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冻结统独问题,避免战争前途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 、两岸关系的死结与战争前景
近五年来,台海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核心问题由"如何统一"变成了"何时独立"。在台湾方面,民粹主义式的民主大行其道,新国家的认同渐成社会主流,为台湾独立构筑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在美国许诺的安全保障下,对新国家的认同正在变得难以逆转。若干年后,台湾大众恐将愿为保卫"祖国"而牺牲。在大陆方面,台湾若分离有如一头大象让狼把自己给阉了,中华"分久必合"的大势将逆转为"合久必分",这是北京承受不起的代价。由此,为双方妥协而发明"新"词汇的游戏尽显无聊本色,两岸关系成了死结,战争不可避免乃是合理的推测。
北京和台北都拒绝现状,公众要求摊牌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大陆阻不住台湾独立的大势,使用武力的呼声渐强。台湾则更努力追求独立,寻求美国的军事保护。两岸三方都在加紧准备战争,采购军火的竞争渐入高潮。美国也开始认识到战争的危险性。中美关系好时,美国派工会领袖住节北京,动荡时派中央情报局官员,而今则派来了太平洋舰队的前任总司令。
二、 希望在美国?
两岸的众多专家把制止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对大陆方面的"鸽派"而言,美国的干预是大陆"战而不胜"的理由。既然战不能胜,战争就应当尽量被推迟到中国"强大"之后。对"鹰派"而言,时间优势不属于大陆,而属于台湾和美国。既然现在的美国和台湾尚比北京更恐惧战争,战争边缘政策能迫使美国对台湾施加压力,阻止台湾走向独立,从而以小战制止大战。一旦战争边缘政策失败,北京应不惜一战,虽无全胜的把握,却无失败之虞,至少能逼美国妥协,使美国压台独收敛。在台湾岛内,舆论貌似多元,其实是"渐进独立派"的天下。战争的危险大一点,美国对台独的压力就大一点,台独的动作就隐蔽一点。
倘若美国明确支持一方,台海问题将简单得多,或许今天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美国的台海政策不明确,明显相互矛盾,给两岸都带来经常的希望和失望。在模糊和矛盾的政策里,美国渔两岸冲突之利,而且一直获得暴利。如果不是特别愚蠢的美国领导人当政,美国的模糊和矛盾政策会延续下去。
美国政府说:"繁荣和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不仅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一个贫困混乱的中国将直接挑战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秩序,而繁荣稳定的中国有利于亚洲的稳定和美国的繁荣。同时,比较强大的中国为美国在军事上控制日本提供合理性,使美国在亚洲得以实施廉价的均势外交。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又强烈担心出现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倘若中国以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速度发展下去,三十年后的中国将有足够的能力挑战美国的世界霸权。这就是近年来美国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并加速武装日本和台湾的原因。
任何有战略眼光的人都看得出,台湾是中国的软肋,台湾的走向攸关中国的前途。除非俄国重新变得强大如美国,美国绝不会放弃操纵台湾问题。尽管美日同盟是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基础,掌握台湾却是美国影响中国发展前途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武器。然而,美国的有识之士懂得,一旦台湾正式宣布独立,北京必定倾全力一战,中国的鸽派和鹰派对此是有高度共识的。既然中国在以后三十年里的持续发展并非必然,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美国不会轻易允许台湾独立,把美国拖入与中国无谓的军事对抗,或者迫使美国丢掉台湾,使台湾问题不复存在。