打打谈谈、边打边谈的第二阶段。2关於朝鲜战争停战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考察第二阶段中与停战谈判相关的决策及过程等问题。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种种关於停战谈判的建议和斡旋,可以视为正式停战谈判的「前史」,简单地加以回顾将有助於对正式停战谈判的缘起和过程加深了解。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国际社会就开始了谋求和平的努力。但在战火方兴,作战双方都还不愿罢手的情况下,停战和谈的努力很难取得成果。1950年7月初,英国提出了关於朝鲜停战的第一个方案,建议由包括新中国政府在内的五大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朝鲜的停战与和平问题。由於这一方案涉及到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所以尽管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仍被顽固反对中国的美国所拒绝。不过考虑到当时朝鲜人民军节节进攻、势如破竹,战局发展对朝鲜极为有利的情况,停战的条件实际上并不成熟,即使美国同意英国提案,该提案恐怕也不会得到朝鲜方面的首肯。8月4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提案:1,讨论朝鲜问题时有必要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并听取朝鲜人民代表的意见;
2,停止朝鲜境内的敌对行为,同时撤出外国军队。8月20日,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支持苏联提案,要求停止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自朝鲜撤退外国军队。3但是,美国政府正在调兵遣将、准备扩大介入朝鲜战争,对苏联和中国的和平提案毫不理会。

  

  9月15日,美军在朝鲜半岛蜂腰部的仁川登陆,随即攻?缀撼牵?骄旨弊?毕隆S伸睹篮??釉焦??讼弑平?谐?呔常?泄???衔?陨戆踩?艿窖现赝?玻?炀龆ㄅ汕仓泄?嗣裰驹妇??0月19日赴朝参战。中朝军队首战获胜,将美韩军队击退数十公里。於是国际上再次开始了停战谈判的试探活动。11月23日,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K.M.Panikkar)向中国副外长章汉夫提出: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利益,并拟在中国代表团到达联合国总部后,向安理会提出讨论朝鲜问题的建议。他强调:「中国必须参加安理会会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讨论朝鲜问题。」,并建议以英国方案作为「非正式协议的开端」。4但当时中朝军队全力以赴准备进行第2次战役,美韩军为发动「圣诞节攻势」从11月6日开始对朝鲜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交战双方正在浴血奋战,此时提出停战谈判的建议显然不大会被交战双方所接受。

  

  到12月下旬,第2次战役结束,中朝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夺回平壤,而且将战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附近。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解决朝鲜和远东问题的政策方针和基本立场,中国政府於10月23日正式表明: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安理会。11月24日,以伍修权为特别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11月28日,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说,提出缓和远东地区紧张局势的3点主张:1,联合国公开谴责美国政府武装侵略台湾和干涉朝鲜的罪行,并採取具体的制裁措施;
2,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使美国政府从台湾撤出其武装力量;
3,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使美国军队和其他外国军队从朝鲜撤退,朝鲜的内政由南北朝鲜人民自己处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5把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相联系,反映了中国政府通过外交行为解决美国在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上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政策意图。12月7日,中国副外长章汉夫会见潘尼迦,潘向章转交了印度等13个亚非国家准备提交联合国的有关朝鲜问题的提案,建议:「首先应在三八线停战,然后实施协议」,并通报说:「印度政府将在几天之内向安理会提交该提案。」612月8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约见印度大使馆参赞卡吾鲁,对正在酝酿中的要求在三八线停火的印度等13国的提案表示了不赞成的意思。73天后,周恩来会见潘尼迦解释说:「问题的关键在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美国或联合国提出的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具体意见」,另外「因为美国已经越过三八线,三八线被麦克阿瑟破坏,已经不存在了。」并强调「朝鲜问题与东方问题是不可分的。」8由於此时朝鲜战场的军事形势对中朝军队明显有利,中国领导人已经决定越过三八线作战,继续打击美韩军,以实现将美军驱逐出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并坚持把朝鲜问题与远东问题相挂?的基本立场,所以不大可能接受国际社会以在三八线停火和不涉及远东地区和台湾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斡旋。12月12日,印度等13国向联合国大会提请设立关於朝鲜问题的联合国三人委员会(印度、伊朗、加拿大)。14日,联合国大会以51票赞成的多数通过停火案,并委托三人委员会就朝鲜问题进行斡旋,以确定有关各方对於朝鲜停战的条件。

  

  12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国防部长马歇尔提交了一份关於朝鲜停战条件的备忘录,并由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转交给「三人小组」,作为美国政府的正式立场。其主要内容有:1,所有有关政府及当局,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朝鲜当局,应发布命令,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武力行动,并予以执行;
此项停火应适用於全朝鲜。2,建立一条横贯朝鲜纵深约20英里的非军事区,其南界大致沿三八线走向。3,所有地面部队,应留在原地或撤至后方;
在非军事区内或越过非军事区的部队,应包括游击队在内,应移至非军事区的后方;
敌对双方的空军应尊重非军事区及该区以外的地区;
敌对双方的海军应尊重与双方部队所?琢斓穆降嘏??木嗬牒0度?⒗镆阅诘乃?妗?,应由一个联合国委员会监督停火,委员会委员和指定的观察员应保证停火条件得到完全遵守;
他们应可以自由地与无限制地出入全朝鲜;
所有政府及当局均应在停火委员会及其指定的观察员执行任务时予以合作。5,所有政府与当局应迅速停止以任何方式把增援或换防的部队或人员,包括志愿军在内,运入朝鲜,并停止增运军事装备和物资;
此项装备与物资并不包括维持健康福利所必需的供应品及停火委员会所和准的其他供应品。6,在朝鲜问题最后解决前,应在一对一的基础上交换战俘。7,在停火协议中,应适当规定步骤保证:部队的安全;
难民的迁移;
处理由停火而引起的其他特殊问题,包括非军事区内的民政和警察权力的问题。8,停火协议应提请大会确认,在由联合国批准的进一步办法予以替代之前,该协议应继续有效。9这一方案主要涉及战争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善后安排问题,既未谈及政治前途,更未超出朝鲜半岛的范围,说明美国政府只想解决单纯的军事问题,并不想一揽子解决与此相关的地区安全和国际局势问题。

  

  12月15日,三人委员会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中国驻联合国特别代表伍修权向周恩来递交照会,就朝鲜停战问题试探中国政府的反应。10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政治委员会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案(1,立即停火;
2,举行政治会议以谈论恢复和平的问题;
3,外国军队分阶段撤出朝鲜;
4,为统一和管理朝鲜作出安排,使朝鲜人民能自由选举政府;
5,召开中苏美英四大国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解决包括台湾的地位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等问题在内的远东地区问题。)正式提交中国政府。11由於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正处於节节败退的不利地位,该决议案又将美国政府不愿意讨论的台湾和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包括在内,因此这一在付诸表决之前几个小时才通知美国的决议案使美国政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同意,将可能会「失去朝鲜人的信任,并引起国会和舆论界的愤怒」;
不同意,又可能会「失去我们在联合国中的多数支持」;
万般无奈之下,美国国务院不得不决定支持这一决议案,但同时「热切地希望并相信,中国人会拒绝这个决议案」。12

  

  中国方面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领导人主张暂时停战,使部队得到休整和补充,以利再战。1950年12月8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电告中共中央军委,由於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供应不足,减员甚多,因冻伤减员人数甚至超过战斗减员人数,故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处,停止进军,待来年春季再战。13当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也认为,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部队非常疲劳,物资装备损耗很大,亟须休整补充,所以向毛泽东建议把下一次战役的发动时间推迟两个月。14由於中国政府当时奉行「对苏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总方针,(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而且出兵朝鲜的决策又是在苏联的鼓励和支持下作出的,因此在事关社会主义阵营战略全局的朝鲜战争中的每一个进、退、打、停的关键时刻,苏联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方面都不能不把对於战局的看法和下一步的想法事先通报苏联徵求意见。但当中国就暂时停战问题徵询苏联方面时,苏联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停止战争。12月5日,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探询美国在朝鲜战局的现状之下是否会提出停火的建议,以及「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队──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等问题。葛罗米柯回答说,目前美国方面尚无关於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鉴於当前朝鲜的形势,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15虽然葛罗米柯声明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外交决策程序告诉我们,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上,即使是外交部长的个人意见也不会不反映出最高决策者斯大林的基本政策或倾向性看法。

  

