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自控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笔者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影响大学生自控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要想培育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需要从个人认知、育人环境、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大学生;自控力;培育
自控力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主动调节行为,是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自控力,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群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自控力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立足大学生自身实际,将教育、管理、服务等融入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顽强不屈的斗志及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努力提升大学生自控力。
一、透视大学生自控力的问题
笔者曾经就所在的高校做过一项大学生自控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学生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情感、思想进行控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尝试着努力去实现。然而,还有约30%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无计划,生活邋遢,沟通交流能力缺乏。尤其是在互联网、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自控力差的问题更为凸显,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吉林、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一些高校,出台了类似高三临考前的“最严校规”:早上6点半出早操、统一上晚自习、夜间统一断网断电。各高校不约而同纷纷出台“最严校规”,回归高中管理模式,目的是要通过严格的纪律,规范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过,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高中和大学毕竟有着本质的差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培养的目标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约束”势必违背教育的规律,影响受教育的效果。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学生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的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自控力的影响因素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因素、个人认知、人的行为三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决定行为的发展,行为是三者交互最终的产物,行为也会导致人的认知和动机发生转变。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自控力的变化受到外在社会因素及个体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自控力既受外在的环境的影响,也受个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控力有很大的影响。笔者长期做辅导员工作,对此深有体会。根据多年的观察,同宿舍的学生往往“习相近”,他们更容易受彼此的影响,形成同宿舍效应。同宿舍的学生,要么大家都爱学习,认真上课,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要么一宿舍的成员集体旷课,一起玩游戏,当然免不了集体挂科。近年,媒体上报道的“最美宿舍”“最牛宿舍”反映的就是這种现象。201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竹园1号楼宿舍7名女生,分别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南开大学等录取,在网络走红,被学子们称为“励志七姐妹”。她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彼此鼓励、互相加油,用她们自己的话说,“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舍友比你还努力,心里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压力,才使得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地向舍友看齐”。
反之,如果一个宿舍有学生不爱学习,不去上课,待在宿舍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那么,其他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可见,环境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尤其对这些性格不稳定、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影响力更大。
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自控力的内在因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客观,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还处于成长阶段,对社会也缺乏一定的阅历,认识事物肤浅,很难把握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前进的途中,容易被一些外在的因素干扰,消极、懈怠,导致自控力变差。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提高自控力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行为,而行为又直接影响着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了,又会直接影响着做事的方式。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这些好的习惯推动大学生提高自控力。
三、引领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
大学生自控力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论素养,培养大学生坚强、自信、乐观的精神品质,同时,高校还要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让大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目光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仰望星空,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不仅如此,高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媒体,以及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给学生输入正能量,抵制一些消极、腐朽、低级、无趣味的文化干扰,让大学生形成阳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二)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对自我行为、思想的监督约束,自控力最终的推动力量仍然来自大学生自身。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控力的关键。
1.多读书,多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知天下事。引导学生走进书籍的世界,读专业书,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培养自己的专业自信;引导学生读人文方面的书,在思想、智慧的书海里遨游,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培养理论自信,涵养精气神,铸就强健肌体,使消极颓废思想无机可乘,一个专业自信的人、一个理论自信的人,是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2.多实践,多探索
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安排大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学生可以到工厂里实习,也可以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的辛苦。艰苦的社会实践生活会让大学生少一些象牙塔里的矫情,多一些磨炼后的成熟;少一些不合实际的空想,多些实干。实践的磨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让他们有效地控制自我。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品质、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着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交流的场所,也是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的一多半时间在这里度过,同寝室、相邻寝室的交往,如同邻里、同事之间的相处,实际上是小社会的浓缩。宿舍虽小,表面上看仅是学生休息之地,却是大学生自由生活和互相交流的场所,也是大学生众多矛盾集中的多发区域,高校要以宿舍为阵地,发挥好宿舍的作用。学院要制定宿舍文明公约、宿舍管理制度,规范不文明行为;要定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树立模范宿舍,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针对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宿舍沉迷游戏等不良现象,学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宿舍会议,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积极开展室友、班友、校友传帮带活动:通过举办宿舍才艺大赛、宿舍文化长廊展示、核心价值观标语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涵养团结友爱、整洁美观、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优秀品质的场所,活泼、健康、昂扬向上、拼搏奋斗永远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校园文化的底色,高校要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为榜样。相信在良好的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控力会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高校教育者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弄清楚大学生自制力差的表现,弄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够有的放矢,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自控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