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诞生始末【"星火燎原"诞生始末】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多年以前,昔日同事的父亲许文益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发生时,距许老先生8月20日出任中国驻蒙古国大使还不到一个月。1971年9月14日,蒙古外交部紧急约见许文益,通报9月13日凌晨2时许,一架中国军用飞机在蒙境内坠毁,乘员9人全部遇难,蒙方对此事提出口头抗议。当时中蒙关系刚刚解冻,坠机事件事关重大,许文益果断决定启用已尘封两年的外交长途专线电话,用了3个多小时才把这条重要消息传到中国外交部。当时中央尚不知道林彪的专机出境之后的下落。得知专机坠毁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才松了一口气。按照国内指示,许文益大使与随员在第一时间飞赴温都尔汗坠机现场考察,将现场的9具尸体以及散落在四周的手枪、文件等一一拍照。9月16日,经中方同意,蒙方士兵将尸体就地埋葬。
  近日,在日本《每日新闻》下属的《Sunday每日》上读到时任蒙古外交部次长永栋的一篇回忆录。永栋当时参与处理了坠机事件,就是他代表蒙古外交部向许文益进行交涉,并向许抗议中国军机侵犯蒙古领空。永栋当时要求许文益提供坠机上搭乘人员的姓名,但一直未能得到答复。直到1971年年底,永栋偶然从香港的报道中才得知死者的身份。永栋可能不知道,许文益也是后来才得知死者的真实身份。
  许文益就是这样目击了昔日的老首长林彪丧身荒野。历史就是这般无情:当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45军135师403团副政委的许文益,在四野司令员林彪、45军军长黄永胜和135师师长丁盛的指挥下东征西杀,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随四野大军南下,横扫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功勋。那个时候,他怎会想到这些昔日的首长最终或魂断荒野或身败名裂呢?
  “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彪彻底从人变成了鬼。中国人有算旧账的传统,对林彪自然也不例外。在清算林彪的旧账时,他当年在井冈山时期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成了他投机革命的最好的证据。这封信的具体内容我知之不详,但毛泽东的复信却是如雷贯耳,这便是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的那篇雄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80年前,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红四军之后,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党指挥枪”的问题上,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刘安恭等人产生了重大分歧。1929年6月8日,在白砂会议上,毛泽东一怒之下辞去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代理前委书记。当晚,红军最年轻的高级将领、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毛泽东和朱德的爱将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时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的江华(50年后的1980年,林彪这位昔日井冈山战友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的身份主持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判)回忆道:
  “当天夜里,林彪给毛泽东送来一封急信。我当即将此信送给毛泽东,他看了一下,对我说:‘放在这里吧,没有别的事了,你休息去吧。’ 林彪在信中劝告毛泽东:‘你今天提出的你个人离开前委的意见,我非常不赞成。……党里要有错误的思想发生,你应毅然决心去纠正,不要以不管了事。在中央未派人代理你以前,你不应离开前委。我希望你以后应该有决心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对于林彪的这番诚恳劝告,毛泽东心里十分感动。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回了封信,系统地对红四军内的争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说:‘你的信给我以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了,我一定同你及一切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奋斗。’
  但在红四军上层,毛泽东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于是,病中的毛泽东黯然地带着怀孕3个月的妻子贺子珍,以前委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红四军内部的争论严重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在敌人的不断围剿中,红军屡战失利。为摆脱困境,前委决定由东江撤回赣南苏区。就在这次撤离中,红军合计损失1000多人,这是井冈山“八月失败”以来最严重的损失。部队接二连三的失败使林彪一直郁郁寡欢。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后,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的支持下,毛泽东重新回到前委书记的岗位上。1930年元旦,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林彪在信中流露出悲观情绪,对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缺乏信心,反对毛泽东提出的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并建议采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
  林彪的悲观情绪由来已久,且在党内和红军具有代表性。与林彪同时战斗在井冈山的萧克上将后来回忆:“在井冈山,林彪曾提出‘井冈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虽然身为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与伍中豪、黄公略并称毛泽东麾下的三员“骁将”,但在毛泽东眼中,年仅22岁的林彪还是个“娃娃”。他尽管知道林彪牢骚满腹,但仍对何长工(红四军前委常委,曾奉毛泽东之命前往韶关寻找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是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说:“林彪的说法是小孩子之见。”
  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后,开始重视党内和军内弥漫的悲观情绪。而林彪的元旦来信,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毛泽东希望通过回复林彪来信的方式,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这封六七千字的长信:
  “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因为有些事情忙着,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什么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是现今斗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
  针对林彪信中的观点,毛泽东批评道:
  “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你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的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
  毛泽东在回信中,恰到好处地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革命的力量虽然小,但它的发展是很快的。他断言: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情况,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不远了。
  在信的末尾,毛泽东以革命家磅礴的激情和火热的语言写道: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的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来到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在信中直抒胸臆,批评时以说理服人,虽然毫不留情,但用词却非常委婉。字里行间体现了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和关爱。
  毛泽东的这篇党内通信,其起初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批评教育林彪一个人,而是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所以,毛泽东的信写完后,不仅把信送达林彪,还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阅读和学习,以教育红四军所有党员和广大干部战士。
  