  不过,中方从政治外交的策略方针着眼,还是希望能首先提出停战条件,以便在停战和谈的问题上保持主动。12月7日淩晨3时,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紧急召见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表示:鉴於近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印度、英国、瑞典的代表多次就朝鲜停战问题探询中方意见。为掌握政治和外交的主动,中国政府拟提出「朝鲜的军事行动将在下列条件下停止:1,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2,美国军队撤出台湾岛和台湾海峡;
3,朝鲜问题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的代表;
5,召开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如上述5项停止军事行动的条件被採纳,五大国即可派出自己的代表,以召开签订停止条件的会议。」16并以书面方式向苏方正式转交了有关5项停战条件的文件。中方停战条件与联合国的在外国军队撤出朝鲜,朝鲜人民自主解决朝鲜问题和召开国际会议以解决远东地区问题等方面的立场基本一致,但在台湾问题、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和对日媾和等问题上,中方的要求较为明确,联合国只是准备通过国际会议加以讨论。其实只要能在国际会议上讨论这些事关中国重大利益的问题,终归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不过中方并未言及停火问题,而联合国停战条件的第一项就是「立即停火」。这显然是双方最大的分歧所在。因此是先停火,再逐步实现所提各项停战条件,还是先满足停战条件以后,再实现停火,成为一个能否实现停火的关键问题。

  

  尽管中方对於朝鲜停战问题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意愿,但在「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总方针之下,对於「战」与「和」这样重大的战略问题,不能不正式徵求苏联的明确意见。所以周恩来强调:「在有关在朝鲜停止军事行动的现有条件送达伍修权之前,中国政府想同苏联政府商量,并请苏联政府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希望当天就能得到苏方的答覆。17苏方当天即回电说:斯大林「完全同意」中方的5项条件,但强调「不满足这些条件,军事行动就不可能停止」,明确要求把满足各项停战条件作为停火的必要前提。并建议「在汉城尚未解放之前,还不到中国亮出自己所有底牌的时候。」18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并向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出指示:目前的所谓停战提议,多半只是美国为了改变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局面而採取的缓兵之计。关於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建议是不正确的,应在苏方提案中加上中方条件中的第1和第3条。19接苏方电报后,周恩来於12月8日致电中国驻联合国特别代表伍修权和顾问乔冠华,转达苏方意见,要求在停战问题上「应採取他急我不急的态度」。2012月20日,周恩来又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发表声明:「我们坚持以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为和平调处朝鲜问题的谈判基础。」21这2点恰恰是前述中方5项条件中的第1点和第3点,也就是苏共中央电令驻联合国代表团补充加入苏联方案中的2点。从苏联的全球战略看,这2点显然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边际利益相关,但并未涉及到事关中方重大利益的台湾、对日媾和以及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苏联对集团利益予以关注不足为奇,而中方接受苏联的政策方针则似乎可以说,在朝鲜停战问题上,中方首先把与苏联的战略协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序上。

  

  综上可知,对於朝鲜战争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最终决策权,尽管为了掌握政治外交的主动权而准备了停战条件,但为了与苏联保持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致性,还是遵从苏联的意见未首先提出停战条件,而且按照斯大林「不满足各项条件,就不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坚持先撤军、后停火的强硬立场,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提案。周恩来1951年1月17日致电联合国,认为「先停止后谈判的原则,只便利於美国维持侵略和扩大侵略,绝不能导致真正的和平,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并提出了包括美军撤出台湾海峡,在中国境内召开7国(中、苏、美、英、法、印度、埃及)会议讨论和解决远东问题等四项内容的提案。22这样一来,中国不仅很难达到通过提出停火条件以掌握政治外交和国际战略主动权的政策意图,而且失去了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形势都有利於自己的情况下实现朝鲜停战,以及讨论有关台湾和联合国席位问题的大好时机。

  

  当然,中国政府之所以拒绝联合国的停火方案,也有中苏领导人对朝鲜战局的发展较为乐观的主观原因。作为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和决策者的毛泽东、斯大林为朝鲜战争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把美国军队全部驱逐出朝鲜半岛。231950年12月初,毛泽东对访华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分析朝鲜战局时认为:朝鲜战争虽然有迅速解决的可能性,但也有延长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至少要准备打上一年,敌人也许会要求停战。美帝国主义承认从朝鲜撤军,而且必须首先撤退到三八线以南,我们才能考虑停战谈判。现在志愿军首先歼灭韩国军队,这对於促使美军撤退是有效的。美帝国主义如果承认撤军,联合国大概也会同意在中苏参加的条件下,全体朝鲜人民在联合国的监督下选出自己政府的主张。24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通过军事打击,迫使美军撤退到三八线以南,并承认最终撤出朝鲜半岛,作为停战谈判的条件,他认为:「美英──为政治宣传,企图把我方诱入停战。」25主张尽量避免陷入美英主导下的停战谈判,以掌握战略和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因此他於12月13日致电彭德怀,指出:「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於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果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26因此命令志愿军向三八线以南进军,继续打击敌人。而且坚定地相信「主导权在我方」。27尤其是二次战役后,中朝军队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战场形势对我方确实较为有利。

  

  连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在视察了朝鲜战场后,也认为美军不可能组织起有效防禦长期阻止中朝军队的进攻,故向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作好撤军准备。参联会遂秘密指示麦克阿瑟:一旦战线不守,务必将美军安全撤出朝鲜。28毛泽东得到美军准备逃跑的情报后即转达给彭德怀,并据此判断美军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半岛。他於12月21日致电彭德怀指出:「如果将韩国军队全部或大部歼灭,美军被孤立,就不可能长期停留在朝鲜。如果再歼灭美军几个师,朝鲜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容易了。」29他估计美军或是「进行微弱的抵抗,然后撤出朝鲜」,或是「在釜山─大丘地区进行顽抗,一直到确信抵抗徒劳无益为止,此后将撤出南朝鲜」,对「全朝鲜的早日解放」持有较为乐观的看法30.彭德怀也指出:「两次大胜之后,速胜和盲目乐观情绪在各方面都有增长。苏联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朝方也有如此要求。」31在中朝苏各方一片乐观的情绪和看法之下,把停火建议视为美国的缓兵之计,拒绝停火,继续作战,直到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夺取彻底胜利,就成为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了。

  

  尽管基於军事行动上有利与否的考虑,彭德怀於12月8日电告毛泽东,建议:「暂时不越过三八线作战,进行充分的准备,来年春再展开战斗。」32但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原则出发,他还是於12月15日晚22时命令志愿军各部「为了粉碎敌人以三八线为界,整顿残余部队,准备重新开战的阴谋,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继续向三八线以南前进,决心在汉城、原州、平昌线一线以北地区歼灭一部分美韩军队」。33从而开始了第三次战役。为了在政治外交上表明斗争到底、绝不妥协的决心,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於12月22日发表声明宣布:中国不会上联合国所谓「停火」方案的当,除非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美军撤出台湾海峡,中国在联合国获得合法席位,否则绝不停止战斗。341951年1月17日周恩来致联合国政治委员会的电报进一步明确拒绝了联合国三人委员会的停火方案。尽管印度等国家认为中国的停火条件与联合国的停火方案并非毫无接近之处,因而再一次提出关於朝鲜停火问题的修正案。但美国政府已经趁机攻击中国的「战争狂热」,并迅速向联合国提出了谴责「中国侵略朝鲜」的提案。2月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这一提案,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政治外交方面的被动局面。中方拒绝联合国的停火提案后,美军迅速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反攻,中朝军队处境危急,不得不向北方全线撤退了100多公里,不仅放弃了刚刚夺取不久的汉城和仁川,而且损失了5万多人,重新回到了三八线以北地区。第四、第五两次战役后,战线在三八线附近逐渐固定化。朝鲜战场的军事形势也开始转为胶着的状态。

  

  二

  

  面对战争的僵局,交战双方都不得不开始考虑停战和谈的问题。美国基於在军事上不可能取得全面胜利的判断,作出了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的基础上以谋求停战,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

  

