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尼:张海迪为什么那样红?|张海迪为什么能开车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口述/郭梅尼   摄影/本刊记者 李樱   图片提供/李霞      郭梅尼1935年生,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1953年起任《中国青年报》记者。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引起社会巨大反响,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一个时代的青春偶像,是以一个残疾人的形象出现,这记录着八零年代最激情的篇章。她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也是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范。曾在角落的,甚或说卑微的普通残疾人,因她,有了抖直腰板儿,抵御世俗眼光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有了战胜身体障碍的榜样动力。
  
  1983年2月22日,阳光普照,张海迪被抱上面包车,我挨着她坐下。不一会,我听到旁边的她,轻声地对我说,“郭阿姨,你挤着我点,要不,我这边支不住。”原来,张海迪一直靠用双肘撑在轮椅扶手上,才能坐稳,脱开了轮椅,手臂不能支撑在扶手上,上身便失去支撑,就会瘫软下来。多年来,她轮椅的两侧扶手早已脱漆凹陷。
  “你摸摸,我这边的肋条拿掉了,能摸到肝脏。”我伸手摸了她那没有肋骨的软绵绵的胸部,心理一阵难受。她后背因为脊椎变形不能支撑,前身的右侧又没有肋条,这28年来,她是靠着什么支撑着自己的生命?
  
  我懂得了
  什么是2/3躯体失去知觉
  
   3月7日,共青团中央将会在全国青年中表彰张海迪。这次,张海迪是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2月20日,我接受报社领导的任务,先从北京赶到山东聊城,对她进行先期采访。
  
  上面包车前,张海迪要去小便,我一定要陪她去。之前,我们已经有过思想交流,她对我很信任。在那种环境下,她谈起一些截瘫病人经常写信问她,为什么能去上班,大小便失禁问题怎么解决,“其实我和他们一样难!每天上班前,我都要使劲用手挤压膀胱,把尿排掉。有两次把膀胱挤破了,排出的不是尿,是血……”
  到了北京,张海迪住进了中央团校,等待表彰大会。我想着能帮助她一点是一点,正好有一位中医朋友,住在我家。我马上领着他给张海迪检查身体。
  当帮她推车的姑娘替她脱下衣服,我的心嗖地一下紧缩了,只见她的脊柱已经变成了S形扭曲在脊背上。这还能叫脊椎吗?!脊椎两侧,一条条长长的刀伤疤痕,那是她动四次大手术留下的。
  医生拿出银针扎着她的皮肉,检查她的知觉。从脚一直往上扎,扎过腹部,扎过心窝。“有感觉吗?”医生问。“没有。”“有感觉吗?”“没有。”
  我在一旁屏住呼吸等待她肯定的回答。直扎到胸二椎的部位,她才说“有了”。我这才深深懂得了:这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躯体失去知觉啊!走出门后,医生长叹一声,对我说:“这是我见到的瘫痪病人中最严重的,她完全是靠精神支撑着。”
  
  她不能走,人生路却越走越宽
  
  在当时的中央团校,我和张海迪住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聊天。在这里,我完成了关于张海迪的采访和写作。
  在我的报道之前,山东的一些报纸,已经宣传了张海迪的事迹,但大多数是讲述她以重残之身去做一些好事。在我的这篇人物通讯中,我没有罗列她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而是剖析了她人生观的形成,她为什么会做这么多好事,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多好事,展示了她重残却还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之路。这也是我的通讯能写得更真实生动感人的地方。
  我在《生命的支柱》这篇报道中,写了张海迪的三大部分。一,在尚楼插队,使她懂得了让别人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二,她自杀的挫折和考验,战胜消极悲观;三,她从没进过学校,却自学成材,为社会做贡献。
  张海迪在尚楼插队的生活是她人生的基石阶段。她和五、六岁的小伙伴建立了深厚感情,却因为农村医疗条件太差,眼睁睁看着小伙伴死去,这使张海迪悔恨自己没本事,决心学医为群众解除痛苦。当她医治好耿大爷,耿大爷能一步一步挪动的瞬间,她体会到了幸福,是这种帮助别人,而带给自己的幸福,支持着她走下去。
  
  自杀这段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是报道受读者欢迎的关键所在。采访张海迪之前,我听了她妈妈给我的四盘张海迪做报告的录音带,最感动的也是自杀那段。未到山东前,我在北京也听说张海迪曾自杀过,可当时那么多报道,没人写到这点。
  那时人们认为自杀就是背叛,写先进人物自杀,不就贬低了她,显得很不光彩,就没人写。但就我了解,这么一个重残人,当时她从农村回到城市,一切生疏,没有朋友,学画不行、学音乐不行,还有人对她说,“健全人都找不着工作,你还想找”,干什么都不行,在这种非常痛苦的情况下,她的心都冻僵了,想自杀,非常真实,很能理解。《生命的支柱》见报后,很多读者来信说,这篇通讯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她自杀的这段,榜样是人不是神,真实的东西最打动人,这样的榜样才是可学的。
  
  她回答了时代的提问
  
  现今回头看,张海迪就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偶像,红遍全国,影响了几代人。为什么张海迪能有这样大的精神影响力,是因为她具有着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和精神风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年们刚从“文革”的动乱年代走出来,没有上好学,没有学好本领,面对着升学、就业等等困难和挫折,又受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整个八十年代的青年群体,处在一个浮躁的状态,缺少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激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
  这个时候,张海迪的出现,就如天际出现的一道绿光,回答了所有人的疑惑,为大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每个人都有困难,但你再困难,也达不到张海迪的困难程度,她面临着所有人面临的问题,却战胜了躯体和社会造成的重重障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不让人佩服。
  
  当时有一篇报道,也曾引起大众共鸣,讲的是当时时代条件下,一个青年的人生路越走越窄的心路历程;张海迪正好相反,她是一个不会走的青年,她的路反而越走越宽。
  当时青年们是真喜欢张海迪啊,《生命的支柱》刊登后,我的办公室堆满了读者来信,一箱一箱都堆到了房顶,大致有9万封。青年们在信中,倾吐了自己的心声,说张海迪教育了她们这一代青年,具有着一个时代的价值。
  
  注:张海迪最先是1981年12月被当时《山东画报》社的摄影记者李霞发现,后来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宋熙文又最早对张海迪进行了文字报道,形成《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玲玲:张海迪的小名),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来,山东媒体对张海迪进行了后续报道,引起了山东省团委注意,汇报给了团中央,团中央很重视,为此在全国青年中表彰张海迪,表彰会促成了张海迪成为时代偶像。郭梅妮对张海迪的报道,也被推向了浪尖儿。■

相关热词搜索:张海迪 郭梅 郭梅尼:张海迪为什么那样红? 郭梅尼 张海迪为什么那样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