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铮铮铁骨,钢铁战士|铮铮铁骨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困难九十九,难不倒一双手,但是他没有手;路在脚下,脚比路长,但是他没有脚。革命军人朱彦夫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肉体的伤痛没有磨灭钢铁般的意志,对理想的执着赐予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力量。
  朱彦夫曾经说道:“我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每一件事情,我虽然都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做的,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内心感到愧疚……”
  
  250高地上的最后一名士兵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家贫如洗的朱 彦夫14岁时毅然参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英勇作战,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小小年纪便参加了上百次战役战斗。
  当朝鲜战争打响后,朱彦是又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身经百战的朱彦夫是怀着必胜的信念去参战的,但一个名为“250高地”的山头成为了他人生的拐点……
  “部队开进250高地后,仗打得特别残酷,天上美军的轰炸机不停地轰炸,地上美军的大炮不停轰击,美军每天几十次对山头阵地地毯式地轰炸,山头被削去了几十厘米,在阵地上抓一把尘土就有几十块弹片……”反反复复地阵地争夺战后,全连指战员伤亡殆尽。阵地上就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我手上、腿上多处受伤,血、尘、汗凝固在一起遮盖了整个脸面,如果当时有镜子照照自己,肯定与恶鬼差不多。”
  阵地周围被美军团团围着,撤是撤不出去了。朱彦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将战友掩埋,用锨修补了几处工事,把三挺机枪、四支步枪装好子弹摆在阵地前沿的工事上。他刚坐下喘了一口气,美军的大炮就响了。炮击一停,美军便涌了上来。
  朱彦夫变换着位置不停地扫射,子弹像雨水一样扫在他的身边。扑通、扑通、扑通,三颗手榴弹落进了战壕,朱彦夫迅速抓起一颗手榴弹扔出去,又抓起一颗扔出了几米,“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闪过,随后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弹皮击中了他的头部后,从头部左侧穿进将眼球与脑浆击出。
  钻心的疼痛把他从昏迷中纠缠醒。他觉着肚子里有团烈火在燃烧,烈火烧烤得燥热难忍,身体要热爆似的。头又晕又疼,眼前一片黢黑,冻僵的手指难以伸展,他用拳头搓眼睛,想把挂在脸上的东西拨掉,那东西碰进了口里被他迷迷糊糊地吞下。事后才知道,那是被打出的自己的眼球。
  他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增添了几处擦伤。他强忍着疼痛,用身上仅存的能量支撑着破损的肢体向前蠕动。他大口大口地啃着雪,缓解着腹中的火热。腿脚依然没有知觉,手臂也渐渐麻木起来,身上仅存的能量消耗尽了,他昏迷在一条冰河边上。“当时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活下去,告诉首长我们完成了阻击任务和我连牺牲的战友的名字。”
  两个志愿军侦察兵发现了朱彦夫。在朝鲜老百姓的帮助下,朱彦夫找到了志愿军部队,搭上了回国的汽车。他的伤口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开始发炎化脓,手脚被冻伤后发黑坏死。
  朱彦夫在长春的军医医院昏迷了93天,接受了47次手术,双手双脚被截四次。这个身上的坏死肉体一次次被切割的战士,让治疗的军医几度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毫无意义的努力,几次要把他推进太平间。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部队番号。
  93天后,他苏醒过来了。大夫与护士都欢呼雀跃――他们认为,是他们与伤者共同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命保住了,但也失去了很多。朱彦夫将面对一段新的人生。
  
  村里有位好支书
  
  张家泉是个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前面有南珠山,后靠红崮山,东临油篓崮,西接百草关。真是“迈步脚蹬山,出门眼朝天”。
  复员后,朱彦夫放弃了在光荣院修养的机会,回到了故乡。朱彦夫回到山沟里,发现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最大最凶恶的敌人!
  为了帮乡亲们脱贫致富,“学过些文化”的朱彦夫找木匠帮着做了60厘米见方的一块木板,用锅底灰把木板染成黑色,办起了夜校。
  朱彦夫用臂茬夹着粉笔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在黑板上,一遍遍地领着大伙念,字念熟悉以后,再讲解字的意思。每天站着连续讲几个小时的课,朱彦夫的腿茬、臂茬都疼得难以忍受,伤口红肿得厉害。他也曾想放弃,但“自己这点事都做不了,今后还能干啥?”朱彦夫咬紧牙关挺了下去。
  两年多的夜校授课,七百三十个夜晚,他用他的血汗浇灌出了硕果,村子里一百多个学员都学会了写信、看书、算账,有十几个人先后当了会计。“起初我真不敢想象,我这个重残人还能教出那么多学生来。”
  办了夜校以后,朱彦夫又用他的小屋办了个图书馆:他拿自己的抚恤金到省城里购置了二百多册书,又从朋友那里借了一部分,图书馆就算开张了。听说他开办了图书馆,在夜校识了些字的村民如鱼得水,络绎不绝地前来借书。借书时靠的是诚信,没有手续,他只是嘱咐借阅者一句:“抓紧看,别耽误了别人看。”
  办夜校、办图书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山区里绝对是件新鲜事,这使得朱彦夫在附近的村庄里小有名气。在村子里选举村领导时,朱彦夫这个“名人”全票当选了村支书。
  他上任的当务之急,就是增产粮食,让大伙吃饱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坝堰,平沟,整理田地。第二件事就是发动全村父老乡亲们一起收集各类粪便,腐草土,比一比谁家积肥多。
  “两件事既简单又实惠。第二年天气虽然偏旱,年景也不好。可是村子里的粮食增产了四成以上。村民一下子能吃饱饭了,他们一扫脸上往日的晦气与郁闷,个个都兴奋得合不上嘴。”张家庄村好几年没有进媳妇了,这一年村子里娶进了十个媳妇。
  张家庄在一个重残人的领导下一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四邻八乡的乡亲们眼馋得不得了,纷纷前来取经,乡里还召开了现场会来推广经验。经验很简单,一说就会。“多积肥,保持好地里的水土。”可是又不简单,“那就是大伙得团结好,肯出大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彦夫领导的村子在全县名列前茅: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全县最早平均亩产过600斤;全县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村子里最早用上电;村民人均平均收入保持全镇第一;全村没有一件刑事案件……在群众那竖起的大拇指的背后,是一位残疾军人日夜操劳的佝偻背影。
  