  1951年2月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卢思克认为:解决朝鲜问题的最稳妥的方案是「稳定战线,使敌方确信要取得胜利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停战,最低限度在1950年6月状态的基础上寻求朝鲜问题的解决。」35翌日,国务卿艾奇逊致电美国驻韩国大使指出美国政府关於解决朝鲜问题的立场是「遵循美国战后有关统一朝鲜的政治立场,即韩国在三八线以南地区确立并维持其政权,使联合国军最终可以撤离朝鲜」。「如果联合国军能在三八线附近稳固其战线,才能通过寻求停战达到这一目的」362月13日,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朝鲜问题,卢思克强调:由於共产党方面尚无停火的表示,美国需要继续为之战斗的目标应该有2个,一是实现停战,二是在事实上达成一项恢复到1950年6月以前状态的协议。37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上将认为:从军事的角度看,三八线没有任何价值,是否越过三八线取决於美国在朝鲜的政治目标。38在三个机构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就朝鲜问题拟订了提交总统杜鲁门的备忘录,认为联合国与美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因此联合国军的军事目标是「打退北朝鲜的侵略并重建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为此,不能接受任何低於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状态的条件。39国防部长马歇尔也於3月1日指出:「必须承认试图仅仅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有关朝鲜的政治问题是不对的。」40

  

  显然,美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也不愿长期陷入朝鲜战争;
但在战线变化较大、战局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首先提出停战谈判,又恐怕中苏会在台湾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上要求补偿,使美国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被动。因此,美国政府又不愿意立刻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实现停战。马歇尔认为:「恢复战争前的状态,回使共产党军队在三八线以北公开或秘密地集结,在现在或将来,这种军事力量的集中将使美国和联合国军陷入危险。」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恢复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状态不仅在政治上不能被接受,从免於军事冒险的角度看,也完全无法接受。」41美国驻韩国大使穆西奥(Muccio)致电卢思克,从支持韩国军队强大到足以与北朝鲜军队对抗并自主承担防卫任务的角度提议:最理想的是使联合国军移动到平壤和汉城之间易於防禦的地段建立防线,这种防线可以使联合国军用最少的兵力支持韩国军队。42因此当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之后,美国政府认为军事和政治形势对其有利,遂开始积极谋求停战谈判。3月19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参加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当时的朝鲜战争局势,(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提出了新的关於停战条件的备忘录。这一新的备忘录与1950年12月12日备忘录的内容基本差不多,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有:1,设立停战委员会监督停战条款的具体实施(该委员会隶属於联合国大会设立的和平委员会),该委员会可在朝鲜全境不受限制地自由活动;
如有必要,该委员会应有一定数量的由中国和(或)北朝鲜军队派遣的观察家协助工作;
停战委员会有权监督所有在朝鲜的包括游击队在内的武装部队执行停战协定的各项条款;
应向停战委员会提供数量充足的有能力的军事观察员,以保证停战委员会职能的施行;
停战委员会组成并准备开始形式其职权之后,可履行该委员会的各项条款;
停战委员会应迅速向联合国大会报告所有违反停战协定的情况。2,非军事区应以三八线为中线或在三八线以南,纵深二十英里;
非军事区的确切位置应由停战委员会根据敌对双方地面部队当时的战斗位置而定。3,停战协定不应妨碍战地指挥官保证其部队、供应和设备的安全,但非军事区内不允许存在用於以上目的的安全部队。后来,因认为第3条可能会被中朝用来增加兵力而加以删除。43上述2点新内容反映了美国政府不得不承认军事上的失利而把军事分界线南移,从「以三八线为南界」改为「以三八线为中线或在三八线以南」,以及试图组成联合国下属的停战委员会作为监督机构,确保停战协议得以实施,并逐步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政策意图。

  

  4月5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朝鲜战局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单靠军事行动」是无法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谋求解决朝鲜问题。5月3日,美苏两国驻联合国的代表进行了非正式会谈,双方都对停战和谈表示出向前看的意向。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定:1,通过停战协定终止敌对行动;
2,尽最大可能在三八线南部或者超越三八线的地区确立韩国政府的统治及军事防卫;
3,准备在适当时期从朝鲜撤出外国军队;
4,允许建立足够的韩国军事力量,以阻击或击退北朝鲜的进攻;
5,在实现上述4个目标之前,继续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从而放弃了「武力统一朝鲜」的政策目标,努力通过政治外交渠道试探停战的可能性,以便结束在朝鲜的敌对行动。44这一政策方案并得到了杜鲁门总统的批准。5月18日,已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的苏联问题专家凯南(G.F.Kennan)应国务卿艾奇逊的要求赴华盛顿,奉命以国务院顾问的名义与苏联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进行接触。

  

  5月31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M.B.Ridgway ),命令他在尽量使中朝军队付出重大牺牲和代价的前提下,争取「缔结合理的停战协定,终止敌对行动。」同日,凯南拜会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表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任何一个委员会,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45正式提出停战谈判的愿望。在6月5日与凯南举行的第二次会谈中,马立克明确表示:「苏联政府──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越早越好。但苏军没有参与在朝鲜的冲突,苏联政府认为它不能参加关於停火问题的任何讨论」。表明了苏联政府拒绝直接介入朝鲜停止谈判的政策立场,但作为个人意见,他觉得美国政府应与中朝就此事进行接触46.值得注意的是,马立克在会谈中并未提及超出朝鲜半岛以外的台湾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说明苏联政府在考虑朝鲜停战问题时,已经不准备把中国提出的前述5项停战条件作为基础或前提了。

  

  此时,中国领导人也开始觉得在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之后,应该想法在军事上实现停战。1951年5月下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军委会议,研究讨论关於朝鲜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当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回忆说:「第5次战役之后,中央开会研究下一步怎末办,会上多数同志主张我军宜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我当时也是同意这个意见的。」因为开战初期我军的优势已逐渐失去,130万大军集结於狭小的朝鲜半岛,不仅挤成一团施展不开,很容易成为敌人飞机大炮的靶子,而且后勤补给的负担日益沉重,继续打下去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问题,战争长期化财政也承受不起,现在「把敌人赶出朝鲜北部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停在三八线,也就是恢复战前状态,这样各方面都好接受」。47会议最后採纳了大多数的意见,确定了争取停战谈判的政策方针,以及「在敌不增兵、不登陆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三八线」至「三十八点五线」地区,并构筑三道防禦阵地」的军事部署。48

  

  由於在有关朝鲜战争的问题上,中方的任何战略方针的变化都有必要得到苏朝方面的认可。所以6月3日,朝鲜的金日成访华与毛泽东会谈。为与苏联协调政策,毛泽东於6月5日致电斯大林,要求派代表前往苏联,就「我们在朝鲜战争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严重问题」和「关於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报告,并请求指示。从而第一次暗示了中共中央有谋求停战的想法49.经斯大林同意后,6月10日,金日成和代表中方的高岗同机前往苏联,面见斯大林。在6月13日的会谈中,当高岗提出是否可以考虑以三八线为界开始停战谈判时,斯大林问道:你们现在打得很好,为甚末要停战?他认为:害怕打下去的应当是美国人,不是我们。我了解美国人的心理,你们多打死一名美国兵,他们多往国内送回一具棺材,他们国内反对这场战争的压力也就越大,最后要停战的一定是美国人。在中朝代表反覆解释所遇困难的严重程度之后,斯大林最后说:如果你们一定想停战,那就试一试吧,也许是件好事。当天,斯大林致电毛泽东:「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50於是中国政府决定:「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方针。毛泽东回电要高岗和金日成与斯大林商量具体应採取怎样的措施以争取停战。并建议:关於如何提出停战谈判的问题,「我们认为先由我们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对朝鲜和对中国都是不适宜的,因为在最近两个月内,朝鲜军队各国志愿军都在採取守势。最好这样做:1,等待敌方提出;
2,最好由苏联政府根据凯南的声明向美国政府试探停战问题」。也「可以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方法,即一方面由苏联政府进行试探,另一方面,如果敌方提出停战问题,朝鲜和中国将表示同意。」因为在中朝军队进行防禦作战的情况下,如提出停战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是软弱的表现,所以希望由苏联出面促成谈判。关於停战条件:「恢复三八线;
从南北朝鲜划出一条不宽的地带作为中立区,决不允许只从北朝鲜领土中划出中立区的情况发生」。「至於中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不提出这个问题作为条件,因为中国可以援引联合国实际上已成为侵略工具,所以中国现在不认为进入联合国的问题有特别意义」。同时毛泽东指出:「应当考虑一下,是否值得把台湾问题作为条件提出来?为了同他们讨价还价,我们认为应当提出这个问题」。但「在美国坚持台湾问题单独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将作出相应的让步。为了和平事业,我们首先解决朝鲜问题」。51尽管马立克已经向美方表示苏联不能出面提出停战谈判问题。但斯大林显然是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所以马立克於6月23日在联合国发表题为《和平的代价》的讲话,认为朝鲜的武装冲突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有关各方必须表现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诚意,因此他建议「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谈判停火和休战,并从三八线撤退各自的军队。」52

