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票房预测 [“票房之王”冯小刚的转身]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尽管媒体在报道、评论冯小刚时,仍习惯给他戴上“贺岁喜剧导演”的光环,然而,冯小刚却是在对影片题材接连多次转型中,成为中国的“票房之王”。 早在2009年年初,冯小刚就凭借贺岁片《非诚勿扰》的三亿入账,达到了“累积十亿元”的票房成绩,《非》也是他从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算起第十部导演作品。
在这十部影片和十亿票房当中,《夜宴》和《集结号》这两部明显的转型片,贡献了大致4个亿,占据了40%的票房。而眼下还未上映就已被各界一致关注的《唐山大地震》,将再度扩大转型片在其票房份额。
转型,已然是概括冯小刚从影经历的“关键词”。
《大腕》才是他“转型”的标志
过去几年中,媒体在描述冯的经历时,通常是把迟至2006年9月上映的古装武侠片《夜宴》当做他的转型代表作。但是就我个人来看,《夜宴》只是冯小刚在影片题材选择方面一次不算成功的“大跃进”,而早在2001年上映的贺岁喜剧片《大腕》,才是他开始“转型”的标志。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冯小刚的前三部贺岁片都是情节铺垫轻松且肯定还要安排一个美满大结局的“古典式幽默”,他无非就是把葛优打扮成一个小人物的靶子,戳在银幕上,供观众向各自现实世界中人物瞄准,挠一挠生活的痒痒而已。
而在2001年暑期拍摄《大腕》的过程中,除了保持一贯的京味调侃风格,冯小刚还敏锐地注意到彼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争议话题,比如互联网热潮、注意力经济、娱乐炒作风气、房地产热和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等等。作为该片的导演和编剧之一,他将如此缤纷错杂的内容和大量时尚元素都浓缩到影片故事情节当中,以荒诞的表现形式加以描画。
尽管《大腕》还是喜剧片,但已经不同以往冯氏贺岁电影极力取悦观众、刻意追求“皆大欢喜”的叙事风格了―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让观者第一次在冯氏电影里领略到鞭挞的声响和讥讽的辛辣。
如果把《大腕》和前三部贺岁喜剧片放在一起,就其故事内容而言,都不需要观者具备多么深入的鉴赏能力,但却能感受到前后之间的差异:导演在前者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远比后三者中的任何一部都要复杂得多。
冯小刚导演风格的“转型”,就从这部《大腕》开始了。
至于2003年的《手机》,这是冯小刚经过长期病休之后的复出之作。该片和2004年的《天下无贼》,都是他对自己导演叙事风格的新尝试,轻佻随意的京味对白渐少渐淡,而对社会问题的勾勒却愈重愈浓,观者在这两部电影中,能体味到更深刻的社会揭示和更厚重的人文关注。冯小刚由早期的务虚调侃逐渐偏向刻画现实的套路,也让大江南北都能接受他的电影。早期冯氏喜剧片一直存在“北热南冷”的地域局限,这个问题在《手机》上映后消失了。也正是依靠全国人民的热情捧场,《天下无贼》取得1.2亿的票房,让冯凭此片荣登“亿元俱乐部”。
从《夜宴》上桌到吹响《集结号》
2005到2007年,冯小刚终于完成了个人导演生涯的转型,由一个“喜剧片导演”转变成题材上的“多元化”导演。在此期间,他尝试了武侠和战争两类题材。由他和华谊兄弟精心打造的古装武侠大片《夜宴》,经过一年多的制作,在2006年9月“上桌”了。
相比于冯之前的作品,《夜宴》已经达到了目前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最高层次―由数千万元成本的中等投资升级到亿元大片的水准。在该片的主创阵容中,有香港知名武指,有在奥斯卡镀过金身的作曲家和造型设计师,还拥有海外知名度的国际级影星……完全是由大牌人物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在冯导迄今为止的从影历程上,《夜宴》剧组是他统领过的最华丽的一支创作团队。打造这部武侠片的多处环节,都像是在效仿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明摆着是要走大片化、国际化发展路线了,甚至打算和“冲奥”这股当时最热门的时尚潮流接轨。
影片上映后的反馈信息表明,冯导果真是效仿的天才,连“叫座不叫好”这根轨都接上去了―《夜宴》是他从影生涯上第一个引起广泛负面反响,让观众和媒体两个群体同时对其导演能力产生质疑和批评的作品。过去一向表示“非常看重观众口碑”的冯小刚,这一次却颇为尴尬地站到上帝的对立面。
对于靠现代都市喜剧题材起家的冯小刚来说,从喜剧遽然跳跃到古装武侠题材,这种骤变让他勉为其难。他在《夜宴》当中做出的转型尝试,动作完成得很生涩。
2006年的国庆长假刚刚结束,《夜宴》引起的争议尚未完全平息,冯小刚便急匆匆地投入新片《集结号》的拍摄。这部引进韩国烟火特技、用全新制作手段创作的战争题材电影是他第二次对大片的尝试,也是他转型成功的明确标志。作为曾经有过军旅生涯并依然保持着浓厚军人情结的人,无论对冯小刚还是王中军而言,《集结号》都是了却他们一次“心结”的艺术创作。