  为了烈士的遗愿,写下来
  
  “醒过来以后,天天坐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对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悲观至极,不知道今后的路如何走。一天,我突然萌发了识字学习的念头。”
  在医院养伤的时候,朱彦夫腼腆地向护士说出了自己“学写字”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护士的赞同。护士为朱彦夫买来了课本、钢笔、本子,并教他写字。   这事可真难坏了男子汉!他试着用嘴咬住笔杆,口水顺着笔杆流到纸上,没有写成字,本子先湿了一大片。他又尝试用绷带把钢笔捆在右臂上,但钢笔的位置很难调整。他用臂茬夹着钢笔,又看不着纸面……
  无助、懊丧、痛恨,朱彦夫有些绝望了,“自己这一生是注定不能写字了”。他精神到了崩溃的边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睡,像死人一股,只有大脑中矛盾的双方在激烈的搏击着、对峙着、决斗着。
  在无数次心理斗争后,“自己还是不甘心就此放弃书写的可能性。有盲人写字,用脚写字、用嘴写字者,我好歹还有双臂茬、0.3的视力,就不能书写?”
  将几种方案筛选后,朱彦夫选择用嘴衔笔与双臂茬夹笔书写作为突破口。起初,夹笔的位置、力度、角度老是不合适,朱彦夫总是心烦意乱。“每逢这时候我就停下来,静静心,然后再练。当然,也经常自责,经常在没有希望中默默等待!忍受煎熬!”
  笔渐渐夹牢固了,双臂夹着钢笔可以自由活动了,他又经过了艰苦的改进与练习摸索,逐渐形成了适合于他的夹笔写字的操作方式。经过了两年多的锻炼,朱彦夫终于能写出一手苍劲有力有风格的字
  “对知识的渴望、完成战友的嘱托激励着我不懈地努力学习文化。自己太羡慕人家能看书写字、作报告读文件、认得带文字的东西了,总想有朝一日也能够如此。”练好了字,朱彦夫开始看文学书,学语法,读报。他从学习写日记开始,锻炼着写报告,写文章,尝试着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价值的东西写成稿件。
  当朱彦夫“不满足”仅仅写一些日记、小文章后,朱彦夫发起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冲锋――完成烈士的遗愿,把自己经历的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我要写书!”
  克服了文字关,书写关,“实战”中最困难的是逻辑思维关与语言表述关。为了能把惨烈的原始事件,变成让人们愿意阅读的有意义的故事,朱彦夫七易其稿,书写了几百万字的手稿,手书草稿纸用去了一万多张。
  这对于一个用双臂茬抱着笔写字的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浩大的工程?那春困、夏热、秋乏、冬寒的磨砺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写一部“对得起烈士们的书”,朱彦夫用坏了三十支钢笔,用干了二十瓶墨水,翻坏了四本字典,用去了二百本稿纸,用坏了纸夹子四个。千辛万苦积累了十几年的珍贵的原始手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付之一炬,他只好从头再来……
  1996年,朱彦夫呕心沥血的著作《极限人生》出版了,一本原汁原睐的自传体书。为了这部书,朱彦夫累成了脑动脉粥样硬化。邓朴方看到此书后说:“他是用血、用泪写的!”
  英国的一家杂志称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无肢作家”。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极限人生》,并亲笔为朱彦夫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山东省委的一位领导说:“朱彦夫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如今,朱彦夫老人依旧生活在张家泉村。安静、低调。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朱彦夫或许不会再写书了,但他“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的一生,已是一部不朽的传奇!铮铮铁骨,将永世传唱在沂蒙山峦!

相关热词搜索:铮铮铁骨 战士 钢铁 朱彦夫铮铮铁骨 钢铁战士 朱彦夫铮铮铁骨钢铁战士 铮铮铁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