  

  6月2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H.S.Truman)在田纳西州发表讲话,表示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6月27日,美国驻苏联大使科克与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会谈,确认了苏联政府关於停战的建议。6月3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将美国关於停战谈判的政策立场电告联合国军司令官李奇微:1,谈判只限於朝鲜以及军事问,不应涉及任何政治或领土问题题。2,在被其他协定替代之前,停战协定应继续有效。3,应要求司令官下令停止在朝鲜的敌对及所有的武装行动;
应要求在朝鲜建立非军事区(宽二十英里,由双方司令官根据当时各自部队所在位置而确定);
应要求所有在朝鲜的地面部队停留在原地或撤退到后方,超越非军事区的部队也应后退。4,为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应成立一个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会应由联合国军与共产党军的成员对等组成。委员会成员及其所任命的观察员有权在朝鲜全境自由行动,各方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帮助及合作,以便於他们发挥作用;
(军事停战委员会有权监督并保证包括游击队在内的所有武装部队遵守停战协定,双方最高指挥官应任命足够的人员帮助委员会履行其职责;
在委员会未能组成并履行职责之前,停战协定不能生效)。5,停战期间,应要求司令官下令停止向朝鲜增派所以空军、海军和地面武装人员(军事停战委员会核准的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人员不在其列);
但这不能妨碍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进行单位或个别人员的交换(国际红十字会应获准访问战俘营。6,停战期间,应要求司令官下令限制在朝鲜增加战争设备和物资;
但维持医疗和救济的物资不在其内,委员会将授权使用汽车、船只和飞机来运送这些物资)。53

  

  与此同时,朝鲜方面也提出了关於停战谈判的政策方针:一,建议由朝鲜人民军参谋长南日、外务副相朴东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共3人组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
二,提出包括6项内容的停战谈判方案提交苏联:1,停火和停止战斗行动的时间;
2,敌对双方各自从三八线以南、以北撤退5-10公里;
3,从停火时刻起,禁止飞跃或穿过三八线;
4,从朝鲜领海撤退海军,解除封锁;
5,在2个月内从朝鲜撤出所以外国军队;
6,交换战俘和遣返被驱赶的难民。54苏联要求朝鲜与中方协商后提出共同方案,於是朝方将上述方案的第2条改为「双方部队在停火生效后3天之内撤离到距三八线10公里处,并在这一地区建立非军事区」;
第6条改为「自停火之日起,2个月之内交换战俘」;
第7条改为「从三八线以北被强行驱赶的难民应返回家园」。然后将修改后的方案提交中方。55

  

  中国提出的停战谈判方案包括5项内容:1,双方同时下令停火后,双方的海陆空军在朝鲜全境停火并停止一切其他敌对行动;
2,双方海陆空军撤离到距三八线10公里处,并在三八线南北各10公里的地区建立非军事区,非军事区的民政机关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形式;
3,双方停止从外部运送装备、部队和补给(包括海陆空军的运送)到朝鲜,以及运送到接近朝鲜的前沿地区;
4,建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监督以上条款的执行,该委员会成员应来自未参加朝鲜战争的国家,由交战双方对等提出;
5,在禁止军事行动的4个月内,分批办理相互交换战俘的全部事宜。考虑到「遣返难民」问题较为难办,南北朝鲜很可能就此问题产生分歧,发生无休止的争吵,以至影响到其他重要问题的解决,所以中方建议把难民问题交由国际性会议讨论解决。另外,中方还准备在与苏联商议之后,酌情提出「所有外国军队,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规定时间内(如3-4个月)分批撤出朝鲜半岛」的谈判内容。对於中方的方案,苏联同意前2点,但建议删去第3点的后半部分,反对列入第4点,主张把第4点作为针对美国方案的反建议;
同时对中方特别提请苏联考虑的最后2点,认为应该在谈判中提出并坚持到底。56

  

  1951年6月30日,李奇微奉命发表致中朝军队司令官的广播讲话,正式建议停火谈判。7月1日,李奇微指定了联合国军方面的停战谈判代表团,拟定8项有关停战谈判的条款:1,通过谈判议程;
2,限定谈判范围,所有谈判过程都限制在与朝鲜有关的纯粹军事事项上;
3,为避免在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内重新引发敌对和在朝鲜的武力行动,谈判应终止在朝鲜的敌对或武装行动;
4,确定贯穿朝鲜的非军事区;
5,确定军事委员会的组成、职权和功能;
6,在军事委员会之下组成军事观察组,确定其在朝鲜不受限制的监督权利的原则;
7,军事观察组的组成及其职权;
8,关於战俘问题的协定。后又增加「设置由国际红十字会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访问战俘营」一项。57

  

  中朝方面对美国提出的停火建议立即作出积极反应。7月1日,中朝军队指挥员发表声明同意美方建议。7月4日,中共中央向志愿军总部发出关於谈判细则的指示电报,并派李克农、乔冠华协助谈判。7月5日,中朝双方就《关於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协议》(草案)达成一致,主要内容有:1,1951年-月-日,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双方在朝鲜的陆海空军力量停止敌对行动。2,双方陆海空军力量从三八线各自后撤10公里,在三八线以南、以北各10公里地区建立非军事区;
非军事区的民政机关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状态;
三八线以北属於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管辖,(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三八线以南属於南朝鲜政府管辖。3,双方停止从外部向朝鲜调运装备,调动或补充人员(包括陆海空运输)。4,在停止军事行动后的3个月内,双方应分批全部交换战俘。5,在朝鲜的所以交战的外国军队,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2-3个月内应分批全部撤离南北朝鲜。6,南北朝鲜难民应在4个月内返回从前的居住地。587月8日,交战双方各自派出联络官进行事务级协商。从10日开始,双方代表在朝鲜开城的来凤庄正式谈判。中朝两党达成协议:「对外由朝鲜人民军代表中朝军队,实际的谈判业务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导」,59并提出了3项原则性建议作为谈判基础:1,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双方同时下令停止一切敌对行动。2,确定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武装部队同时撤离三八线10公里,并立即进行交换战俘的谈判。3,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撤退一切外国军队;
只有撤退外国军队,朝鲜战争的停战与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才有基本保障。60金日成认为难民问题列入谈判议程将不利於中朝方面,所以将原方案中的「遣返难民」一条删去。由於马立克的停战建议并未涉及到台湾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葛罗米柯又对科克强调:停战谈判「应严格地限於军事问题」,61所以对於新中国来说极为重要的政治外交问题一开始就被排除在谈判议题之外,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时机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停战谈判开始时,双方都认为,既然彼此都不愿意再打下去,所以可能很快就会达成协议。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电报频繁往来,协商有关谈判的策略方针,并向斯大林提出「如果谈判开始,最好您亲自领导他们,以免出现不利的局面」。但斯大林明确表示:「这是不可想像的和没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应该指挥谈判。我们最多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经斯大林同意,毛泽东拟定了停战谈判方案:1,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停止军事行动;
2,双方军事力量从三八线各自后撤10英里,建立非军事区;
3,双方停止从外部向朝鲜的一切军事调动;
4,停止军事行动后的3个月内分批交换全部战俘;
5,所有外国军队3个月内全部分批撤离朝鲜;
6,南北朝鲜难民应在4个月内返回原来的居住区。62由此可见,中方在停战条件上已作出重大让步,放弃曾经最为关心的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台湾问题,仅把外国军队限期撤出朝鲜和以三八线为界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状态作为重要条件。但美韩方面因在三八线以北所?椎赜虻拿婊?囔吨谐?谌?讼咭阅纤?椎赜颍?肿允?子泻?沼攀疲??圆煌?庖匀?讼呶?纾?岢觥负?詹钩ヂ邸梗??笾谐??哟邮导士刂葡吆蟪贰K?曰崽缚?己蟾战?胍槌涛侍猓??骄驼箍?思ち业恼?郏?钡?月26日,才就5项议题(1,议题的採纳;
2,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非武装区的设定;
3,实现停战和休战的具体措施;
4,关於俘虏的安排;
5,对有关各国政府提出的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63这些议题的设定证明,美国把谈判严格限定在军事方面,排除政治性议题的意图得到了实现。而中朝方面原来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外国军队从朝鲜全部撤出和划定军事分界线,但达成一致的5项议题中并未包括外国军队撤出的问题,说明中朝为了使停战谈判不至於因为这一问题而夭折,作出了重大的让步,同意把这一问题留到停战以后再讨论。