但是,如果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恐惧到非要同中国提前摊牌的地步,台湾就可以成为导弹危机中的古巴,令美国全国的反华情绪沸腾,谁反对美国参战谁就是绥靖派罪人张伯伦。换言之,那时的美国不是为台湾而战,而是为阻止中国的崛起而战。因此,如同美国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台海问题的政策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公开宣布不支持台湾独立,旨在制止因台湾独立导致美国与中国的无谓战争;
另一方面却加紧向台湾运送先进武器,给台独政权提供安全保障,旨在维持"台湾问题",维持阻拦中国发展成超级大国的机会。美国对华政策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在美国人的眼里没有明确的定位,既非超级强国,又有变成超强的巨大潜力,不是敌国、亦非友邦,乃属很不明显的"战略竞争者"一类。在这样的情况下,缺少原则的矛盾政策有一个重要优势,即拥有与发展进程同步调整政策的灵活空间。在俄国保持弱势的情况下,中国越强大,美国武装台湾的决心就可以越坚定,对台独的支持就可以越明确。
矛盾的政策给美国自己留下了灵活的空间,却同时表明美国是最不可靠的一方。尽管美国的政客们把 credibility 一词天天挂在嘴边,美国在亚洲外交的可信度之低乃是世上有目共睹的。仅在以往的三十年里,美国就背弃过伊朗、南越、台湾等重镇。包括在大陆的最后阶段,世界上遭美国背弃次数最多的政权就是在台湾的政权。半个多世纪以来,"亚细亚的孤儿"饱尝了世态炎凉,台湾的决策者们对此心明眼亮,连李登辉都热衷于两岸长达八年的"密使管道",把美国人彻底地蒙在鼓里。然而,除了依赖美国,渴望独立的台北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北京方面更没有信任美国的理由。美国嘴上说不支持台湾独立,希望两岸的中国人自己谈判和平统一;
可事实却上撕毁《上海公报》,向台湾大肆输出武器,使两千万人的小岛与十二亿人的大国保持"军事平衡"。何况,当台独势力坐大,美国仅凭武器输出就能制止民粹主义的台湾走向独立?恐怕美国连自己社会内部支持台独的势力都未必抵档得住。
台独把阻吓北京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但美国并不可靠。第一,美国人迷信先进武器,但中国人并没有迷信武器的传统。一部解放军的军史几乎就是以弱胜强的军史,以弱胜强乃是国人最着迷的胜利。第二,台湾独立的趋势越强,大陆的鸽派将越少,声音将越微弱。为了"保家卫国",北京建政才满一年就敢进军朝鲜,直面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末世的大清国乃是打光了全部海军,又进行了惨烈的陆战方才丢掉台湾,而今的北京政权岂肯比百年前的大清还示弱?第三,除非美国自己走向衰落,中国没有可能发展成象美国一样强大的国家,这是大陆内部的复杂情形使然。除了维护国家统一,中国关心的是能否免费搭乘全球秩序的列车,让自己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过上发达社会的日子。国家统一是中国致命的弱点,美国为什么要主动攻击一个和平的、商业国家的要害,招致一个庞大国家绝望的反抗?
三 、两岸的共同利益
两岸有可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吗?两岸的要求有双方政权都"不能明讲"的交集。充分发掘这种交集,两岸就有可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两岸的交集在于:北京希望和平统一,使用武力只是反独的手段;
台北方面虽希望独立,但前提是和平,武力只是反对统一的手段。因此,两岸最大的交集在于不使用武力。台湾拒绝统一本身并不导致战争,台湾独立才是战争的原因。大陆不会因为台湾拒绝统一而使用武力,只会因台湾独立而使用武力。独立和拒绝统一虽然相关、却是两码子事。如果台湾放弃独立的努力,使用武力就不是个问题,大陆便可专致于经济建设,台湾也不必向美国狂购武器,并争取加入虽不可靠,但对大陆有强烈挑衅意味的TMD。
两岸的交集区毁于台湾方面把拒绝统一的政策变成了争取独立的政策。在台湾未改"分阶段统一"的政策之前,两岸的关系曾空前缓和,交流日益广泛,互信与日俱增。五年前,台北开始在内外政策上都追求独立,并由此取得了对北京的主动权,把北京逼得步步后退,穷于应付。台北方面聪明地认识到,统一台湾不是北京的紧迫议题,北京最关心的是促进内部经济生活水准的提升,并与美国交好,以开放的中国换取世界对一个庞大共产党国家的接纳。
