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贿了”为什么这样红]取保候审期间又犯新罪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这类网站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表明人们对“正常化”了的腐败有着内心的不满 印度网站“我行贿了”蹿红,这是6月8日出现在媒体上的消息。6月12日,新华社报道称,国内已出现3家效仿的克隆网站,分别是“我行贿了”、“我行贿啦”和“我贿赂了”。这表明中印两国的人一样,深为贿赂问题所困扰。
腐败问题,被称为“政治之癌”。从“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看,最高者丹麦、新西兰、新加坡可得9.3分,最低者索马里仅能得分1.1,显示腐败程度很不均衡。不过,该组织发布的行贿指数远不如清廉指数差异之大。例如中国和印度清廉指数与最好分数相差约6分,而行贿指数距排名最好的分数相差只有2分多。
认识腐败在世界的普遍存在,并不意味着腐败发生的频率在世界上没有巨大的差异。印度“我行贿了”网站创办人感于印度办什么事都要行贿,才想到要“揭开腐败的市价”。中国会迅速出现3个仿效网站,无疑也是因为人们对腐败行为有类似判断。要知道,印度和中国最新的清廉指数排名分别为87名和78名,处于“腐败比较严重”一档。
即使腐败发生的频率相当,腐败的烈度也未必没有巨大差异。近日,国内《环球时报》指印度反贪机构四十余年没有建成,审结一个案件经常要等十来年,以致近年连曝几起腐败大案,有瑜伽大师召集民众绝食抗议,并致警民冲突。而央广观察员解读印度“我行贿了”网走红,认为主要针对的是“小额腐败”,“这与大规模的集团舞弊或者是政府高官的腐败要案是不同的”。至于中国,我们可以知道,社会生活中既需要“小额腐败”的润滑,也不时发生令人瞠目的腐败大案,无论窝案规模、前腐后继接力数、腐败金额,还是造成同样金额的官员级别、民众的愤怒、引发的冲突等,都不断刷新。
大多数人只是生活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很难横向感受不同社会的腐败状况。印度“我行贿了”由“海龟”创办,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有生活的对比,才更不能习惯印度随处存在的腐败。网站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表明人们对“正常化了”的腐败有着内心的不满,只是这种不满需要唤醒并获得表达机会。
人们视日常的腐败为“正常化”,换一个视角来看,则可以理解为对革除腐败的“心死”,哀莫大于心死。在中国,已被“正常化”的,不只是日常所见的“小额腐败”,而且越来越包括“巨额腐败”。当一个官员被查到受贿10万元时,会有人说,“这简直是一个清官!”
中印有着不同的制度,但在清廉指数的得分上相差无几。这容易引导人们从两国间的相似之处去寻找原因,例如都是人口大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等。但细看清廉指数排名表,会有很多困扰。
清廉指数的排名显示了一些规律。总体而言,北欧地区有更好的得分,工业化国家基本没有落入极端腐败档次,但5分以上的轻微腐败一档,其中不乏巴巴多斯、卡塔尔、智利、博茨瓦纳、毛里求斯等国。香港、台湾、澳门都腐败轻微。
G8国家集团除加拿大和德国进入前15,日本与巴巴多斯相当,英国落后于卡塔尔,美国和法国落后于智利。意大利仅有3.9分,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纳米比亚、加纳和卢旺达。俄罗斯更是仅以2.1分位列154,列入最腐败国家。而与俄罗斯类似的转轨国家中,匈牙利、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等腐败轻微,阿塞拜疆、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却陷入极端腐败深渊。
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发展水平、社会转型阶段……到底什么因素决定腐败发生的水平?也许腐败没有单一的成因,反腐也没有“葵花宝典”,但反腐确有基本原理,那就是始终围绕限制权力。在不同的地方,反腐必有其至为紧迫的问题,无非是限制权力上有不同的欠缺。例如,印度可能需要反腐的“强力”,但若像某些舆论所认为的那样是印度的民主导致了腐败泛滥,恐怕就是乱点鸳鸯谱了。
至于中国,至为重要的大致上从制度是吸纳民意、扩大监督和开放舆论。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人大辩论、听证、质询与弹劾制度,新闻媒体“扒粪”行动,包括“我行贿了”网站在内的各种网络反腐行动(其实也是公民申冤或公民报道)等等,都应有存在的必要,给予展开的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行贿 “我行贿了”为什么这样红 我行贿了为什么这样红 我行贿了为何在印度有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