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论坛”系列讲座之四----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时间:11月2日上午
地点:百周年纪念讲堂
以下是讲座部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我国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有许多文章加以阐发,我想谈的是关于其中第二点,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一些体会。
文化问题是多年来国际国内十分关注而又意见分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包括文化理论,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框架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而不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对经济、政治都有过系统的论述,也多次谈到文化问题,却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毛泽东第一个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采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社会,并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根据唯物史观原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其中对中国文化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应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标志。江泽民同志在建国后第一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采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6年以后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的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诠释邓小平理论,分别详细地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去年初他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时,又把文化问题摆到了重要地位,这次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应用于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经济和政治问题论述很多,尽管关于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但同文化理论比较起来,分歧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较轻的。实践是真理的源泉,运用一种理论往往会发展一种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也是发展它的过程,这种运用无疑会完善和丰富理论本身,也会使长期争论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里我想谈谈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什么理论进展。
一、如何理解文化概念?不能要求,也不可能做到人们对这个概念有统一的理解,但如果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并列,而三者又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文化活动等同于全部社会活动。事实上理论界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呈现出一种共同的趋势,即把文化理解为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与经济、政治区别开来。江泽民同志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是同这种趋势一致的。现代人喜欢谈论物质产品具有文化品味,这并不是说物质产品就是文化产品,而只是说它具有文化的因素,即精神的因素。因此,从严格的意义讲,文化应当专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二、如何理解文化的性质?根据唯物史观,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发挥了巨大的反作用。唯心史观则把文化看出是最后的东西,经济和政治是由文化决定的。这里我不想谈论这个根本分歧,而是在肯定唯物史观的前提下讨论文化的性质问题。文化既然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它具有意识形态性、阶级性,是大家都同意的,分歧是文化是否还具有非意识形态性、非阶级性。这个分歧源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他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人们一般把“观念形态”理解为“意识形态”。毛泽东这里谈的“经济”是“经济关系”,根据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文化当然是观念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但文化是否仅仅是观念形态呢?毛泽东没有说。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文化的内容时说,科学技术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理论界对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性是认同的,这就承认了文化具有非意识形态性,或者说具有非意识形态因素。实际上文化中有不少组成部分都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如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等。
三、如何理解先进文化概念?先进文化的存在逻辑地蕴涵落后文化的存在,那么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呢?显然不能设定一个抽象的标准,例如高雅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庸俗的不健康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江泽民同志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时代的发展水平来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他指出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基本上是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划分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不能等同。中国社会现代文化除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落后文化,即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封建主义制度的文化。但是文化中还包含有非意识形态的因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如科学技术)则比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为先进。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就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复杂性,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造成的。
四、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什么主要规定呢?我认为这是由中国的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先进的经济包括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经济关系,先进的政治包括先进的国体和政体,就是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尽管中国文化中包含的非意识形态因素不一定比发达的资本主义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先进,如科学技术;
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中包含的非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也不一定比发达的资本主义文化先进,如封建主义文化因素、不发达的资本主义文化因素,但是,由于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由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成熟,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先进文化无疑也将日益鲜明。显然这些特点是一个过程,决不是凝固的静止的东西。笼统点说,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兴旺发达和繁荣,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前进。
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根据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的研究,我认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文化的源与流的关系。文化的源头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的自我改造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而各种各样的文化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是流,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要使文化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只是在文化范围之内谈文化建设,只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只关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就会迷失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文化之流是很重要的,但更根本的是文化之源,必须准确的处理源与流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马中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化建设中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只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因素,即指导思想,并不等同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现在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能否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保守主义文化理论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甚至认为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这就排斥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种观点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部分,而中国现代社会是经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来源,但传统文化毕竟是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如何能与中国现代的经济和政治相适应呢?全盘西化理论则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应该按照西方模式创建自己的文化,它也是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的。现代西方文化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当然不可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的。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文化显然不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都是应该借鉴的,但借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把它们看作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料,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实践,对它们进行鉴别、分析和吸收。可以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有分析的吸收的对象。这就是马中西的正确关系。
3、正确处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内容多样化的关系,认真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是多元的,政治观点是多元的,文化也不可能不是多元的,其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同时存在。但每种文化都有一种指导思想,即其根本原则或核心思想,这种文化由于有一个指导思想而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元思想指导的文化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多元文化是一个事实,但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不发挥指导作用,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那就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多元化是互相排斥的,但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则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任何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构成的,愈加多种多样,愈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具体的生动的万紫千红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比资本主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会声音单调、色彩灰暗、观念僵化、思想停滞,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决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
六、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专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三个始终代表”,这里我想单独谈谈关于如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的几点体会。
第一,党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全面的繁荣起来。文化的内容远比经济和政治为复杂,部门众多,细分起来,大致有科学技术、语言文字、道德、宗教、文学艺术、教育、哲学、人文科学、新闻出版、民间文化、大众文化、体育、卫生等等,有的部门较受人们重视,有的部门较受人们忽视,例如,重科学技术,轻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8月7日会见部分专家代表时专门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道德建设在社会上也不像法制建设那样受重视,这也是一种偏向,对此,江泽民同志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同等重要的高度,最近党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之,文化建设中一些偏向的纠正都有赖于党中央的领导。
其次,党要大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的科学的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思想、感情、风格得到弘扬,而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因素受到防止和抵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这都需要党的领导指明航向来弘扬积极的方面,排斥消极的方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第三、党要大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使文化建设落实到人的建设,落实到人的优良品质的全面提高,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的细胞,文化建设如果没有落实到人,这种建设的效果是不会牢固的。因此,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没有大量的“四有”公民,许多人都是口是心非,人前一套,人后另一套的人,由这些人的精神状态构成的文化是经不起愚昧落后、腐朽败坏的文化的侵蚀的。
第四、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必须加强党自身的建设,特别是每个党员自身的建设。如果党员都达不到“四有”公民,怎么能要求非党人员成为“四有”公民呢?如果党员都没有先进文化的思想,党怎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五大六中全会的决定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只有每个党员都自觉的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党也才能实现“三个代表”的目标。
以上六点体会,纯属一孔之见,请批评指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