  

  在谈判双方为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反覆争论而相持不下时,毛泽东於7月15日致电斯大林,认为尽管在战略全局上需要坚持三八线和外国军队撤出的停战谈判条件,但「在从根本上讨论这些问题时,需要解决三八线问题,至於外国军队撤出朝鲜,这可在一个单独阶段实施。」647月20日,毛泽东再次就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致电斯大林指出:经过5天的争论,敌方始终拒绝把撤退外国军队问题列入谈判议程,根据目前的谈判进程以及朝鲜和远东问题的发展看,「敌人希望停止朝鲜的军事行动,目的在於在战争中避免进一步伤亡和拖延时间。关於其他问题,包括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敌人希望继续维持目前的紧张局势,以便更好地在国内强行动员和在国外进行扩张」。而「我们的武装力量在今天只能将敌人赶出北朝鲜,还不足以把敌人赶出南朝鲜。如果战争拖延下来,敌人可以受到更大的损失,而我们自己在财政上也回受到很大冲击,并且那时我们也很难进行国防建设「。在最好的情况下,「如果时间拖延,例如6-8个月,我们可能会把敌人赶出南朝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会付出很大代价。」不过,「目前这种可能性还不存在。」因此毛泽东建议:「最好是不要提出把外国军队撤退问题作为停止军事行动的必要条件,这样做要比用长期军事行动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好」,「双方从三八线撤军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而外国军队撤退问题可以在停止军事行动之后进行讨论。」65苏联对此表示同意。

  

  在双方就谈判议题达成协议的当天,就开始了关於划定军事分界线的谈判。由於双方都力图使军事分界线的划定有利於本军,所以彼此立场相差过大。考虑到「敌方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金日成表示:只要双方军队各自后撤10英里,可以暂时放弃这一要求。为不使正式谈判因双方争论激烈而破裂,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和谈判代表团提出:「最好考虑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的问题,不再为三八线而进行斗争。」但斯大林反对作出这样的让步,他强调说:「是美国人更愿意继续谈判」,而不是我们;
如果首先让步,是示弱的表现,「将会被美国人认为是中朝方面更需要签订停止协议」,「没有任何好处」。66斯大林的意见使中朝方面在谈判中的立场更加强硬,最后双方同意各出5名代表组成小型的专门委员会,以圆桌方式讨论具体的细节问题。但因美军飞机轰炸非武装区和谈判场所,使停战谈判从1951年8月23日到10月24日被迫中断了2个月。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毛泽东主持的扩大会议,预计: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或者达成停战协议,——或者还要再打一个时期,方能达成停战协议。67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会址转移到板门店。中朝方面於11月10日提出「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并由此线各自后退2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的建议。斯大林提醒中朝方面要「实行强硬路线,不能有急於结束谈判的表示」,但也同意在谈判中可以「採取灵活战术」。68到11月27日,历时4个多月,经过了18次正式会谈,37次专门委员会会谈,14次参谋会谈,双方终於就军事分界线的划定达成临时协议。连当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的杜平也认为:停战谈判「如此费时是出乎预料的」。69尽管停战谈判步履维艰,但中朝方面仍然希望在1951年年内能就剩下的议题达成协议70,对谈判前景表现出较为乐观的看法。周恩来分析说:「美国在朝鲜问题上不能不谈判停战。由於内政外交原因,他不能不拖一下,但不敢破裂,而只能破坏。破坏多了,得承认错误。拖得久了,得转弯让步。目前谈成的可能性增长,但拖的可能性还存在,全面破裂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的谈判方针是:争取公平合理地就地停,使之成为和平解决朝鲜乃至远东其他问题的第一步。不怕破裂,也不怕拖。愿和,但也不急。」71

  

  进入第3议题后,在关於停火期间不得增加兵力和停火监督检查的问题上,双方再一次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导致会谈停滞不前。为加快谈判节奏,双方同意从12月11日起把第3、4两个议题交给专门委员会同时进行协商。1952年2月6日,第5议题也交由专门委员会讨论。结果,最晚开始讨论的第5议题反而最先达成协议,到2月17日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双方就一致同意在停战协定生效后的两周内,召开有关各国政府高级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讨论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和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问题。5月2日,关於停火监督的第3议题也达成协议。但5月初,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国休养,美军首席谈判代表乔伊(C.Turner.Joy )也被哈里逊(W.K.Harrison)取代,似乎表明双方对停战谈判迁延不决的失望。乔伊在离任时不无感慨地说:「任何值得谈判的东西也没有」。72

  

  对於唯一剩下的战俘问题,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曾抱有较为乐观的看法,认为:「该问题不难达成一致意见」,因为「敌人很难对此提出异议」。中方谈判人员李克农、乔冠华在前往朝鲜之前曾问:准备去多久。毛泽东说:三、五个星期就够了。73显然对停战谈判在短期内取得成果是比较乐观的。因此中朝方面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主张实现停战后立即「遣返全部战俘」;
而美国坚持「自愿遣返」,并於1951年1月2日提出,一对一交换选择遣返的战俘,然后将剩余战俘与他方所拘留的外籍平民一对一交换,不选择遣返的战俘一律释放为平民。反映出在朝鲜问题上中美两国军事实力较量和意识形态斗争互相交织的特点。美国试图通过大批战俘不愿意返回,「从政治上给共产党人的脸上抹黑」,而这是注重政治形象和政治影响的共产党人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双方俘虏的战俘数字相差极大,据各方公布的数字,美韩军队俘虏的战俘中,朝鲜籍的111,774万人,中国籍的2.07万人;
而中朝方面俘虏的美英等国籍的战俘为4417人,韩国籍战俘为7142人。不仅美国,韩国的李承晚和台湾的蒋介石也都试图利用战俘问题进行反共宣传,或增加自己的军事力量。74从而使得朝鲜停战谈判进一步複杂化和长期化。

  

  1952年5月5日,印度的潘迪特夫人来华就朝鲜停战问题进行斡旋。周恩来坦诚地就战俘问题对她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他说:「停战谈判所谈的,主要是四个问题,现在除一个问题外,都已基本上取得协议。而美国政府还在这个仅剩的问题上无理地拖延谈判。」「唯一尚未解决的问题是战俘问题。本来按照美国政府所曾签字的1949年日内瓦公约,战争一旦停止,双方即应无条件地释放并遣返所有战俘。因此,这本来是很简单,而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但美国政府却无理由地以此拖延会议」。「我们不想压倒对方,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公平与合理。」759月28日,美方代表提出了一项「二者取其一」的方案。中朝方面拒绝了这种近似於「最后通谍」的方案。10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76.一部分中方代表也回国休养77.

  

  1953年2月19日,受周恩来委托分析朝鲜战争与和谈局势的乔冠华提交了一份报告,主张:「谈判是美国人主动停下来的,也应当由他们主动恢复,我们一动不如一静」78,即根据战线已经稳定在三八线的情况,最好先静观美军的动向,然后再作出反应,保持弯弓待发的主动态势。三天后的22日,美国方面就有了新动向,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M.W.Clark )提议首先交换伤病战俘,经过5周的幕后磋商,由於苏联关於停战谈判的政策转换,中朝方面於3月28日同意了克拉克的建议,并在战俘问题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3月30日,周恩来发表声明,建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794月6日,双方联络官开始就交换伤病战俘的具体手续和方法进行商谈。18日,联合国大会就双方交换伤病战俘通过决议。20日双方开始正式交换伤病战俘,仅仅2周后,就全部完成了交换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正式谈判於4月26日恢复。805月25日,联合国军方面提出了关於俘虏问题的最终方案。8110天后的6月4日,中朝方面接受了这一方案。8日,双方代表签署了关於交换俘虏的协定。至此,全部5项议题都达成了协议。7月27日,双方代表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长达3年零1个月的朝鲜战争终於结束。

  

  三

  

  交战双方谋求停战的主观原因无非是都认识到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来结束战争、达到政治目的,因此才各自作出政策调整。但导致这种主观愿望的客观原因又是甚末呢?究竟是甚末情况使得双方都不想打下去而接受停战呢?从中朝方面看,首先不愿意继续进行战争,或者说难以继续承受战争重负的是朝鲜。

