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清:“长寿的秘诀是不享福”:享福又长寿的生肖女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五进五出中南海 曾是多位领导人的保健医 82岁的王敏清,活脱脱一个老顽童。一见面,他先拿出一张照片,“猜猜这人是谁?此照片让女人看了嫉妒,让男人看了爱慕。”王敏清得意地笑着,只见照片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妩媚多姿。
“这是我十年前的戏装扮相!”一句话,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目瞪口呆。王老又拿出自己近十年的体检报告,介绍道:“我半个多世纪不感冒,60年来体重一直在62―63公斤之间,没有变过;血压也很稳定;一生从未长过蛀牙,现在还有24颗牙。很多年轻人身体都没有我好!”
王敏清的工作经历很不一般,从1954年年底进入中南海保健组,到“文革”后出任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他在中南海曾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胡耀邦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服务过,并先后做过杨尚昆、江青、邓小平的保健医生。
25岁走进中南海
王敏清是山西省洪洞县人,1929年出生。从5岁起,他就跟着在上海、天津等地做地下工作的父母,过着惊险而动荡的生活。1938年,王敏清被送进延安保育小学学习,1941年考入延安大学中学部。1943年,他进入延安自然科学院,17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为常看着体弱多病的母亲为革命奔波,我很早就萌生了学医的念头。”王敏清回忆,18岁那年,他考入北方大学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医院前线医疗所,参加了解放临汾和太原的战役。
“北平解放时,我才20岁,当时是医院最年轻的军管会成员,也是最年轻的内科医生。可是我觉得自己只在医学院接受了一年多正规训练,基础太不扎实。1950年,又进入山西医学院学习。”
毕业后,25岁的王敏清进入卫生部直属的北京医院,当了内科大夫。当时他并不知道,卫生部正在物色进入中南海做保健工作的人选。“我才去北京医院没多久,年底就被通知去中南海,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我是学医的,不想当官,当时北京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医院,还有较好的图书馆,我想抓紧时间实践和学习,正学得带劲儿,不想走。可另一方面,听说是去为毛主席服务,当时大家对毛主席崇拜得不得了,只有全国劳模和英雄才可能见到毛主席,握个手。要是能见到他,还能不去吗?”“党叫干啥就干啥”,虽然内心矛盾,王敏清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
1954年年底,王敏清推着自行车,驮着自己所有的家当,走进了中南海。他没有想到,从25岁第一次进去,到1990年61岁离开,36年间,自己会五进五出中南海。
“中南海保健组,又称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保健处,归中央办公厅警卫局领导。最开始我住在勤政殿的东边,离毛主席住的菊香书屋不远。”那时,王敏清还是机动人员,“怀仁堂时常演节目,中央领导人观看时,要有人跟随值班。我们在怀仁堂里有专座,一旦发生什么事情,领导人的随身警卫和工作人员很容易找到我们。还有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如中央政治局会议,‘五一’、‘十一’观礼,随领导人出巡、出访,都要有医疗保健人员。”除此之外,王敏清还负责杨尚昆、陈伯达、王稼祥、陆定一、胡乔木等人的医疗保健工作。
1957年春,“反右”斗争日益高涨,中南海保健组医生全部被调回北京医院参加运动。王敏清结束了第一次中南海经历。但没过多久,1959年,他又被“特招”到江青身边做保健医生。半年后,又被江青赶了出来。“在别人看来,在中南海工作多令人羡慕啊,但其实又苦,又危险。”但正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王敏清在政治和心理上迅速成熟了起来。
给江青做保健医生
至今想起在中南海的经历,王敏清还颇为紧张。“在中南海工作,是给最高首长服务,诊断用药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王敏清总结,最首要的是医术过硬和全面。“在国内还好说,有些复杂病情我们可以调动全国的专家,但要是随领导人出国访问,那压力可就非常大了。比如我是内科医生,但外科也要会,摔倒了什么的,都要能治疗。”
在中南海给江青做保健医生,是王敏清最艰难的一段工作经历。“江青怕声音、怕风、怕光,住的地方白天都拉着窗帘,我们在地毯上走都要脱了鞋;同江青说话,声音要轻得只能让对话的两个人听见;江青活动范围内的门缝,都垫了纱布或海绵,可是她越没事干越烦躁,总觉得周围有声音。”
王敏清回忆,有一阵江青心血来潮,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一起吃饭,这可苦了他们,“为了陪江青吃一日三餐,我们不得不一日七餐。和她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尽量不发出声音,甚至吃青菜也不敢出声,直接吞下去。为了把饭吃得悄无声息,我们只好顿顿吃豆腐。陪江青吃完饭送她走后,大家还得再回到餐厅补吃一顿‘自由饭’”。这样一来,加上晚间的夜宵,要吃七顿饭。外面的人还以为我们多享福,但其实是受罪。”
