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伦敦世博会_1851,伦敦的光芒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1851年的那个清晨,当伦敦的阳光透过穹形玻璃洒进水晶宫时,它的历史使命其实早已圆满完成。      “出发时天空微微下着细雨,在我们到达水晶宫前,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透过铁门,我看见摇动的棕榈树和鲜花,走廊里、周围的椅子上有无数的人,挥舞着的喇叭,这些都给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1851年5月1日,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开幕的当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
  这位42岁的“日不落帝国”统治者满怀骄傲和感动,她知道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盛大仪式,却浑然不知它开启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由于举办得非常成功,这届博览会被国际博览局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Bureau)追认为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美好时代”的国际盛会
  事实上,在这次国际盛会成功举办之前,限于一国的工业博览会在欧洲并不鲜见,德国慕尼黑、比利时根特、西班牙马德里、俄国圣彼得堡……都曾出现类似的博览会。
  回望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欧洲,正经历着一个“美好时代”: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城市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博览会也从早期的集市活动中日渐成型。
  本着推动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法国成了第一个出台政策支持工业品和手工业品大型展览的国家。1819年以后,举办全国性的工业展览已经成为法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同受工业革命推动,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英法两国来说,博览会理所当然也成了国力竞技场。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就是这类展会的热心推动者。在接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后,他于1847、1848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英国工业展览会,后者的参观人数达到7万。深受鼓舞的阿尔伯特萌生了举办国际博览会的想法。
  于是,在皇家艺术协会酝酿一次更大规模的博览会时,他提出,“展会必须包括外国产品”。他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尽管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热衷拥护,万国博览会的倡议还是遭遇了反对浪潮,不少人对国际性的展会顾虑重重,阿尔伯特和皇家艺术协会则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推行。
  1849年6月30日,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在白金汉宫召开,确立了本次世博会的基本框架。
  会议将参展品分为四个大类: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和雕塑作品;举办场地在海德公园南侧,将建一幢特别临时建筑作为世博会展厅;将成立一个皇家委员会来主办世博会;组委会将提供大量奖金以鼓励参展者;世博会财政集资由艺术家协会负责。
  1850年1月3日,世博会皇家委员会成立。随后,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向世界各国发出世博会参展邀请。
  对阿尔伯特和筹办此次世博会的皇家委员会来说,难题远未结束。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临时性展览馆的设计建筑。
  
  透明的里程碑
  1849年年底,负责本次世博会临时展厅建设的“建筑委员会”成立,开始向全世界征集博览馆的设计方案。短短三周时间,收到了245份设计方案,然而经过评审,竟无一可用。
  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设计图都承袭了欧洲永久性建筑设计中古典、传统的因素,这样的方案既没有突破局限,也无法在一年半的短时间内完成。
  加之海德公园环境保护者们的抗议,建造方案在女王向全世界发出参展邀请后的半年都迟迟无法拿出。
  1850年6月,英国皇家园艺师帕克斯顿的毛遂自荐终于让皇家委员会稍稍松了一口气。
  皇家委员会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同意他绘制图样,在两周内上交。
  其实,帕克斯顿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为皇家设计了钢铁和玻璃建成的百合花房后,他发现这种结构的建筑既省钱又美观,空间较大,在建筑时间上也很适合急需赶工的临时展览馆。
  他递交的展厅设计方案,几乎就是百合花房的扩大型设计。
  几经争议,委员会最终接受了帕克斯顿的设计方案,但要求他根据民意,保留海德公园内的3颗大榆树,并决定在展览结束后拆除这幢建筑,恢复公园原貌。
  就这样,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这座占地19亩,通体透明,被人们誉为“水晶宫”的壮丽建筑终于得以完工,
  在1852年出版的《为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而在海德公园内建造的建筑》报告书中,作者查尔斯•唐斯写道:这个伟大的建筑由钢铁,玻璃和木头制成。最重的铸铁是梁架,长24英尺,没有一样大件材料超过一吨。玻璃是平板或圆筒状,10×49英尺的长方型,每平方英尺重16盎司。3300个空心钢柱,同时作为平屋顶的排水管;为了解决玻璃上蒸汽凝结问题,帕克斯顿设计了长达34英里长的专用水槽,并特别设计和制造了机器生产……在伯明翰的强斯兄弟生产了30万块玻璃,尺寸是当时最大的……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如同帕克斯顿预想的那样,这座扩大版的百合花房为皇家委员会节省了大笔资金,并满足了临时展厅的所有要求,既独特又实用。《泰晤士报》当时的报道称,想要仔细参观完水晶宫里的所有展品,大约要200小时。
  这个临时性的展馆,不经意间却成为了第一届世博会最具标志性的展品,成为百年世博的里程碑之一。
  1851年伦敦世博会后,水晶宫被移到伦敦南部的辛顿汉姆,成为一座长期展示中心和娱乐活动中心,长达85年。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官员张德彝1866年曾在著作中描述参观的建筑:“一片晶莹,精彩眩目,高华名贵,璀璨可观”,他见到的便是迁至辛顿汉姆的水晶宫。
  