  

  进入1952年1月,朝鲜开始「不愿意继续进行战争」,「因为每天伤亡的人数比争论中的遣返人数还要大」,要求在谈判中尽量作出让步,以便尽快达成停战协定。82朝鲜方面之所以急於停战是因为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51年夏秋之际,朝鲜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灭,美军趁机於7月下旬开始对朝鲜的铁路运输线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并称之为「绞杀战」,意在利用空中优势,切断中朝军队的补给线,摧毁朝鲜人民的抵抗意志,迫使中朝方面在停战谈判中作出让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从9月1日开始,美军集中轰炸作为朝鲜铁路运输要冲的新义州、西浦、价川这一「三角地带」,使朝鲜方面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在4个月的时间里,该地区80%的铁路运输限於瘫痪,给粮食、弹药的供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83并直接导致了朝鲜在1952年3-5月发生严重的饥荒,饥饿人口数高达朝鲜人口的50-60%。为了进一步破坏朝鲜的发电、输送电系统,摧毁朝鲜的工业基础,美军自1952年6月23日开始轰炸位於中朝边境的水丰大坝,使朝鲜90%的发电设施被毁坏。84从7月11日起,美国空军又对朝鲜进行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轰炸目标包括城市和乡村,以及所有的军事设施、军火工场和政府建筑,「从平壤那样的大都市到地方的农村,所有的城镇都变成了废墟」,「凡是能破坏的都被破坏了,此外任何还能予以破坏的东西都没有了。」仅7月11日夜间,平壤居民就在美军的轰炸中伤亡6000多人85.3年的战争期间,美空军共出动104万多架次,平均每天800架次,最多的一天为2400架次,投掷和发射弹药69万多吨。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确实给中朝军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聂荣臻回忆说:「在后勤方面遇到如此之多的问题是超乎预料之外的。」86志愿军总部的指挥员对此也深有同感:「粮食和弹药的补给不及时,很多部队不得不用野草充饥。──部队的体力消耗极大,伤病员激增。要求补充粮食和弹药的电话响个不停。」87供给物资的30-40%因美军的轰炸而在运输途中损失,第1-3次战役期间前线只能得到最低需要量的25%;
第4、5次战役期间,也仅为50%88.这种困难的境地使朝鲜方面更加不愿将战争进行下去了。

  

  因此,当1952年2月谈判各方就签定停战协议之后的90天之内召开有关国家政治会议,以解决朝鲜问题达成一致后,金日成就主张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结束谈判。他认为:「应该建议签订停战协议,把所有未解决的问题移交给政治会议去研究」,「拖延谈判是不利的,因为美国空军正在继续给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造成惨重的损失」,「看不到继续就战俘问题进行争论有甚么合理性,因为这些争论正在导致更大的损失。」他觉得「中国志愿军的大多数战俘原来都是蒋介石军队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为了他们去斗争没有特别的意义」。於是,金日成命令南日「弄清楚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并建议以李克农的名义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89为便於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各项工作,金日成希望能在5月底以前大会曾停战协议,「建议中国同志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并争取签定停战协定。」90但中国领导人担心:如果急急忙忙的停火,「大量苏联军事装备的供给会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而减少或中断」,将「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毛泽东就停战谈判指示李克农:「只有坚持契而不舍、坚定不移的立场,你们才能赢得主动权,并迫使敌人作出让步。为了在谈判中实现这一目标,你们应该准备与敌人再作几个月的较量。」91

  

  当7月13日美国同意把准备遣返的中朝战俘人数从7万人增加到8.3万人时,金日成立即於7月14日电告毛泽东,表示不想继续进行战争,主张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立即实现停战。毛泽东次日即回电指出:「对於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2天的研究,一致认为,正当敌人对我们狂轰滥炸之际,接受其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让步的、具有挑拨性、欺骗性的停火建议,对我们来说是极不利的」,因为这「必然会使敌人更加自负傲慢,并有损我们的形象」,我们必须採取军事行动寻找改变目前形势的出路,迫使敌人让步。战争如果继续下去,固然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但我们也「在战争中加强了自己的实力,鼓舞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去反对侵略战争,并推动着全世界保卫和平运动的发展」,而且只要把美国的主要力量吸引在东方,并使其不断遭受损失,就能促进苏联的建设和世界民族革命运动得到发展,「这将意味着延缓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毛泽东劝说金日成坚持下去,并允诺将「竭尽全力保证朝鲜人民渡过难关」,「请您不客气地向我们提出朝鲜局势所要求迫切解决的各种问题」。92他强调:在敌人压力之下屈服对我不利,「不但对中朝两国,而且对整个革命阵营都有影响。」93金日成在7月16日的回电中表示同意中国的意见,但却向苏联驻朝鲜大使提出:「在开城我们必须坚决力争尽快签订停战协定,实现停火和根据日内瓦公约交换所有战俘。这些要求会得到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支持,并使我们从开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94试图争取苏联同意朝鲜的立场并帮助朝鲜说服中方。

  

  於是,意见相左的中朝双方只能请苏联出面解决问题。斯大林明确表示支持中方,认为中国「在停战谈判中的立场是完全正确的」。95实际上是以苏联的权威再一次解决了中朝之间的意见分歧。1952年8-9月,中国政府派周恩来访苏,与斯大林举行会谈,会谈讨论了中国经济建设和朝鲜战争问题,但后者是重点,所以中国的彭德怀和朝鲜的金日成、朴宪永后来也赴莫斯科参加了会谈。斯大林首先指出:按照国际法,交战各方必须遣返除罪犯以外的所有战俘。这实际上是先机提出了「全部遣返」的原则立场。接着询问毛泽东对战俘问题的想法。周恩来先介绍了中朝在战俘问题上的分歧:朝鲜人认为,继续打下去不利,因为每天的损失要超过在遣返上有争议的战俘人数,而停战对美国不利。所以朝鲜准备同意美国遣返83000名战俘,「但没有考虑到美国人在耍花招」离间中朝关系,因为其中只有6400多名中国战俘,还不到中国战俘总人数的1/3,其余76000多名均为朝鲜战俘,美国人手里还有13600名中国战俘。然后转达了毛泽东坚持「必须全部遣返战俘」的看法,「毛泽东认为,战争打下去对我们有利,因为这打乱了美国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斯大林再次明白无误地肯定中国坚持「全部遣返战俘」的原则是正确的,支持毛泽东继续打下去的主张。他说:「毛泽东是对的。这场战争伤了美国的元气。北朝鲜除了在战争遭到牺牲以外,没有输掉任何东西。而美国意识到,这场战争对他们是不利的,必须结束它,特别是当他们知道仍有我军驻在中国之后。」他特别指出「对美国人必须强硬。中国同志应当知道,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那末中国人就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而这一点是最能打动中国领导人的,因为台湾问题正是中国领导人须臾不能忘怀的问题。斯大林要求中国「当然,要理解朝鲜人。他们有很大的牺牲。但应该向他们讲明白,这是一件大事,需要毅力,需要耐心。」「对朝鲜必须帮助、支持他们」,「为了朝鲜我们不惜一切」。关於战俘问题的解决方案,周恩来提出:如果美国作出某些让步,则可以考虑:1,如美国仍然坚持遣返部分战俘,我们宣布扣留同样比例的美国战俘;
2,由中立国(如印度)调解战俘问题;
3,先签定停战协定,以后再解决战俘问题。斯大林建议:中朝方面可以考虑宣布按比例交换战俘,即美国人扣留多大比例的中朝战俘,中朝也宣布扣留相同比例的美韩战俘;
如果这样还不行,则可以考虑由中立国进行斡旋,先解决停火问题96.根据周恩来的提议,斯大林同意彭德怀和金日成秘密访苏。在9月4日的会谈中,斯大林强调不能认同美国的「自愿遣返」方案,并主动提出,为支持中朝方面将战争继续下去,苏联可以提供更多的飞机、汽车和高射炮等各种军事装备。97苏联的这一政策立场固然反映了其把美国的力量吸引和消耗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但无论如何,苏方坚持全部遣返战俘,美国首先让步,否则就打下去,决不在美国的恐吓和压力下妥协的意见,对於解决中朝之间的分歧以及决定朝鲜战争的战、和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52年10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因战俘问题而陷入僵局,导致无限期休会。

  