台北追求独立的政策很难改变,津津乐道于局部的成功乃是岛屿心态的集中体现。但台北方面却没弄明白,台湾独立将使中国的"合久必分"变成北京的首要问题,使经改和政改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使中美关系也无足轻重。任何北京政府都付不起台湾独立的代价。哪怕是让李登辉主政中南海,结果也不会不一样。台湾独立运动越接近于成功,两岸人民的灾难就越临近。台湾独立彻底成功之日,就是台湾人民灭顶之灾的到来之时。日本可以在珍珠港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一夕间的成功换来的只能是日本人民最终的灾难。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一般被定义为"对代价的敏感性"。读者可以评判,究竟是豺狼企图阉割素食的大象"不理性",亦或是素食的大象在被阉割时发出狂怒"不理性"?与世上的任何先例不同,巨人身旁的台湾独立根本没有前途。若台北看清了这一条,追求独立就远不若拒绝统一"理性"。
事实上,无限期的"一国两制"为台湾拒绝统一提供了最灵活的方案。"一国两制"并非"一个政府两种制度",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一国两制"中的"一国"事实上指的是国际舞台上的一国。何况,两岸还可以为在国际上实现什么样的"一国"长期进行"谈判"。台北非要哄台湾人相信"一国两制"就是变台湾为香港,而且非要实现国际舞台上的"两国",台海关系由此变成死结。倘若台北意识到台湾独立是走向战争的死胡同,不值得为之长期奋斗,他们将会发现:和平统一和拒绝统一两者乃是个宽广的交集区。
四 、两岸的机遇
两岸如何才能把利益的交集变成政策的交集呢?民进党上台后遭遇了北京施加的沉重压力,美国也同北京携手向民进党施压,结果是陈水扁的"五不"政策。美国满意了,但北京"听其言,观其行"后显然不满意,因为台北不肯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只承诺"不做"什么,却拒绝承诺要"做"什么。果不其然,8月中旬,阿扁开始了他的"民主友谊之旅",十三天里一口气"做"了中美洲和非洲的六个国家,还不包括在美国和阿联酋的"过境"和"加油"。阿扁还没上飞机,尼加拉瓜外长就放话要他"提钱来见"。这样,金钱外交被延续下来了。台北还对新一波"大陆热"急踩刹车,到处灭火,阿扁还在其"撒钱之旅"上阔论台湾独立。北京有理由认为,阿扁的反攻并不是谈判前的"策略运用",而是进一步推进台独的前奏。
笔者在七月末访台时曾有机会见到台北的外交部官员。民进党的一位著名女政务官信誓旦旦地说,新政府愿"无条件"接受"三通"及"金钱外交"上的"休战"。当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有邻座专作台湾问题的学者见证,我反复三次与之确认,是否为"无条件"、是否"完全不涉及统独问题",是否为"官方"政策?她的每次回答都是明确和肯定的。她说,现今是大陆方面拒绝"三通"。台北不承诺一个中国的原则,北京就不允许实行"三通",也不答应"外交休战"。后来我又就此问题征询大陆学者,却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1. 而今的北京的确不肯无条件"三通",台北公开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基本条件,否则一切免谈。2. 台北根本没有"无条件"三通的诚意,要求的是"两国"间的三通。换言之,台北的官方政策依然是拒绝三通。那个民进党的女政务官只代表她个人意见。
自"秘密谈判"曝光,各路"专家"们如梦方醒,原来两岸关系的"局内人"不过十余个,什么"官方政策"都不足为凭。虽然台湾的走向事涉两岸所有人的福利,亦是全世界华人关心的焦点,但在公众面前,两岸究竟对"三通"持什么政策居然是一本糊涂帐。
在笔者看来,这本"糊涂账"却显现出一个难得的机遇。北京追求"三通"孜孜不倦,迄今已有二十年,台北也竭力阻挡了二十年。若台北欲以"三通"换取北京对"两国"的承认,那的确是异想天开,无异于拒绝"三通"。若台北并不以"两国"为条件,北京当可撇开是否"一国"的争论,先"通"再说。在民进党上台之后,台北拒绝"三通"的政策开始松动,因为岛内唯民进党最有"资格"推行"三通",不致遭"卖台"的指责。前述女政务官原旅居美国,曾是著名的台独积极分子,而今也信誓旦旦地讲"无条件的三通"。
五、 实行"三通"、冻结"金钱外交"的意义
