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岩 盲人广播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时 哥德巴赫猜想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食古不化、墨守陈规者,请端好你的眼镜。你即将看到,一群曾经被忽视的人,做出了不能被忽视的事情,他们在一道道电波中,追寻着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个盲人与一个聋人,该如何交流呢?”
“有一次,青风在上网查询资料的时候,不小心把盲笔掉到了地板上,他便用QQ给对面上网的聋人朋友发了条消息,请他帮忙捡下笔。第一次,聋人为青风拿来了一支铅笔,青风再发消息说,不是铅笔,是扎盲文用的盲笔,这次,聋人朋友很快就为青风找到了盲笔……”
1+1,惺惺相惜的握手
在1+1语音工作室的会议厅里,解岩兴奋地讲述着给予他很大启发的“盲笔的故事”。而故事中的盲人主人公――青风,则在隔壁办公室的电脑前,戴着耳麦,上网查询资料。他的电脑显示屏是关闭的,手指却在不停地敲动,不时发出浅浅的笑声。在青风背后的广告墙上,一句英文赫然醒目――Who am I――我是谁?
“盲人通过读屏软件,可以上网冲浪,可以通过聊天软件与他人交流,我们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除了按摩、卖唱、算命,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这些便利,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呢?”
这是个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疑问,1+1的创始人――高山和解岩,自然也不例外。
1983年,高山生于福建莆田,因患有先天性眼球振颤致使物体在眼睛里无法稳定成像,视力不及0.1。他随身带着一块放大镜,就是靠着它学习、阅览、答题,直至考上大学。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高山和大多数“80后”一样,喜欢去尝试新鲜事物:4岁时,他便背着妈妈偷偷学会了骑车,此后便靠着听觉和记忆,坚持自己骑车上下学;1997年他就开始上网冲浪;大一时,他组织起武汉高校中最早的DV社;2004年,他放弃了家中稳定的工作,只身来到了北京,到一家IT公司上班。当身边的同事都在努力地挣钱、升迁,朝着“成功目标”奋斗时,高山却陷入了苦思:“我的理想又在哪里?”
2001年,解岩遭受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腿骨骨癌。经过化疗、置换关节,解岩保住了双腿,但也丧失了活动能力。那年,27岁的解岩,不得不借助一双拐杖行走,不得不接受自己成为肢体残疾人的事实。解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投入到IT行业,在患病之前,他已经做到了大客户总经理的位置,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患病后,曾经天天与IBM、摩托罗拉打交道的解岩郁闷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接任何人的电话。但他没有就此沉沦,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拄起双拐,开始寻觅新的起点:“现在,我的价值在哪里?”
2004年,高山、解岩在北京的一家残疾人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相识了。相似的命运,相近的职业背景,立刻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结识了很多残疾人朋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盲人朋友。两人发现“盲人”这个群体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在全国目前仅有的两所开设盲人班的大学中,可供盲人选择的专业也仅仅是按摩、针灸、音乐表演等寥寥数种。高山希望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解岩则开始思索如何发挥自己在商业企业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沟通才能,这两位曾经的IT人士一拍即合,于2005年3月共同注册了1+1文化交流中心。
“‘1+1’这个名字的来由其实很简单,就是解岩加高山!简单、真实,好养活!”
第一个录音棚是被窝
健全人获取外界信息时,有70%是靠视觉完成的,而听觉,则是盲人获取信息时最倚重的功能。电台广播是纯粹的声音艺术,因此很多盲人都是电台迷,广播也是盲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山和解岩的初衷也是做广播节目,无奈起步之初的1+1,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经验,除了一个“疯狂的设想”,他们一无所有。随着“网络播客”的日渐红火,随着青风等盲人朋友陆续加入1+1,他们决定从盲人最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入手,制作播客语音节目。于是,1+1的第一个“孩子”――“点点评天下”,于2005年9月6日,诞生了。
“我们第一个录音棚,是被窝。” 为了获得较好的录音效果,他们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蒙上被子录节目;被子吸音效果不佳,他们就在一个狭小的房间的玻璃和墙壁上粘上鸡蛋托,做成一个简易录音室。“鸡蛋托有凹槽,吸音效果会好些……”
不过类似的播客在网络上不计其数,要想脱颖而出又谈何容易?“我们需要自成一家!”
针对各地电台关于残疾人的节目比较少的现状,1+1决定以“残疾人节目”作为切入点,“为残疾人量身定做广播节目”。“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差异变成意义。”1+1调整节目定位后,很快就获得了英国威斯特基金会的资助和专业培训。随着一批爱好广播、不甘于干一辈子“老三样”的盲人大学生的加入,1+1终于步入正轨。
万事开头难,当1+1的员工们拿着录音笔、打着盲杖,以一个民营机构采访者的身份邀请采访时,很多人都“谨慎地拒绝了”。“有一次,我们的一位记者去长途汽车站采访,整整一个下午,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采访。在1+1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人退缩,我们相信团结的力量,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终于,在“交足了学费”后,2007年3月,由1+1声音工作室制作的一套教盲人如何做饭的节目――“做饭请闭眼”,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节目播出后,反响出奇地好,广播电台的编导感慨地说,曾经,他们想做一档教盲人学做饭的广播节目,但失败了――他们根本不了解盲人会在做饭中遇到哪些困难。“那期节目是青风做的,他本身也不会做饭,我们就去请教一对有几十年做饭经验的老盲人夫妇。青风提出的问题,就是所有不会做饭的盲人想要问的问题,比如怎么倒油,怎么控制油量,怎么挑菜,怎么放刀,怎么知道菜熟不熟……”完美的处子秀,不但大大增强了1+1成员的自信心,也打响了1+1的品牌,拓开了前进道路。
现在,1+1制作的节目,一年要在全国22个省市地区的61家电台播出100多期。“天助自助者。我们自己就是残疾人,我们更清楚残疾人需要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青风自信地说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缩短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彼此更了解,这就是1+1<2的意义!”解岩如是说。
《爱上残奥》的决心
2008年6月5日,注定是一个令1+1所有成员终身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北京奥组委正式发函:同意1+1声音工作室制作2008残奥会百期广播公益宣传片――《爱上残奥》!这意味着1+1又创造了两个第一:北京奥组委批准的第一个残奥会广播宣传片,国内第一个由残疾人独立制作完成的残奥会宣传片。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报道赛事,2007年上海特奥会,1+1第一次拿到了正式的赛会采访证,当电视机前的观众被绚丽的焰火吸引时,青风则让收音机前的听众感受了全场7万多支哨子一齐吹响的恢宏气势。做直播的记者青风也成为众多媒体争相报导的焦点。
“作为新时代年轻的残疾人,作为要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残疾人,我们又应该为残奥会做些什么?”1+1的全体成员,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孕育出《爱上残奥》。
《爱上残奥》每期一位主人公,用真实、真诚、真切的语言讲述残奥会、残疾人的方方面面。100集的宣传片,100个嘉宾,100个故事,全国百余家电台播出,对于一个完全由盲人组成的广播制作团队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每集只有短短的3分钟。“通过两年多的配合,我们积累了一套成熟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我们可以熟练地运用语音电脑和采访设备,我们拥有团队的密切配合,最重要的――我们有信心!只要你敢想、敢做,那就有无限可能!无数个不同的‘1’汇在一起,将会融合成一个更大的‘1’……”现在《爱上残奥》已基本录制完毕,即将播出。哥德巴赫猜想还在继续,1+1仍有许多注解,等待你我去发掘。■
相关热词搜索:哥德巴赫 盲人 猜想 解岩 盲人广播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时 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