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钓烈士陈毓祥】保钓陈毓祥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今年9月26日是陈毓祥先生15周年祭,我觉得有责任写点文字纪念这位保钓烈士。15年前那场席卷全球华人社会的保钓浪潮,尽管不像有人指责的那样,是香港媒体煽情的结果,然而,《明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当时担任《明报》主笔,也因此结识陈毓祥。
  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钓鱼台列岛包括在内,并派出海上自卫队舰艇巡逻,日本右翼团体配合政府在钓鱼台建立灯塔。此事引起了舆论关注。我在7月25日撰写了一篇题为《日本垂涎钓鱼台/两岸携手御外侮》的社论。到了8月28日,日本外相访港,以傲慢的态度坚持说钓鱼台是日本领土。第二天,日本又扣押了驶近钓鱼台的台湾渔轮。我们决定派出驻台记者实地采访。9月4日,我们的记者到钓鱼台采访,遭到日本舰艇和飞机海空拦截。当晚的编前会上,我提议要把这桩新闻做大。按照我的专业判断,新一波的保钓运动正在发酵,《明报》应该领导舆论。大家采纳了我的意见。记者采访被阻的消息以头版头条刊出,标题是“钓鱼台沦陷了”。果然,第二天的《明报》被一抢而空,报道震动港台两地。随后,传媒每天都大篇幅报道钓鱼台事态发展。我连续发表了近十篇社论为这场爱国运动鼓与呼。一场新的保钓运动从香港扩展到台湾、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社会。9月15日,一万两千名港人参与保钓大游行,加拿大多伦多5000华人游行集会声援。18日夜晚,6000港人再次在尖东冒雨举行集会,群众呼喊的口号就是《明报》社论标题《毋忘九一八/保卫钓鱼台》。
  大约在9月初,70年代的“老保钓”陈毓祥主动到报社找我交谈。我们的看法很一致:两岸三地的民间和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抛弃歧见,共同维护主权和民族尊严。此时,毓祥正在发起组织“全球华人保钓大联盟”。他邀我参与组织活动,被我婉言谢绝,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立场不允许我这样做。不过我们一直保持接触,并经我们的驻台记者,帮他和台湾的保钓人士金介寿建立了联系。
  9月中旬的一天早晨,突然接到毓祥的电话,约我到保钓大联盟的临时办公室去见面,说有要事商量。我匆匆赶去后,见那里已经聚集了好几位保钓人士,其中就有魏立志船长。毓祥替我们介绍,并开玩笑说:“你们500年前是一家,其实也不用我来做介绍。”那次见面是商量租船前往钓鱼台,准备登岛拆除日本右翼设立的灯塔及日本国旗,升上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对钓鱼台拥有不可置疑的主权。那天,我只是在一旁听大家讨论,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再参加此后几天的筹备活动。
  9月22日下午4时15分,陈毓祥率领保钓联盟17壮士乘坐“保钓”号货轮出港。沿途船只纷纷鸣笛致敬,数百名香港市民自发在岸边为“保钓”号助威送行。一路上“保钓号”多次遭日本舰艇与军机围追堵截。3艘台湾保钓渔船原先约定和他们在钓鱼台会合,却被16艘日本军舰围堵两小时后被迫折回。陈毓祥的“保钓号”仍不畏艰险,经过4天航程在26日清晨成功突入离钓鱼台只有1.5海里的海域。此时风高浪急,“保钓号”又是一艘破船,船长魏立志被迫宣布取消橡皮艇抢滩登陆的计划。陈毓祥不甘就此罢休。上午9时许,他身先士卒,率领5名突击队员跃身跳入海中,向钓鱼台游去。不料不谙水性的陈毓祥入水时脚被绳索缠住,头部又撞在船舷上,迅即被巨浪淹没。当他被救回船时已不省人事,至下午1时辞世,时年45岁,遗下老母、娇妻及一双年幼的儿女。
  陈毓祥为保钓而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全球华人的极度震撼和悲愤。29日,5万多名香港市民齐集在维多利亚公园,参加由六大保钓团体联合举办的烛光集会,追悼保钓烈士陈毓祥。这是香港各政治派别第一次携手维护民族尊严。台湾、伦敦和北美多个城市数万华人分持两岸旗帜,参加“全球华人保钓大游行”,实现了陈毓祥“爱国不分先后,保钓不分左中右”的遗愿。一个星期后,3名港台保钓壮士成功登陆钓鱼台,在岛上插上两岸旗帜宣示主权,成为90年代保钓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15年过去了,我一直保存着当初毓祥给我的名片,以缅怀这位在保钓运动中结识的友人。陈毓祥在香港安居乐业,钓鱼台的风,不会吹动他家的窗帘;钓鱼台的浪,不会溅湿他的鞋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令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名字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相关热词搜索:烈士 保钓 陈毓祥 保钓烈士陈毓祥 中国保钓烈士第一人 第一位保钓烈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