  林彪的长久心病
  
  揭开历史迷雾,不难看出,林彪致毛泽东的两封信以及毛泽东的复信,反映了当时党内的一种正常现象:作为一个下级,林彪勇于向上级谈出自己的心里话,并提出批评和建议。而作为上级,毛泽东则善于从下级所反映的问题中及时捕捉到党内和军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时予以解释和指导。而在被扭曲的历史上,林彪的前一封信变成了他工于心计,骗取毛泽东的信任。后者则成了林彪革命意志不坚定的罪证。
  一向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黄克诚曾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的那个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当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据我了解,像这类的事情林彪不只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
  毛泽东的复信向全军发表出乎林彪的意料,也成了他的一块长久心病,与之相反,毛泽东却非常看重这封信的价值。1941年12月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印的《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即收录了这封信,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学习。此后,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选集》将该信命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以及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选用了这封信。
  1947年秋天,在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林彪的领导下,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由于毛泽东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在编选毛泽东文集时,要收入给林彪的这封信。了解这一情况后,林彪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同时表示:“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随即做出指示:一、这封信不要出版;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毛泽东对林彪的爱护与关怀由此再见一斑。因此,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中没有收入这封信。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封信再次入选。不过,为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毛泽东将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凡是批评林彪的地方也做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
  尽管如此,这块心病仍未能在林彪心中去除。1969年9月,红极一时的林彪在重游井冈山时专门写了首词《西江月•重上井冈山》,回顾了那段历史:
  繁茂三湾竹树,茫茫五哨云烟。
  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
  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
  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
  英雄烈士名蒿莱,生死艰难度外。
  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
  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据说,林彪返京后曾将此词呈毛泽东阅。毛泽东微微一笑,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一句下用红笔画了两条粗杠:“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80年过去了,星星之火早已燎原。当年意气风发、个性张扬的红军将领林彪也早已灰飞烟灭。据那位前蒙古外交官永栋回忆,在林彪的尸骨入葬之后没多久,苏联克格勃的工作人员又将其遗体掘出,将其头部和肺部割去,拿到莫斯科,与林彪当年在莫斯科治病时留下的病例对照,以确定林彪的身份。遗体的其余部分则被火化后葬在乌兰巴托的墓园中。
  林彪之死是个谜,而笼罩在林彪身上的历史更是迷雾重重。我们何时能够拨开这重重的迷雾,还历史一个真实的林彪呢?

相关热词搜索:星火燎原 始末 诞生 "星火燎原"诞生始末 星火燎原永远辉煌pdf 何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