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孩们的“漫武汉”_老男孩吉他谱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2011年3月1日,一场名为《漫画新作邀请展》在省美术院美术馆开幕,30多名来自湖北的漫画家参展,带来了他们在2000年至2010年间的作品。这次展览的主办方是武汉漫画研究会――一个由湖北本地的漫画家组成的民间团体,参展的漫画家都是这个研究会的成员。
  参观展览的人大概都跟我一样,不仅能在这些漫画中收获一些小小的思考和欢乐,更能遇到不少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因为这些作品中,不少都曾发表于报刊、杂志,但如果不是通过这次展览,谁也不知道这些或睿智或犀利的漫画,都出自湖北籍的大师之手,更不会知道,这些大师都来自民间。
  漫画研究会的成员以40岁以上的男性居多,这些朴实的男人,出门时候一定会带着纸张,看到有趣的新闻,抑或是突发奇想,都会在纸上简单勾出个草稿。是否发表无所谓,对于他们来说,画漫画就好像写日记一样,是很“自我”的一件事。
  他们在今年会出一本名为《2000-2010漫武汉》的画册,收集了10年来湖北籍漫画家们的部分作品。这些老男孩笔下的“漫武汉”,究竟是什么模样?
  国内大多数的漫画家,大多都是有一份“正经工作”的“兼职画家”,单靠画漫画养家糊口的占绝对少数。一方面因为给报刊投稿一幅作品的稿酬只有100元左右,另一方面,按知名漫画家方少华的说法:“画漫画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关在家里是画不出好漫画的。”
  漫画家、武汉漫画研究会副会长萧继石老师说:“漫画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是最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幽默感,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绘画风格各不相同,但在与这些漫画家短暂的接触之后,我发现他们身上一个共同的特质: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并且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
  
  萧继石:专注民俗,漫画老武汉
  
  萧继石最得意的一组作品,就是他于2003-2007年创作的百幅系列水墨人物画――《老武汉风情》。“我一直很关注民风、民俗的东西,上世纪70年代的老武汉,小人物的市井情调特别有味道。”
  和大多数漫画家一样,生于50年代初的萧继石先生也不是科班出身,“文革中,没有学上,却有机会受教于几位绘画大家,喜欢临摹欧洲小说里的插图,苏联油画家的作品,到码头茶馆画速写,那时书店里都是‘红色宣传品’,在单位临摹宣传画,画毛主席像成为主要工作。”文革结束之后,他已经成为了家乡小有名气的画家,就进了一家小报当美术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他对漫画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偏爱,这种直接、诙谐而略带夸张的艺术表现方式,与他的性格十分接近。
  1984年,萧继石考入武汉一所大学,每次参加学校的专业讲座,他就在台下给主讲人画漫画肖像,给丁玲、方成画的漫画肖像成为新闻,被发表在武汉多家报刊上。这些经历大大鼓舞了萧继石对于漫画的热情,先后创作了《刘大逛武汉》、《高老二趣事》、《贱三爷》等系列漫画,看到萧继石灵动的漫画作品,很难想象,他竟然是一家专业刊物的主编,在这样一本杂志里,他也不忘在其中加入散文、漫画、书法等栏目。在他看来,不管什么人,都能从这些作品中收获一点启迪。
  萧继石的作品,不仅在漫画界获奖无数,也得到了不少国画大师的激赏。在他的画笔下,老武汉显得生动而多姿,著名曲艺家何祚欢老先生曾评价他的《老武汉风情》是“非常可贵的城市记忆”。我想,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坚守――对于普通人视角的坚守,对真实生活的坚守。
  
  胡旭明:喜欢自由自在地创作
  
  作为武汉漫画研究会中为数不多的“70后”画家,胡旭明绝对是其中“国际化”最严重的一个,作品以水彩画为主,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使他经常获得国际漫画展的邀请。英语不太好的他至今还没踏出过国门,但是他的作品已经先后登陆了意大利、韩国、保加利亚等国的漫画展。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学过一点国画,但相比传统漫画,我更喜欢看国际风格的漫画,强烈的时代信息、都市气息,再带一点西方人特有的‘黑色幽默’。看得多了,慢慢也就影响了自己的绘画习惯。”
  在胡旭明的作品里,“漫画”对象都是以西方人为主,很少见到东方人的痕迹。他说,画漫画特别忌讳有“框框”,自己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太了解了,用东方人的逻辑去画西方人,相反更能天马行空,达到夸张、戏剧的效果。
  胡旭明是一名普通的会计,但他也没想过要靠漫画赚很多钱,因为“在内地画漫画不可能像朱德庸那样,有那么高的收入。”但他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只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画,“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创作。”
  
