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百年,情节堪比肥皂剧】肥皂剧 情节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所谓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学问”。具体点说,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先秦诸子与释道思想并存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不过,自从这个词被发明以来,词汇的意义除了纯粹的“学术”之外,“掺水”的成分也不少。这里的水,也就是“爱国主义”和“民粹”的滔滔洪水。
清末《国粹学报》的主编邓实说过:“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知爱其国,无不爱其学也。”这句看似温吞吞、文绉绉的话,背后透露的意思却非常生猛:它将“国学”提升到了“爱国”的高度,言下之意,研究国学是爱国的事儿,反着理解,不爱国学岂不就成了“卖国”,或者至少是“背叛”的行为了?
若按照这个标准,咱中国人百年来在“爱国”与“卖国”之间骑墙、摇摆的故事,真像一出肥皂剧:辛亥革命时期,国学曾是脑后拖着辫子的老先生们抵制新学、反对革新的工具,“革命派”在鼓吹“反满革命”时又拿国学说事儿。不过,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戏台子搭建起来,“国学”就被“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名角”赶下了舞台,成为涉世无多、仅囿于书斋的“纯学术”。1949年后,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更是完全被“辩证唯物史观”所统摄,国学基本上成了隆中隐居的诸葛亮,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直到近年来国学开始风靡,国学才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的“三顾茅庐”,重新被请出了山。
国人与国学关系忽冷忽热,情节跌宕,如今也总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在历史大戏的情节走马灯似的在人们面前上演之时,国学却始终难逃“我系一个演员”的尴尬命运。几近被人遗忘的国学,如今与大众的“爱意”何以渐浓?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认为,在媒体热炒的背后,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青年”们,继承了红卫兵式的思维,对于传统文化的“打倒在地”、“全盘否定”成为一时的风尚。不过,咱们中国民众的集体感情从来都像恋爱中少女的心,让人捉摸不定。短短十年之后开始的“国学热”却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反差之巨大,实在不符合如今“不折腾”的主旋律。
这种“折腾”,“有文化上的原因,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雷颐表示,上世纪99年代初,国家对传统文化开始了明确的倡导和支持。整个90年代,《光明日报》等官方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报道“国学热”,从而推动了近十几年来国学的再次勃兴。
不管国学如今多么不济,但炒了十几年,怎么着也能混个脸熟了。不过,要把国学与老百姓的“爱情”进行到底,我们的表现必须更为理性才行,不仅是“谈谈恋爱”,还要“好好过日子”。
相关热词搜索:肥皂剧 国学 堪比 国学百年,情节堪比肥皂剧 外国名著经典片段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