给江青体检是王敏清最头痛的事情。“体检中,有几个查血的项目。抽血这种基本工作,一般的护士都能胜任,但给江青抽血却让所有人却步。毛主席的保健医生不愿意干,护士长也有些犹豫,江青血管细,大家怕万一不能一针见血,她那么挑剔多疑,不好交差。”为了不为难大家,王敏清决定自己上手,“我镇静地走向前,就当她是普通人,一针就扎中了血管,江青一声没吭,大家都松了口气。”
“当时我给江青服务,每次用药、打针她都要问,你为什么给我用这个,会不会有副作用,万一有问题了怎么办?非常地不信任;但我给杨尚昆、邓小平等领导服务就恰恰相反,有时候我自己都纳闷儿,说打针,就让你打,说吃药,一口就放进嘴里,连问都不问。”
王敏清虽然曾因江青不满意他的工作被调离,又因为“文革”中的政治原因几次离开,但每次又都被叫回去,并委以重任,“这说明组织的信任。”
保健五秘方
多年为中央首长做保健,王敏清说,其实领导人既不吃什么特殊补品,也不搞什么推拿按摩的特殊养生,长寿的秘诀就是三个字――“不享福”,他晚年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养生心得:
第一,用则进,退则废,老年人要有事儿干、找事儿干。即便退休了,也千万不要闲下来,人的身体有很大的潜在能力,要不断用它,它才能好;如果不用,各方面的机能就会退化萎缩。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不停地在用脑子,在思考,所以身体机能一直很好。
第二,经常在大自然中活动。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杨尚昆、彭真等领导人,都喜欢游泳、爬山,他们夏季经常去北戴河下海游泳,不管天气好坏,浪大浪小,水凉不凉,没那么娇气。毛主席和刘少奇还跳舞,舞姿很有特点,大踏步地前进后退;朱老总也跳舞,他的舞姿是勇往直前,决不后退。这种锻炼和现在去健身房完全不同,大自然有负氧离子,有阳光,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健身房空气污浊,就像花房里生长的花,一出这个环境立刻就不行了。
第三条,多走路,不享福。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91岁去世前,一直都很健康。在延安时,出门就是沟沟坎坎,毛主席为了他行动方便,特意给徐老配了一头毛驴,可是徐老很少骑毛驴,多是他在前面走,毛驴在后面跟着。北京解放了,给他汽车,还是一样,只要不赶时间,他在前面走,汽车在后面跟着。他告诉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享福”。
第四条,睡觉比吃饭更重要,不要因为任何理由耽误睡觉。毛主席是白天睡觉夜里工作,想起什么事情就召集大家,由于工作忙又不规律,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在吃安眠药。人一天不吃饭没关系,但要是一天不睡觉,体力和免疫力都在下降。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劳死,都是因为长期熬夜,长期透支。
第五条,重视科学的保健。中央领导人顾不上自己保健,但他们有保健大夫把关。我们老百姓要定期体检,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有问题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大夫,不能道听途说。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们,领导人基本上不吃保健品。没有慢性病、不是刚动过手术,正常人没有必要补。领导人在中南海,除非老得不能动或是受了伤,很少按摩推拿;至于足疗等治疗方法的作用,我没听说过有什么科学依据。
王敏清细算下来,他这大半辈子仅病倒过4次:“1954年扁桃腺手术;1955年阑尾手术;1989年抢救班禅,因严重缺氧和极度紧张疲劳而发烧,但第二天便痊愈了;2003年做过喉癌手术,至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多次复查的结果都是恢复良好。”他说,具备随时“作战”的过硬身体素质,是给领导人服务必不可少的。“领导人让你做保健,你自己先病了行吗?”
王老的身体状况真是让人称奇。78岁的时候,还爬楼梯去看望住在22层的老师,不坐电梯;干家务爬上爬下,动作麻利,行为敏捷;十多年的体检报告里,各项指标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
“您平时都吃些什么?”记者好奇。老人得意地说,“每天要喝点小酒,每顿要吃点肉,一样都不能少。”王敏清强调保健不能用一个公式硬套。“就是按照口味吃喜欢的东西,除非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毛主席是湖南人,吃的都是湖南家乡口味,喜欢吃辣椒、鱼、肉、米饭,比如小鱼这些农家菜,爱吃红烧肉,但也不是每天都吃;邓小平是四川人,喜欢吃泡菜、辣椒,家里面满墙根都摆着大大小小的泡菜坛子。我喝了半个世纪的小酒,喝到身上微热即止,从没有醉过;每顿饭要吃肉,但不会多吃。养生就像买衣服,身高、年龄、职业和生活环境不同,穿的就不同,不能效仿。切忌教条、迷信。”
给国家领导人服务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王敏清也非常想为老百姓的养生保健尽一份力,但是他现在特别着急:“唉,老百姓可怜啊,我看着广告上那些骗人的养生方法,什么倒着走,喝童子尿,多愚昧啊,可是你说他们吧,他们还不听,觉得这个老头多管闲事,往往我还会遭受白眼。”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人还不忘叮嘱记者:“其实养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看是否重视。要记住,不要轻易伤害你的身体,它是多少钱财都换不来的。”
编辑:刘心印 美编:陈思璐 编审:张勉
相关热词搜索:长寿 享福 秘诀 王敏清:“长寿的秘诀是不享福” 王敏清 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