  在板门店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朝鲜战争停战问题的讨论又转到了联合国。1952年11月3日,墨西哥建议在朝鲜问题实现政治解决之前,应允许所有拒绝遣返的战俘前往其他国家。但苏联代表维辛斯基坚持先停火、再基於「全部遣返」的原则谈判战俘问题,实际上是拒绝了墨西哥的方案。11月17日,印度提出:设立一个特别遣返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遣委」),由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瑞典和瑞士或其他任何4个中立国的代表组成,但安理会成员国不得参加;
交战各方将达成协议的战俘交换人数、在商定的非军事区地点移交给「特遣委」;
在「特遣委」的监护下,愿意接受遣返的战俘可以立刻返回祖国,不愿意遣返的战俘应在停战协定签署90天以后交由停战协定规定召开的政治会议解决。联合国通过了印度的提案。对此,毛泽东认为是「荒谬」的,对於印度一再提出可以商议的呼籲「无答复必要」。98於是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重申「战俘全部遣返问题仍然是必须依照日内瓦公约的原则和国际处理战俘的惯例来解决。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并致电联大主席,要求撤消在印度提案基础上形成的联大决议,呼籲以苏联的建议为基础恢复板门店谈判。99美国和印度均认为:中苏之间在战俘问题上有分歧,中国的拒绝是苏联施加压力的结果。100

  

  毛泽东基於政治、外交和国际战略的考虑,决心把朝鲜战争进行下去,他坚持「俘虏一个也不能丢,一定要争」,101斯大林把打败美国作为收复台湾的必要前提条件的说法,也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电告斯大林:中国「准备竭尽全力去打赢这场战争」,为此已在国内徵召新兵,「打算在明年给人民志愿军部队送去25万补充人员」,并拟派海军赴朝参战,并要求苏联增加提供624门火炮和235.5万发炮弹。102斯大林对毛泽东的政策构想再次表示完全的支持,并承诺在原定向中国提供的1320门火炮、80万发炮弹的基础上,再追加提供332门火炮和60万发炮弹103.对於毛泽东为出动海军而提供18艘鱼雷快艇、60门海岸大炮、103架作战飞机的要求。斯大林表示可以提供18艘鱼雷快艇、34门海岸大炮、83架飞机,并派遣3名海军顾问。104尽管未能全部满足中国有关提供军事装备的全部要求,但斯大林还是尽力支持中国继续进行朝鲜战争。对於斯大林和苏联的战略利益来说,维持朝鲜战争大战没有、小战不断、和谈但不停战的局面,是最有利的。因为战争一旦扩大,就有可能把苏联卷如战争;
而如果实现停战,又无法把美国长期拖在朝鲜战场和远东地区;
所以维持现状是斯大林的最佳选择。

  

  当时中国领导人认为,朝鲜战争具有规模扩大和时间拖长的可能性,因而所关心的不是如何尽快解决战俘问题,而是如何应对可能扩大的战争。1952年11月24日,总参作战部向彭德怀提交报告,认为由於选举和季节的关系,目前美国「对朝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新总统上台后,有可能「明年3月下旬解冻以后」在军事上採取某种行动。志愿军代司令邓华在致毛泽东的书面报告中也分析说:华尔街用艾森豪威尔表明美国将更积极地准备战争,由杜勒斯出任国务卿则将推进美国的远东政策,共和党上台后,可能在对朝政策上生硬、急进一些;
直接指挥作战的克拉克、范佛里特都曾请求增兵,并对在我军侧后登陆很感兴趣。同时认为志愿军已经「能与敌人进行更持久的斗争了。」苏联也向中国发来敌情通报:驻日美军总部索取北朝鲜东西海岸地图,联合国军在朝鲜调动部署,范佛里特要求增兵4-5个师,并因此判断「美军将在1953年2月在朝鲜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准备?琢烊?勘背?剩?钡盅悸探?埂4佣??蛹岫?酥泄?斓既硕造兜蟹浇?サ牡P暮突??刚降木鲂摹E淼禄踌?2月9日着急军事会议研究:防敌侧后登陆,改善朝鲜铁路,国内新兵动员,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布防等战备工作。105

  

  此后,中国领导人全力以赴为战争的长期化进了积极的准备工作。12月,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指出:「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比方说一年之内),朝鲜的军事行动会更加频繁」,「敌人将有可能在我后方西海岸和东海岸一带发动登陆作战」。106因此,「抗美援朝的斗争必须继续加强」。107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应肯定敌以5至7个师在汉川鸭绿江线大举登陆,并在我后(方)空降,时间应准备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应十分加强地堡和坑道,部署5个军於这一线,,其中要有4个有经验的军。划定防区,坚决阻敌登陆,不可有误。」12月9日又电令邓华:应估计敌已决策在汉川至清川江线登陆,并在积极准备中,我方必须火急准备对敌,粉碎其登陆计划。」12月11日,毛泽东批准了国防部的战备部署并指示:「抓紧检查,务必完成任务」,「特别应注意汉川江、清川江、鸭绿江一线」。108周恩来指出:在朝鲜战线上「我们要继续斗争下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要在这条战线上打得美帝国主义罢手,不管一年也好,二年也好,继续下去也好,总有一天要打得它罢手。」他还在政务院会议上强调:「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挡住了敌人,并给予敌人很大的杀伤,但还没有打到使它非停战不可的程度。美国之所以破坏停战,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明年的抗美援朝斗争还应加强,继续实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一直打到它不得不罢手为止。」109彭德怀在12月16日的空军党委会议上指出:朝鲜战争明年有可能扩大。我们的方针是一面打仗、一面建设。110《人民日报》1953年的元旦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加强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也於1953年2月7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充满必胜信心地宣告:「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末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它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111

  

  四

  

  然而,苏联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及其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使中国领导人为保持与苏联的战略一致,不得不随之进行有关朝鲜停战政策的转换。斯大林虽然曾对美国记者发表谈话说:苏联愿意与美国举行首脑会谈,「因为苏联关心结束朝鲜战争」。112但是这仅仅表明了斯大林对於朝鲜停战问题的「关心」,不希望看到战争的扩大,并不能说明他採取了迅速停战的政策,恰恰相反,他对中国的支持和对於停战谈判的态度都说明了他在这一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1953年2月28日,斯大林把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召集到他的别墅,在听取关於朝鲜战场军事形势?”ê螅??僖淮稳啡铣?饰侍庖芽梢浴副坪汀梗?⒕龆ㄒ钊沼赡?逋蟹蚪ㄒ橹谐?谕U教概兄小刚?降住梗?詈笤偻?馔V咕?滦卸??13维辛斯基也奉命於3月2日在联大政治会议上重申苏联於1952年12月2日提案中提出的立场,即朝鲜战争的交战双方完全停火,在联大设立一个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委员会,责成委员会立即採取包括协助双方遣返全部战俘的各项措施以解决朝鲜问题。114从而充分说明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并未改变在朝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和政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新的苏联领导人开始奉行以缓国际关系为中心的对外政策方针,强调「最正确、必要和公正的外交政策,就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有效的、以事实为根据、并为事实所证实了的一切国家人民间的和平的政策」,「最关心的是制止新的战争,与一切国家和平相处」。依据这样的总方针,迅速解决朝鲜战争问题成为最优先的课题。莫洛托夫重返外交部后,认为「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已经不需要朝鲜人强加给我们的这一场战争了。」115他首先提出一份关於朝鲜停战问题的备忘录认为:朝鲜战争拖延至今,给苏联和中朝两国都带来了沉重负担。以前曾经有过几次实现停战的机会,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不能不是一个错误。目前已经到了需要立即停止这场战争的时候了。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的一致赞成。116

  

  苏联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恢复朝鲜停战谈判。3月13日,马立克指示驻朝鲜大使拉祖瓦耶夫呈交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於2月22日就交换伤病战俘致彭德怀和金日成的信。1173月18日,莫洛托夫向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提交了他起草的关於解决朝鲜问题的新政策方案。118

  

