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不垮的坚强,挡不住的希望]再坚强的人也会被生活击垮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地震,乃自然之怒。大难来临时,“作鸟兽散”是动物的本能;“不离不弃”是人性的蒸腾。肩负万千同胞的爱心,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投入到灾区重建和伤残人员康复工作中:在四川,装在小腿的假肢舞出对生活的热爱;在玉树,黝黑的面庞上刻着刚毅与坚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带走震不垮的坚强――灾后援助,我们在行动!
  
  “最冷静女孩”的幸福生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12岁的黄思雨正在映秀小学上课。当楼房开始晃动时,黄思雨和同学从顶楼4楼教室开始朝楼下奔跑。跑到二楼的时候,倒塌的预制板砸断了她的左腿。对生的渴望压倒了一切阻力,一阵钻心的疼痛过后,黄思雨好不容易把左腿拔了出来,却看见另外半截还被压在废墟里,左小腿被硬生生地撕裂。
  之后的一年,小思雨在不断辗转中度过。在成都治疗了数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行动的队伍发现了小思雨。小思雨的坚强毅力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当即决定资助她到北京治疗。在各界爱心的支持下,思雨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了手术治疗并安装了假肢,重新站了起来!这个顽强的小女孩感动了无数人,被称做“最冷静女孩”。
  装上假肢后,思雨已经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奔走跑跳。如果她不告诉你她带了假肢,你根本无法看出她曾经经历过那样一场阴霾。虽然非常喜爱北京,喜爱那些好心的叔叔阿姨,但灾后的家乡更让小思雨牵肠挂肚……
  2009年9月1日,都江堰友爱学校正式开学,回到家乡的黄思雨成为新生中的一员。
  宽大的校门,整洁的操场,明亮的教学楼,宽敞的无障碍走廊,配有芯片识别的多功能电梯……都江堰友爱学校无愧“全国唯一一所设施无障碍、残健融合、全纳式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称号。这所投入近9000万、遵循川西民居“四合院套型”特色而建的学校,是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上海爱心企业、上海总工会等社会各界出资赞助、上海市人民政府援建的。四通八达的残疾人通道、无处不在的多功能电梯,使得残疾学生可以独立地到达任意地方,达到了真正的“残健融合”。这里,就是黄思雨的新家――她和灾区的111名残疾学生,与其他1500名健康学生将一起在这里学习、生活。
  “她刚入校的时候好像对未来没什么方向,显得比较浮躁。”学校专门成立的残疾学生工作室老师张庆祝回忆,不仅是黄思雨,这群平均年龄在10岁以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心理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一直告诉他们:不管什么困难都尽量靠自己解决,一定要自立自强。”张庆祝说,学校配备了几十位生活护理老师专门帮助肢残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但为了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老师绝不帮忙。
  从辗转颠簸到回归集体生活,从浮躁不安到适应并乐在其中,震后两年,黄思雨的生活已一步步进入正轨。
  现在,黄思雨的课外活动安排得很满,除了是学校轮椅舞蹈队、朗诵社的骨干成员之外,她还爱上了摄影。最近,黄思雨用一个月时间拍摄的一组照片《我们的生活老师》,获得了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四川省浙江商会主办的“四川更加美丽”慈善摄影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组照的内容平凡却温馨:像妈妈一样的生活老师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每一个残疾学生,为大家记录出勤、整理内务、做康复治疗……而为了拍出这样一组照片,黄思雨坐着轮椅或穿着假肢,在宿舍、食堂、教室整整拍了一个月,底稿有数百张之多。拍摄过程中她吃了不少的苦:不仅需要坐着轮椅上楼下楼,甚至“躲”在角落里寻找最好的拍摄角度;有时候太过用心、穿假肢站立时间太长,晚上睡觉的时候伤口还会隐隐作痛。
  等到报送参赛作品的时候,黄思雨从拍下的几百张照片中精挑细选,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几十张,就再也舍不得删除了。最后还是拜托有专业眼光的老师选出了参赛的6张,并最终获奖。
  “照片上都是学校里每天会发生的事。生活老师一直在照顾我们,还帮女生洗澡洗头,真的就像妈妈一样。”黄思雨认为,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生活老师教会他们的还有自强不息的品格与信心。黄思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努力能让亲爱的老师们看到,和她们一起分享……
  
