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与足球无关|举国体制足球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举国体制至今仍然被体育官员和很多体育从业者视为争金夺银的法宝,比如在2005年冬天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奥运备战及冬训动员会议上,体育官员一致明确指出,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比如国家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对媒体说,“没有举国体制,中国射击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比如中国棋院副院长范广升对媒体表示,“许昱华成功夺得世界冠军是我们的举国体制的巨大胜利”。但是,从逻辑上讲,这些“举国体制优势论”并不能站住脚跟。难道更多的没有实施举国体制的国家,在所有体育竞技项目上较之中国都没有优势了?事实是,即使在中国战绩最好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总数为S2枚,占全部金牌301枚的10.S%;奖牌总数为63枚,只占全部奖牌总数929枚的6.8%。也就是说,奥运会占绝对多数的金牌或奖牌并不属于举国体制,而属于非举国体制。用得了几个冠军或在几个项目上占了优势来证明“举国体制优势论”,只是一种以局部等于全部的盲人摸象逻辑。
  对体制的评价,应该从体育精神的角度进行。体育精神有三个方面:身心健全的人格培养,强身健体;体育竞技。前两个主要是全民意义的;竞技当然也是全民的,但一旦专业化、职业化,就主要是少数人的。这就是说,体育精神所涉及的层面基本是全民意义上的,只有在竞技达到一定水平时,才成为了少数人的运动。良善的体制首先不在于竞技成绩的好坏,而在于对全民体育的维护和促进,因此,它首先就应该是民众的体育制度,而不是极少数人的所谓“举国体制”。所谓举国体制的合理性所在,仅仅只是服务于少数人的竞技制度,这种合理性是以扭曲、篡改、抛弃真正的体育精神为代价的。因此,从体育精神来说,所谓的“举国体制”毫无“优势”可言。即使从竞技的角度说,举国体制也并不能具有保证必胜的优势。今天的中国虽然在奥运项目获取金牌上名列世界前茅,但并不能搞一个项目就拿一个项目的金牌,总数终究只是占金牌总数的绝对少数比例。
  有一种运动是举国体制难以作为的,这个运动就是在全世界拥有最多支持者的足球。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几乎没有绝对取材标准,比如身高,并不是高的就是好的,矮的并不等于是不好的。技术上也难以有绝对取材标准,不会用头的不等于不好,只会使用一只脚踢的同样可能是非常优秀的。同时,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还必须要有脑子,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除了先天条件外,更需要后天养成。因此,足球就难以“从娃娃抓起”选苗子培养,小时好了,大未必佳,甚至可以说大了总是不佳。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足球,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随着球员年龄层次的递增,其不佳的程度就越高。“贝贝杯”是劲旅,青年队就是二三流,成年队则一定是三四流货色了,中国队就是如此。回顾当年举国体制下的前苏联、东欧,在世界杯上所获得的战绩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光荣”,其球队也总是徘徊在一流球队阵营门外。事实证明,举国体制除了偶然的昙花一现,总体上是踢不好“世界杯”的。
  五次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巴西具有典型性。没有一个国家像巴西那样,能够接连不断地为世界足坛贡献出数量众多的顶级球星了,而这种人才辈出现象的造就与举国体制毫无关系,所依赖的仅仅只是踢、踢、踢,不分贫穷、富裕,不论年幼、年长,在城市、乡村的任何一个可以滚动皮球的空地,几乎不需要国家的介入,只是自由地踢、踢、踢。正是在自由地踢、踢、踢中,才可以诞生出身高仅1.68米、不使用头球、只擅长使用左脚的罗伯特?卡洛斯这样的在中国连少体校也不能选入的世界最好的左后卫。足球的竞技是集体的,但球星的诞生只能是个体的,只能在自由地踢、踢、踢中依靠其实际能力获得承认。足球,天然是拒绝举国体制的。在今日的世界杯上,仅有的几个执行举国体制的国家,永远不会有前途。自由滚动的足球不会承认什么举国体制。

相关热词搜索:举国 体制 无关 “举国体制”与足球无关 足球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与足球无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