  水晶宫的光芒
  1851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的现场,如同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盛况空前。在开幕的当天,有超过50万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当时的一家英国报纸刊登了两幅漫画: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街头空无一人,而伦敦却人潮汹涌。
  在水晶宫内长达12公里的展台上,25个国家和20多个殖民地的10万余件展品悉数展出。博览会接待了600多万的参观人次,大约是英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机械展区最为可观,大到有重达31.5公吨的蒸汽火车头、全世界最大的管风琴、水压机、大功率蒸汽机、起重机、高效的农用机械、纺织机等,小到天文望远镜、缝纫机、座钟、刀柄之类,不一而足,几乎展出和梳理了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所有经济和科技成就。
  工艺美术品也让人流连。精雕细刻、花纹繁复的金银铜制品;充满异域风情的服装和饰件。在中国展区,宫灯高高悬挂,区内摆满了瓷器、丝绸、花伞、刺绣屏风、绘画等传统工艺品。
  外国展厅中,美国的风头不输英、法、德等欧洲大国,除了农业机械设备,还有电报机、快连发手枪和一些新材料新工艺。1851年,流亡在伦敦的马克思参观了这次盛会,他意识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移,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他特别提到了美国人在这次展会上成功。
  无论如何,这次博览会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族群和地域,成为人类创造力和文明的象征。
  “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曾对博览会持反对态度的《泰晤士报》写道。
  大会共有5000多个展品获奖,中国送展的丝绸、瓷器、雨伞、折扇等产品均获得了奖项。帕克斯顿也因为水晶宫的杰出设计而获得5000英镑奖金并加封爵位。
  1936年11月30日,一场无名大火结束了水晶宫80余年的生命。毁于大火的水晶宫并没有重建。而在1851年的那个清晨,当伦敦的阳光透过穹形玻璃洒进展厅时,它的使命其实早已经圆满完成。
  
  中国展品链接:
  
  中国官方并没有组织参加此次世博会,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们组织了相当多的中国产品参展,包括丝绸、药材、茶叶、折扇、雨伞、刺绣、漆器、瓷器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均获得了奖项。
  
  在《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中,中国产品的评价如下:
  
  丝绸: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因此评委会授予其奖章。(1851年春天,在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偶然获悉英国要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便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英国伦敦参展。最后这一丝中精品质压群芳,获得“优秀奖”证书和奖牌。)
  
  扇子:在扇子制作方面,中国和法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扇子生产业。在漆面扇领域,中国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最好的产地,在木制、骨制扇子以及象牙、珍珠的雕刻和钻孔技术上中国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中国茶:里普莱(P.W.Ripely)先生专门为本次博览会在广东搜集的中国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品种齐全,品质卓越,含有罕见的和昂贵的成分,还具有不小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伦敦 光芒 1851 伦敦的光芒 1851伦敦世博会展品 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