  心理援助,她们首当其冲
  “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一个星期?一个月?”2009年9月,香港无国界社工的蔡玉仪女士第一次来到都江堰友爱学校。身为都江堰友爱学校友爱集善之家服务主任的蔡玉仪,在与孩子的第一次交流中,就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我当时很惊讶,孩子们怎么会这么问呢?”蔡玉仪经多方了解情况,终于知道了原因:汶川地震后,有许多志愿者、义工组织来到灾区帮助孩子们。经历了巨大伤痛的孩子们对他们非常依赖。但当孩子们敞开心扉,向好心的叔叔阿姨们诉说自己的心事后,他们却一一离开了学校。“作为心理援助,这种短期的形式会令孩子们产生困惑,甚至会令孩子们不信任任何人。”蔡玉仪说:“我立刻向孩子们保证――我不走,我会陪他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2004年,南亚海啸使得六位香港人慨叹天灾无情;2005年,他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创建了“无国界社工”,奔赴泰国,为灾民提供心灵重建服务。从此,“无国界社工”奔走于各个受灾地区:江西地震,四川水灾,南方冻灾……汶川地震发生后,“无国界社工”立刻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的心灵重建奔忙着。蔡玉仪便是在都江堰友爱学校指导孩子心灵重建工作的负责人。
  “学校建立之初,有许多志愿者和NGO组织来为孩子们做心理辅导,但缺乏延续性。”2009年,“无国界社工”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邀请,在都江堰市友爱学校成立“都江堰友爱集善之家”,为地震致残的学生提供长期的、“驻校式”心理辅导。
  “社工是什么?是本科专业吗?”工作伊始,蔡玉仪便遇到了“理解困难”。“许多当地人不知道社工是什么,领导们也不太清楚社工的具体工作。”理念上的差异使“无国界社工”的工作有些棘手。“幸好,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蔡玉仪说:“基金会的工作会经常接触到港澳台及海外的社工团体,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也知道地方政府要求什么。基金会的朋友们非常热情,他们积极地与当地政府、学校沟通,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使得我们的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
  “无国界社工”对残疾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个人辅导,与家长一起,通过谈心等方式舒缓学生压力;小组治疗,运用医疗手段、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刻分析;社会活动,让残疾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重树自信。
  “许多人对心理辅导有着误解――害怕被贴上‘心理不正常’的标签。”蔡玉仪说:“其实,这是一种科学的排解内心压力的方式。”在“无国界社工”的关心下,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找回了那久违的笑容。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身体上的缺陷;他们努力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走出校园,来到社区,试着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课余饭后,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便是蔡玉仪和志愿者们的办公室。下课铃一响,便有三五个学生涌向“无国界社工”那间不算宽敞的办公室。蔡玉仪和她的同事们早已为孩子们准备好了甜点、热水,与孩子们畅聊当天的收获。
  “有一次晚自习,学校突然停电,孩子们的尖叫声、哭喊声,让我至今难忘。”蔡玉仪郑重地说:“这些被从废墟下救出来的孩子,身体的伤痛显而易见,内心的苦楚却不为人知。也许,他们现在的表现都与正常人无异,但受到刺激时,便显露无疑。”孩子们被停电所带来的黑暗吓到了,仿佛又被埋在废墟中。一张张惊恐的脸庞使得蔡玉仪与同事们认识到――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多么迫切、多么重要!而孩子们对他们的依恋,更加坚定了蔡玉仪长期陪伴孩子们的决心。
  “我们会坚持下去。”尽管有着资金、场地等问题,但蔡玉仪与她的同事们,将在未来的三年里,始终陪伴在孩子们的身旁,抚慰那些幼小的心灵。“什么时候最快乐?我想,是孩子们冲着我微笑的时候吧……”
  