"三通"较WTO框架内的规定要模糊和广泛得多,其前途弹性很强,可发展成一个自由贸易区乃至经济共同体。依笔者管见,实施"三通"能把两岸的利益交集变成政策交集;
而实现冻结"金钱外交"的默契能在两岸间建立可靠的互信。
对侥幸赢得政权的民进党而言,反国民党或反黑金只是个单纯反对党的诉求,而台湾独立的正面诉求不仅单调而且危险。民进党在执政路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以后的四年,塑造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形象。实现"三通"将是两岸关系在以往五年和未来五年最重要的突破,证明民进党有特殊的能力维持两岸和平,打破国民党制造的僵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并创造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对苦于备战的北京而言,冻结了统独之争的"三通"可以扭转在两岸关系上的被动局面,使背水一战的压力大减。北京需要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政体。两岸的人民也都盼望和平,不希望被时局导入战争的陷阱。因此,"三通"体现两岸真正的"双赢"。
就两岸关系而言,"三通"既不促统,也不促独,而是避开了统独之争,冻结了统独问题。冻结了台湾独立问题,就冻结了战争问题,也冻结了统一问题。由此,"三通"把两岸的利益交集变成了政策交集,和平统一和拒绝统一都能在"三通"里找到归宿,实现两岸宽广的利益交集。不涉统独的"三通"能营造两岸政权的互信,即北京相信台湾无意追求独立,台北相信北京无意以武力强行统一。"三通"亦能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两岸之间的经贸和人员往来并不增进两岸人民统一的愿望,但却能减少因冷战宣传所造就的敌意,增进两岸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同文同种的同胞情谊,并淡化台湾公众对独立国家的认同。挑动和发展这种认同十分危险。在民粹主义式的民主制里,无论台湾当局或美国都将抵档不住台湾迅速滑向独立,滑入与大陆的血战。概言之,"三通"最实际的好处是突破"两国论"以来两岸剑拔弩张的僵局,阻止被时局导向战争。
若两岸能同意冻结统独问题,尽快实现不涉统独的"三通",则"外交休兵"问题应是容易解决的。两岸可以形成默契,台北维持现有的29个邦交,北京同意不在台北的外交阵营里挖墙角;
而台北也同意不再扩大自己的邦交阵营,不在北京的外交阵营里撒钱。细节问题如马其顿易帜,巴拿马动摇,等等,均可通过私下的协商来解决。一旦形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 两岸间的互信就建立起来了,因为互信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何况,所谓"台湾独立"指的是在国际舞台上的法理的独立,冻结了"外交",是冻结台湾独立问题的基本象征。
六 、结论
台湾问题成为死结滑向战争,既不符合两岸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台北方面能认识到台湾独立之不可能,步步紧逼的"成就"不值得沾沾自喜,那么冻结统独问题是最好的选择。北京亟欲在内政上有所作为,冻结统独问题显然也是大陆愿接受的选择。
冻结统独问题需要突破口,"三通"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个机会。这个机会在双方进入WTO以后就不再是"机会"了。按照WTO框架进行的经贸交往只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交往,而且台湾方面还有许多"例外"条款可以援引。
冻结统独问题需要信用,冻结金钱外交是信用的支柱。冻结金钱外交意味着台湾可以把"对外援助"的金额冻结在现有的水平上,大陆与台湾联手迫使那些企图左右逢缘之辈断了那永难填满的欲壑。
冻结统独问题至少能制止两岸关系滑向战争。台湾独立必将导致战争,这是北京、台北、或华盛顿的任何一位领导人都控制不住的。两岸的领导人没有理由把希望寄托在不负责任的美国身上。台北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台湾独立,而是如何抓住机会,开拓两岸利益的交集区,稳定两岸关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