  3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依据尽快停止战争的原则而起草的苏联政府致毛泽东和金日成的信,以及给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指示。苏联政府在致中朝领导人的信中指出:对於朝鲜战争「如果继续执行迄今为止推行的路线,如果不对这一路线做一些符合当前政治特点和出自我们三国人民最深远利益的改变,那是不正确的。」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表现出主动精神,或者说应当善於利用对方的主动精神,按照中朝人民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寻找从战争中脱身的道路。接着,苏方提出了恢复停战谈判的具体步骤:1,请彭德怀和金日成对克拉克将军关於依照日内瓦公约交换伤病战俘的呼籲给予肯定的回答;
2,中国政府的权威代表(最好是周恩来同志)应随即在北京发表声明,表示对交换伤病战俘的积极态度,同时应强调积极解决整个战俘问题,以确保朝鲜停战和缔结和约的时刻已经到来;
3,与此同时,朝鲜政府首相金日成同志应在平壤发表政治声明,赞同中国政府声明的正确性,并表示完全支持;
4,在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声明之后,苏联政府也将迅速表态,充分支持中朝的立场;
5,为配合上述四项措施,苏联代表团在联合国大会上将採取一切必要行动,推进上述方针的实施。苏联政府还指令驻联合国代表团迅速与波兰代表团进行协商,「对於有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威胁的波兰议案,做如下涉及朝鲜战争的修改:删去原提案中的第6条(关於让所有战俘返回祖国),代之以以下文字:「6,立即恢复双边停战谈判,既着眼於全力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也着眼於全力就整个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从而全力消除妨碍朝鲜战争结束的障碍。」」苏方强调:给克拉克的答复应明确提出「交换伤病战俘对於顺利解决全部战俘问题,从而对解决停战问题和缔结和约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鉴於此,建议恢复停战谈判主要双方代表在板门店的会谈。」并指出「在交换伤病战俘的谈判中,应该从这样的考虑出发,即任务不仅在於使上述问题获得积极的解决,而且还要使整个战俘问题都得到积极的解决,从而消除达成停战协议和缔结和约的障碍。」同时对中朝方面作出了极为详细的指示:「在谈判中应建议所有坚决要求遣返的战俘立即被遣返,其余的战俘则交给中立国,从而保证公正地解决遣返战俘问题。」最后,苏方表示:「当目,前然我们不能预见到苏联、中国和朝鲜政府以后将要採取的所有步骤和措施,然而如果我们三国政府在推行此问题的总路线方面能达到我们衷心希望的完全一致,则其余的问题可以在事情的进程中商量决定。119当周恩来於3月8日代表中国共产党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以后,苏联领导人当面递交了上述就解决朝鲜问题的新政策给中共中央的书面建议,并同时派库兹涅佐夫和费德林赴朝鲜,向金日成转达苏联政府关於朝鲜停战的新方针。

  

  1953年3月21日晚,苏联新领导人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会见了出席斯大林葬礼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专门讨论了朝鲜问题。周恩来向苏方转达了中国领导人对於朝鲜停战谈判的考虑:利用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谈判无限期休会的无理行为,在恢复谈判的问题上可以再拖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为遣返战俘而斗争是正义的,敌人故意刁难,并非我们节外生枝。」拖下去不但「可以锻炼我们,增强国防力量,增强国际和平主义运动」,而且「可以消耗美国的兵力和资金,使敌人在战略上处於不利地位,从而增加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但苏联领导人建议:利用克拉克来函(1951年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致函中朝军队指挥官彭德怀、金日成,建议在停火之前首先交换战俘),恢复停战谈判,尽快实现朝鲜停战。他们认为:关於朝鲜停战谈判「过去的「拖」路线应该改为「停」的路线,不改是不正确的。因为拖下去,不利於苏联和中朝人民;
停下来,有利於苏联和中朝人民。目前是解决停止问题的有利时机。」必须在战俘问题上主动让步,使战争停下来,以掌握和平的主动权,「这种让步,在政治上是有好处的」;
继续拖下去不仅对苏联和中朝都不利,反而「有利於美国扩军备战,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有利於(美国)胁迫他国服从其侵略目的。」周恩来问到:既然如此,美国是否仍将採取「拖」的政策呢?苏联领导人认为:「不能说没有此种可能,因为这是美国的事,权力在他们手中。」但我们可以主动推进朝鲜停战谈判,「如果我方毫不让步,美国「拖」的可能性就大;
如我方作出让步,美国「拖」的政策就增加了困难,有迫使其达成妥协的可能。」而关於「俘虏的争论,在於将战争拖下去,而不在於解决问题。经过仔细研究,认为这样解决(拖下去)是不正确的。」至於採取主动行动的时机,「可以利用克拉克的这封信。」周恩来提出:苏方建议「必须刻不容缓地採取一切一系列的办法」,是指抓住联合国开会的时机,还是另有所指?苏联领导人回答说:「是指联合国开会期间,时间有限,回去后两三天至四五天内予以解决为好。」120由於苏联领导人的新建议与得到中朝领导人同意的斯大林关於遣返战俘和准备长期作战的一贯主张截然不同,所以周恩来当时就表示:苏联的新建议是「一个新的方针」,而我们在「过去一个时期,弓弦拉得很紧。毛泽东同志在政协的讲话,也强调了为遣返战俘的正义性的斗争。」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弯」,「必须回去报告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经过讨论后才能回答。」121

  

  当天,周恩来即将会谈情况和苏方的书面建议报告了毛泽东,并指出:「苏方提议的中心问题,即是准备在战俘问题上求得妥协,以掌握和平的主动权。解决方案,是利用克拉克的文件,由金、彭出面答以同意根据日内瓦公约109条,双方先行交换重伤病战俘,其不愿意回者暂交中立国,并恢复板门店谈判解决具体问题。然后由中朝双方当局发表声明,主张战俘按分类办法实行遣返,要求遣返者立即遣返,其余则交由指定的中立国(如印度或他国,视情况再定),保证其得到公正解决。然后苏联在联合国的代表即作同样活动。」122

  

  早就希望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以求得停战的朝鲜方面无疑非常欢迎苏联政府的决定,金日成认为:目前的形势再拖下去对朝鲜和中国以及社会主义阵营都不利,由於朝鲜每天在前线和后方的损失非常大(平均每天300-400人),因此与美国人进一步讨论遣返有争议的战俘的数字并非十分明智的。他完全同意苏联政府关於恢复停战谈判的建议,赞扬这一建议是「是最明智和正确的」,因而「必须尽快实现」。123

  

  但中国此时却对朝鲜战争的前景充满了自信。在1952年8月周恩来访苏期间,就向斯大林表示:「因为建立了坚固的坑道工事,也经得住轰炸」,所以我们一可以打退敌人的进攻,二能够守住现有阵地,三有力量发动反攻。「我们有足够的把握,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作战」1241953年夏季,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休整和补充,兵强马壮、粮弹充足、士气旺盛、阵地巩固,在双方兵力对比上也?子芯?杂攀疲?⒆骱昧朔椿髅谰?锹阶髡降囊磺凶急福??犊?揭岳吹淖罴炎刺??25毛泽东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继续打击美国人是可行的。对於我方有利的战争态势,可能会迫使美国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126彭德怀在总参军训部关於入朝部队战斗训练计划上批示:「入朝新兵训练以80%的军事、20%的政治训练为好。」127中共中央军委因此指示志愿军总部:停是谈判会场的事,我们争取和,准备拖;
而志愿军则应做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到1953年4月,志愿军有19个军、135万人,人民军有6个军团、45万人,基本完成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阵地巩固、火力强大、物资充足、可攻可守,全军上下士气高昂。从1953年1-4月,中朝军队共进行大小战斗770次,歼敌5万余人。128军事战场上一系列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毛泽东的胜利信心和对战争前景的乐观预期,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满怀信心地宣布:「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129

  

  当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建议先交换伤病战俘,志愿军谈判代表丁国钰请示是否给予答复时,由於无法准确判断这是美国的让步,还是为即将到来的联合国大会而施放的政治烟幕;
由於确认朝鲜战场形势对我方有利,毛泽东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130就在苏联领导人决定了朝鲜停战政策的3月19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关於克拉克於2月22日要求双方先交换重伤病而能行走的俘虏问题,我方尚未答复。乔冠华根据你的意见已拟好一个採取驳斥态度的讲话稿,在我处压下来未发,等你回来商量后再办。美方此次要求可能是杜勒斯上台后的一种试探做法。我方对策有二:一种是驳斥,一种是表示可以商谈,在商谈中看情形决定最后对策。你在和苏联同志谈话时,请将此事提出询问他们的意见。」131可见中国领导人当时对於如何答复克拉克的建议尚无既定方针,需要与苏联商量以后才能作出决定,且并未把克拉克建议看作是恢复停战谈判,最终解决朝鲜问题的一个较好的契机。

  

  但在「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总方针的框架内,(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朝鲜 苏联 停战 中国 谈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