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带【追踪断裂带】

发布时间:2020-03-2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找到断层,就能够确立上盘、下盘;以后再建房屋,位于上盘上面的建筑抗震设防级别就应当提高      龙门山复活      龙门山是一条断裂带,它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上的一条次级地震带,北起北川、茂县、汶川、都江堰直至泸定,与横断山区东缘、四川盆地相邻。由于属“次级”地震带,龙门山一带的强震活动频率不高,多少年来一直相对“安顺”,史书中尚未有7级以上的地震记载。然而这一次,横亘的巨龙排山倒海,几乎毁掉了它肆意盘旋范围内的一切。
  “近500公里长的断层,这次破裂了250多公里。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地动山摇?”6月4日下午,郝宪生和司宏俊二人结伴,由东京飞抵成都,随即包下一辆丰田越野车,准备用十天时间踏破铁鞋,寻找龙门山断裂带上的点滴变化。
  郝、司二人是日本乃至世界顶级的地震领域专家。郝宪生研究员来自日本国家地震科学和防灾研究院(NIED),华人,先后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曾在山西省地震局等国内单位工作数年。他全程参与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实地研究,经验丰富。司宏俊博士供职于日本构造设画研究所防灾环境部地震防灾室,祖籍安徽合肥,长期从事地震防灾及建筑抗震方面的研究。汶川地震后,两位身在日本专职研究地震的学者便立刻提出了回国申请,他们说,尽快弄清地震情况、建立和保存详细的灾情档案,这将是全人类的一笔财富。
  郝宪生介绍,龙门山脉具有三条相互平行、呈北东走向的活动断裂带:江油一都江堰大断裂带、北川-映秀大断裂带和茂县-汶川大断裂带。历史上这一地区发生的所有高震级的地震,震中全部位于这三条大断裂带之上。“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就在北川-映秀大断裂带上,这也是此次地震使得北川县城和映秀镇彻底摧毁的根本原因。
  “这次大地震带给人们很多意外。”司宏俊连连摇头。从地质层而来说,这个意外便是汶川地震颠覆了过去学界关于龙门山地震带的种种定论。在中国漫长的南北地震带上,马边-昭通、通海-石屏、天水、银川、河西走廊等地震带最受关注,历史与专家学者见证和认定上述地震带所辖地区属于“高危”。从有地震档案开始,龙门山地区发生的最高强度的地震仅仅是1657年(清朝顺治14年)里氏6.5级地震,震中就在汶川。还是在汶川,21世纪初的这场浩劫让这座鲜有人知的偏远县城一下子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徒步北川
  
  “种种已有资料表明,北川擂鼓镇附近应该能够找到断层”,郝宪生、司宏俊二人6月6日一早便由彭州启程,驱车向北川方向进发。
  这条追寻龙门山断裂带的路线很著名。1929年,中国地学的青年先驱赵亚曾走进四川这片“地质考察处女地”,发现了二叠纪石灰岩逆掩在侏罗纪含煤地层(后来确认是上三叠纪)之上,形成了一系列飞来峰,一举摧毁峨眉山不存在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的定论,这是中国学者首次确认存在阿尔卑斯型推覆构造,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地学界。就是在这次科考过程中,赵亚曾发现并指出白水河地区有在一个东北一南西向的大断裂,而这条八十年前才得以正名的大断裂带八十年后震恸了中国。赵亚曾当年的起点恰好也在彭州。
  行车路线与震区地图完全一致,越是逼近震中,房屋成片倒塌的趋势就越明显,路边清一色的蓝色帐篷,醒目地印着白色的“救灾专用”粗体字,绵延数公里。在开车近四个小时、通过三座限重危桥之后,经过一座羌寨牌坊,牌坊正面镌刻着“欢迎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车上的所有人停止了言语,大家沉默着注视窗外的这座已然死去的城市。
  根据路标的提示,前方不远处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北川擂鼓镇。
  郝、司二人拿着勘察用的铁铲和测绘工具走下车门,开始徒步。镇子上的庄稼地已经开始翻土,巨型挖土机正紧张作业,司宏俊边走边叹气:“第一手的资料就被这些挖土机完全抹平了。”不过令人豁然开朗的是,在这片庄稼地的尽头,一个长势良好的菜园却完好无损,一位当地婆婆正在除草。紧靠菜园的小路上,突然高起的地势引起了两人高度的关注:断层可能会在附近。
  “有没有河流?”郝宪生问了路上一个维修洗衣机的中年人。“有,往那边走!”中年人挥手一指,郝宪生和司宏俊相视而笑。
  道路泥泞。两位地质专家疾步向前,穿过纠结的藤蔓和摇摇欲坠、零星散落的民房,水流的声音由远及近。
  循声而下,翻过一个小土坡,眼前就是一条清可见底的河流。溯溪而上,竟是一座小型的“瀑布”,其自乱石砌成的高处落下,水流冲刷好似“擂鼓”,经光照折射和山风袭侵,若霰雨般纷飞。
  踉跄地踩着河中的碎石来到形成小“瀑布”的高处,发现碎石全是新的,而且极不规则,可以判定并非人工垒成。再细看河流周边的小路,忽高忽低,有的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裂缝。向当地村民询问后证实:“瀑布”以前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地下刚刚发生过剧烈运动。
  绕过河流,沿着乱石成堆的小径向高处登攀。路上有不少行人,背着竹篓,行色匆匆。路面损坏得厉害,裂口很深,山体附近挂着警示牌,提醒路人不要靠近。在一座毁坏严重的建筑前,“擂鼓镇柳林村”的牌子尚能辨认。郝宪生和司宏俊沿着山体向上目测,并细微观察山体周围一切残存的迹象,不断拍照、对比,最终认定:断层就在这里!
  “发现断层太重要了。我们可以根据断层的走势继续寻找下一处断层。同时,处在断层之上的建筑物损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因为强震仪很难放到断层上,活动着的断层、发震的断层平时就难得一见。找到断层,就能够确立上盘、下盘;以后再建房屋,位于上盘上面的建筑抗震设防级别就应当提高。这将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司宏俊说。
  
  追踪断裂带
  
  这仅仅是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内官方研究机构学者提供的研究报告,这一次地震是由震中的断层首先出现破裂,随即沿着北川一映秀这条中央主断裂带向两边迅即扩散,速度达到3.1千米每秒。这个惊人的杀戮速度将断裂带沿线的建筑全部蹂躏殆尽。
  “我们希望能沿着断裂带整个走一遍,把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下来。”两位学者十天的行程全部排满,他们将逐一查看断裂带上的每一处断层,在这条死亡地带为汶川地震号脉。
  “学者研究非常重要,制度跟进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作为日本国立防灾研究机构的华人研究员,郝宪生强调,“对于研究成果要重视,对于灾难要防患未然。
  日本在阪神地震后就制定了十年防灾计划,国内密布1800台强震台网,每间隔20公里就有一座台网,并且从去年10月1日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强震预警机制。不能忘记,中国也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简单休整过后,郝、司两位学者继续上路;6月14日返回成都,第二天乘机飞赴日本。他们说,这仅仅是第一次上路,还会再回来;他们还说,今年十月恰在北京举行四年一度的世界地震大会;会后,将有更多国际上的知名专家来到四川,叩问大地。
  
  从有地震档案开始,龙门山地区发生的最高强度的地震仅仅是1657年(清朝顺治14年)的里氏6.5级地震,震中就在汶川。还是在汶川,21世纪初的这场浩劫让这座鲜有人知的偏远县城一下子成为世界的焦点

相关热词搜索:断裂 追踪 追踪断裂带 追踪 追踪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