  同在一片蓝天下
  2004年,这里还是6间青瓦小平房;2005年,一栋宽敞的教学楼替代了小平房;2006年,一座1100平米的“爱心生活楼”拔地而起;2008年,“爱心生活楼”在汶川地震中屹立不倒;2010年,新的校址即将开工……四川省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2004年6月。这所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特教学校,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有着不解之缘。
  开放式厨房,宽敞明亮的餐厅,整洁的宿舍。2006年,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嘉年华”的募集善款修建的“爱心生活楼”落成。145名残疾学生从此脱离了青瓦房。这栋汇集了无数爱心的生活楼,在汶川地震中巍巍不动,楼内师生无一伤亡,在当地传为美谈。基金会援助的多媒体教学器材,陪伴着残疾学生度过了一个个愉快的45分钟……
  当其他学生正在忙着做班级大扫除时,一位身着白衣的小女孩却显得“无所事事”――空空的袖管说明了一切。小女孩黯然地看着同学们忙上忙下,她也想为大家做些事情。她用嘴叼起一块毛巾擦拭桌椅,却重重地摔倒在地,久久不能站起。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小女孩被同学们扶起。同学们不能说话,关切的眼神充满鼓励――“我们一起……”
  这是一支舞蹈,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仁寿特教学校的学生中,跳舞的便是故事的主人公。
  唐凤梅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学习舞蹈教育。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当她从电视中看到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在惊叹残疾人艺术家的精湛舞技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一记伏笔。大学毕业后,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唐凤梅来到仁寿特教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殊”的舞蹈老师。
  “我是2009年来学校工作的。”唐凤梅说:“颜老师比我来的早,那个孩子们大扫除的舞蹈也是她编排的。”颜志霞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05年便来到仁寿特教学校工作。当唐凤梅来到学校工作后,二人便共同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这些残疾孩子仿佛天生会跳舞。”舞蹈队的孩子们大多数是聋哑人,但科班出身的唐凤梅发现:这些聋哑孩子对舞蹈有着惊人的理解力。“如同‘千手观音’一样,我们俩负责指挥。”颜志霞说:“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节奏、节拍。通过手语指挥,他们的配合、协调与常人并无差异。尽管听不到声音,但可以感受到――他们已融入到音乐中。”在唐凤梅看来,她的弟子们并不比普通孩子差,甚至在眼神的运用、肢体动作的表现力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这源自对生活的渴望吧。”
  仁寿特教学校一直注重对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这里,看不到残疾人群体中那“传统的悲观、沮丧”,更多的,是自信的眼神,朝气的面孔。而学校的舞蹈队,便是学生们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
  卢勇今年16岁,舞蹈队的“主力”。大大的眼睛,挥舞的手指,向观众“诉说”着他骄傲的经历:“我们的舞蹈队去过北京……参加集善嘉年华……我见到了很多名人……很好玩……”
  仁寿特教学校的残疾人舞蹈队在没有专业练功房、缺乏音响、道具的条件下,毅然排练出多部优秀作品。他们不单在学校演出,还积极融入社会,承接各种活动。残疾人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迅速打动了世人,特教学校的舞蹈队也在当地闯出名堂。
  2009年,受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邀请,仁寿特教学校的残疾人舞蹈队赴京参加“集善嘉年华”。他们在晚宴上表演的舞蹈《同一片蓝天》,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走出大山,走进北京,这些残疾孩子的脸上挂满幸福,眼中充满自信――“舞蹈,不单属于健全人,我们也可以!”
  “感谢北京的好心人为我们捐款、盖楼。”卢勇呵呵地笑着,用手语比划着:“我真希望再去北京演出一次!”
  
  玉树,我们与你在一起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综合办公室马上与当地取得联系,了解灾情和救灾情况。在发出慰问信的同时,基金会立即拨出50万元专项救灾款支援青海残联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当日,为支援青海地震灾区,帮助灾区残疾人共渡难关,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员工为青海地震灾区捐款,在短短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踊跃捐款近1万元。
  5月15日,在第20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集善工程?关注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大型图片展暨第二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大力宣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弘扬人道,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反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6年的发展历程,展示社会各界对“集善工程”的支持和对广大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感谢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的慷慨捐助。活动现场,基金会组织了为救助青海玉树灾区残疾人和救助西南旱区五省特教学校的现场募捐活动,参与现场募捐的公众都获得一份“集善工程”爱心纪念品。汶川地震致残“芭蕾女孩”李月现场签售自己的新书《永远的舞蹈》,并将收入通过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给青海玉树灾区的残疾朋友。

相关热词搜索:挡不住 坚强 希望 震不垮的坚强 挡不住的希望 震不垮的坚强 震不垮的脊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