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电影】作家电影又称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五月十六日,一群诗人受到邀请,聚集到北京香河园路百老汇电影中心,观看了诗人、作家尹丽川导演的电影《牛郎织女》。出乎大家意料,这部诗人拍摄的电影题材现实,叙述也很现实,演员的表演也都贴近现实。一句话,它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实验电影、先锋电影。而是一部影像风格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电影。诗人们观影完毕热烈鼓掌,为电影(剧情)本身而感动。作为独立电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不多见的。
但是,尹丽川这部并非为艺术而拍摄的电影,除了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带有影展性质)放映了三个月之外,也没能进入全国院线。以普通人为题材,为普通人而拍摄的电影,不被普通人看见,这让我有兴趣来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拍电影?
就现在的情况看,为艺术和为市场拍电影,都是很讨喜的。为艺术拍电影,表现自己的艺术创新和哲学玄想,无论有无真正的创新,有无哲学,但那种装神弄鬼的姿态至少可获得圈内精英们的好口碑。同样,为市场拍电影,在现在潮流中,首先态度是正确的。一是你为投资人负责;二是(据说是)人民需要娱乐,无论最终有无票房,有无娱乐人民。只有像尹丽川这样的电影,两头不靠,既没玩电影的花样,为艺术;也没做出商业片的模样,为市场。照说市场是由普通人撑起的,但《牛郎织女》显然不为“普通人”感兴趣。那么,这是什么电影呢?我以为,它就是真正的作家电影。
作家电影的出发点就是关注社会及人心。只不过是换了支笔,将所见、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文德斯、朱文,均是这样的导演。作家电影不以电影艺术本身为目的,而是借助影像去讲述一个故事,并让观众在这故事中要么发现自己,要么认识他人。有对现实的批判,但不是那种愤怒的、外在的。而是寓意其中,让人有所反思。思不出什么也没关系,走出影院后,故事留在心中,时不时冒出来,让人去想一想。
那么,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家电影吗?我的认为是,太需要。无论地球会不会毁灭、何时毁灭,我们都需要有电影对我们今天的现实作出反应,为未来留下记录。比如,城市化这种事情在中国已经发生了二三十年,这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应该不是什么秘密。但在电影为艺术或为市场的口号下,却要么毫无表现,要么表现出来的肤浅、轻浮,令人发笑。《牛郎织女》关注到这个问题,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这个问题,加上细节的真实、感人,达到了我上面所说的作家电影的效果。
为现实而拍电影,那么,现实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这个问题同样超出了电影本身。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院线足够多,我们的发行体制足够健全(多元),普通人都能有机会看到像《牛郎织女》这样的电影,我不相信他们会不感兴趣。
相关热词搜索:作家 电影 作家电影 作家电影名词解释 女作家电影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