在当时,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国内军事战争题材的新模式,还在社会上造成持久的正面舆论效应,给华谊兄弟带来了可观的物质回报和社会美誉,可谓是名利双收。时至今日,王中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以意满志得的言辞,将《集结号》称为“华谊兄弟过去几年当中运作过的最为成功的电影”。
《夜宴》的差强人意和《集结号》的圆满辉煌,也让冯小刚和华谊兄弟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劣短长。经过创作这两部电影的锤炼,他们分别看清了各自的艺术定位和商业定位。
“没有一个亿的水池,养不起冯小刚这条大鱼”
《集结号》热卖之后,该片制片人、华谊董事长王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自信的话:没有一个亿的水池,养不起冯小刚这条大鱼。这句话倒过来就能套在冯的身上:正是因为王中军拿出了数以亿计的强力支持,导演冯小刚才能完成他的转型。
2005年之前,冯小刚所有电影的全运作周期都控制在12个月以内,他可以凭自身运筹能力完成中低成本的贺岁喜剧电影;而对于《夜》和《集》这种总投资逾亿、运作过程既漫长又庞杂的商业大片,多有赖于以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为首的华谊制片团队在台前幕后的高效运作。
冯小刚用一系列卖座片促成了华谊兄弟的发展,王中军也一直把所能掌握的最优质的制片资源都拿出来支持冯小刚。这个已经坚持11年的“冯王组合”,是目前中国电影界艺术创作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组合模式当中,最经典的一个范例。
眼下的这部《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的又一次转型。
灾难片是过去十多年西方电影里一直长盛不衰的题材,现在就由冯小刚的这部《唐山大地震》带头,作国产化的尝试。不同的是,好莱坞模式的灾难片,通常是对基督教文化中“末世情节”的夸大演绎,譬如《2012》、《天地大冲撞》、《独立日》等等,不是地球要爆炸就是外星人来入侵了,场面火爆但情节虚无缥缈,临场刺激丰富而观后回味为零,凡是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在乎电影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而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即使去效仿西方的灾难片了,也不会原封不动地照搬,炮制出一个虚头八脑的中国版“世界末日”。作为最具备“平民色彩”的电影导演,冯小刚非常清楚哪些才是最有可能让老百姓触动的内容:《唐山大地震》由32年前发生在唐山那场大灾开始,结尾又延续到仅仅两年前的四川汶川―一部电影,串起了两场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地质灾难;生死分别与悲欢离合―对中国观众最有杀伤力的这两颗催泪弹,也在冯小刚这部电影里全凑齐了。外人都说电影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对现实的文化提炼,而这一次,提炼的何止是活生生的现实,更是血淋淋的现实啊!
最近,无论是冯小刚对媒体频繁的“发言”,还是华谊兄弟为影片策划的映前造势活动,“煽情”、“感人”、“真实”这些词汇都是宣传主题和谈话的核心。的确如此,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艺术加工,才更容易让本土国民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舶来文化压根本儿不具备的血统优势。
2006年的《夜宴》,就是冯小刚对武侠题材一次失败的东施效颦;《集结号》拍摄期间,王中军对媒体表示“已经做好赔本20%的准备了”;而《唐山大地震》还未正式开机,冯小刚已经放言要拿五亿票房了―这不仅是冯小刚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和华谊兄弟愈加自信的成长过程。
没有经受过影视导演专业高等教育的冯小刚,在十多年前就是商业电影的开拓者和尝试者,时至今日,他俨然处于领跑者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仅如此,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他还和张艺谋、陈凯歌一起并列为“张陈冯―三驾马车”,一度构成中国电影向产业化商业化道路前进途中最受外界关注的“第一集团”。
而今年的这部《唐山大地震》,将是继《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又一部重要的转型作品;2010年,也是华谊兄弟继去年登陆创业版之后,这家上市公司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年。这部电影会继续确保冯小刚“强者愈强”的姿态,同时继续抬升他在投资人眼中的含金量,扩大他和华谊兄弟在影视界与娱乐圈的影响力。无论在“中国电影产业”这个大圈子还是“中国电影导演”这个小圈子里,冯小刚都是当之无愧的“票房之王”了。
相关热词搜索:之王 票房 转身 “票房之王”冯小刚的转身 票房之王冯小刚 冯小刚成票房之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