  刘喜年:吉庆街走出的漫画大师
  
  1998年,刘喜年抱着自己的画板和笔,鼓足勇气走进了吉庆街,专门给客人画肖像漫画。“当时里面都是吹拉弹唱的艺人,但直觉告诉我,里面肯定有商机。”
  果然,作为吉庆街里第一个街头画家,刘喜年很快凭借自己的本事在这里立足。吉庆街里的食客遍布三教九流,最开始他还经常碰到客人以“画得不像”、“画得太慢”为由,拒绝付钱。卖艺谋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很感谢那段经历,“我现在画画的速度和技术都是在那段时间里逼出来的。”如今只需要2分钟,他就能画出一幅肖像漫画。而他单幅作品的售价,也从当年的10元涨到了现在的30元。
  热心快肠的刘喜年在吉庆街拥有超级好的人缘,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独门手艺跟别人的生意没有冲突,另一方面,在没生意的时候,他喜欢帮“同事”们画肖像,“麻雀胸前挂的画就是我画的!”后来画得多了,他干脆出了一套吉庆街艺人的脸谱扑克,记录了这条小吃街最辉煌的时期。吉庆街生意最好的时候,刘喜年一个月能赚1万多。
  “画漫画的人一定要真,不真的人画不出好漫画。”在吉庆街,他几次作为艺人代表,与餐馆业主、管委会叫板,2007年吉庆街艺人集体跳槽去汤池卖艺,就是他组织的。
  后来刘喜年离开了湖北,转战曲阜、上海、深圳、庐山等地,一边靠漫画谋生,一边走走看看。最后他留在了苏州,成为了拙政园里最受欢迎的漫画手艺人。他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再没有比这更自由的生活:“把人画成那样,他还要跟你说谢谢,还要给你钱……”
  刘喜年形容自己是个“随意开心的人”,一年只工作八个月,剩下的时间,继续游山玩水,漫画人间。
  
  杨旭:漫画是我表达的方式
  
  作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党委书记,杨旭的工作与“漫画家”的身份显得有些相去甚远。但与他聊天之后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这是个思维严谨、逻辑性极强的男人。“我喜欢用简洁的方式和简单的线条,画出带有讽刺意味的哲理漫画。”他这样定义自己的作品。
  创作漫画时,杨旭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程序:先想好主题,甚至连配什么文字都写好了,再来创作场景和人物造型。“只有主题确定了,才能专注地去思考里面的问题,画只是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简单的步骤。”
  在国内,能出版作品集的漫画家并不多,因为大多数的作品都不成体系。但杨旭还是通过自己对专一事件的深入思考,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成功启示录》、《滴水穿石》两套漫画系列读物,版权转让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多家出版机构,蜚声国内外。
  杨旭认为,漫画是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有兴趣的人都能画,“它能帮助你去思考生活,并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方少华:发表的园地少了,但创作的热情不会减少
  
  1965年出生的方少华,是武汉漫画界响当当的人物,也是武汉漫画研究会的副秘书长。上学的时候,他就喜欢临摹课本上的插画,偶尔偷偷给老师画个肖像。可老师也拿这样的学生没办法,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中考的时候还是全校第一。
  有了在课堂上自学而成的“绘画功底”,方少华开始创作一些简笔漫画。1983年他的作品第一次被公开发表,就登上了当时全国知名的《刺玫瑰》漫画报纸上。他清楚地记得那次拿到的稿费是6块钱,“但相比自己的名字和作品被印成铅字,与全国各地漫画大师的作品登在同一张报纸上,稿费真的不算什么。”请同学们“搓”了一顿之后,第一笔稿费就被他挥霍掉了,但第一次发表漫画的兴奋感留了下来,一留就是近30年。
  虽然没有经过任何美术方面的专业学习,但方少华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画漫画的人,最主要的是思维要开阔,要有很多发散性的点子。”他的漫画,画风简单,寓意深刻,经常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现象和问题所在。这种直观而平实的表达方式,深得媒体和受众的喜欢,至今方少华已经在大大小小的刊物上发表过近5000幅作品,也是武汉最高产的漫画家之一。
  这几年,方少华明显感觉到“发表漫画的园地变少了”,不少报纸和杂志都取消了漫画版。“但这完全不会影响我创作的热情,从最开始接触漫画,就是纯粹出于兴趣,也没指望靠它来养家糊口。只要一阵子不画漫画,我都觉得心里好像缺点什么。我想我会一直画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武汉 男孩 老男孩们的“漫武汉” 武汉老男孩酒吧 武汉老男孩足球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