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鉴宝不是押宝】 你有一封信张淑芬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张淑芬,1939年出生,祖籍广东省广州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自2003年11月起,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担任杂项(书画、陶瓷、铜器、玉器、家具之外的其他各类收藏品)鉴定方面的专家。曾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中华文物精华》《故宫文物大典》等大型出版物。
文物收藏市场火爆,也使得那些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专家学者奇货可居。张淑芬已成为央视《鉴宝》栏目的特邀鉴定专家,无论在电视荧屏上,还是在各地的鉴宝现场,经她的手,已经走过不知多少件民间收藏品。面对文物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状况,张淑芬也乐意帮助前来咨询的收藏者。鉴定真假,有时只是专家的一句话,对收藏者来说却意味着倾家荡产、头破血流。张淑芬知道文物鉴定的重要性。
别看张淑芬年届70,看上去人却只有50多岁。一件简单的衬衣、一副带链的窄边眼镜,儒雅中透着精干。不过,张淑芬还是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专家又不懂市场,我们只能鉴真假,哪有乾坤定贵贱。”在张淑芬的统计中,很多文物的成交价离专家的估价差得很远。一支“民国墨彩山水笔筒”,专家估价8700元到1.2万元,但成交价竟然是9.02万元,悬殊达11倍。所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即使专家也很难捉摸。
名门之后进宫
出身于大户之家的张淑芬对古董、古玩的接触是从出生就开始的。小时候,生活所必需的器具都其来有自、价值连城,绝不是摆在玻璃柜子里小心把玩的精品。这一切皆赖于其祖父的荫翳。张淑芬的祖父张维屏(1780―1859)是晚清广东籍著名学者,林则徐禁烟时的幕僚,擅旧体诗,有《张南山全集》行世,是典型文人士大夫。家学门风延至张淑芬小时候还颇有保留,祖上传下来的古代器物也早早引起了她的兴趣。每年年关,长辈会让小张淑芬拿核桃油擦拭桌椅。在擦拭文物的过程中,那些古代器物特有的声光波影深深印在了张淑芬的心中。中国的文人向来相信“古物有灵”,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与往古的精神对话,张淑芬亦受到这种气质的熏染,“那时很小,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只是在其中待得久了,感觉到它的熟悉和亲切。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兴趣往往给人以很大的影响。”
上个世纪60年代,张淑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工艺美术”,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学习了博物馆学和文物考古学。毕业实习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广东一处东汉墓葬的发掘工作,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最早从事考古工作的女性之一。本来,家学渊源是张淑芬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优势,但是“文革”却把它变成了劣势。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张淑芬并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立刻就被分配工作,而是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所谓“思想改造”,原因是张淑芬“封建官宦”家庭出身在那时属于“黑五类”分子。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张淑芬长久的志向,她最终还是进入了故宫博物院。然而很快,职业生涯的不幸再一次来临。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带给故宫博物院的是正常的展出和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止。张淑芬每天只能做一些文物档案的记录、抄写工作。
文房四宝别有洞天
来到故宫博物院之后,张淑芬最先进入到文物保管部,她就把文物的编号及存放到哪个库房都认真背下来,直至今日,如果有人问及故宫的文物编号以及存放地点,她都能马上准确地回答上来。后来,她进入了陈列部,这里是国宝级文物展出的地方。每换一次文物,她都记下资料,私下里自己揣摩学习,由于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久又去从事文房四宝(文房清供)及竹、木、牙、角工艺类藏品的陈列和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她爱这项工作,爱到如痴如醉,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她发现故宫里的藏品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她研究的文房清供,件件都透出我国古典文化的神韵。
经过数千年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赏,墨已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品。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文人雅士用墨极为讲究,那时墨的质量很高,尤其是御制墨的质量,已经达到古代制墨的顶峰。出现了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为代表的四大制墨名家。这四大名家所做的墨,多被作为贡品供皇帝御用。
《西方极乐世界之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幅的明代木雕拓片,由于我国现存古代“西方极乐世界”的绘画极少,而且都是孤本,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之图》这样大而完整的拓片,显得尤为珍贵。对这件珍品,张淑芬鉴定的依据之一是拓文的墨色,她感叹说这样好的墨现代工艺无法达到,“不但做不出,即使做的出,也不会有人做。因为古代的墨是五石墨,那全是矿物质,写在纸上的质感和现在化学原料配出来的墨大有不同。现在很少有人愿意用砚台把矿物质磨开再写,不但贵,而且麻烦。都是用大笔往墨汁里一蘸就得,所以墨的品牌叫“一得阁”。古代最好的墨里还会加上熊胆、冰片等非常名贵的材料,其成本比黄金也不遑多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墨迹可以历千年而不变的原因就是因为材料用的好。材料好,墨自然就好,于是以它来书写,墨色就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现在的墨百年之后应该就会褪色,可惜包括‘墨’在内的很多古代技艺都已失传。”
“砚台的鉴定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第一是选材,第二是雕刻工艺,第三是造型品相。”张淑芬说。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我国古代砚台拍卖价较高,其中大多由端砚创造。端砚石质细腻、滋润,花纹独特,深受文人墨客的珍爱。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人文背景对砚台的价值影响也非常大,故有砚贵有名,身价倍增的流传,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这也是近年名人藏砚升值极快的原因,1992年香港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方由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的古砚,经众多买家竞争,最终以38.5万港元落槌。
张淑芬很迷恋于收藏,但因为国家有规定,文物工作者在职期间不允许自己收藏或参加这方面的市场活动。她的藏品,有些是祖传的,有些则是她退休后收藏的。张淑芬特意拿出一支自己收藏的毛笔,曾经是清廷供皇帝用的。这是她退休后,用自己的工资购置的第一件藏品。张淑芬研究了40多年文房四宝,对文房清供情有独衷。凭着她多年的经验,她津津乐道地说:毛笔主要由毛毫和毛管两部分组成,古笔的毛毫很少有保存完好的,所以毛笔的市场价格看毛管,毛笔的收藏价值主要看毛管的用料和毛管上的绘画、雕刻、镶嵌的工艺水平。毛笔的材质种类很多,玉材质高较贵;瓷制的受追捧且好保存,但价格也相对较高;另外,象牙、漆制的价格也比较高,因为毛笔形制比较小,存世量也不是很大,所以不易形成收藏热点,但市场价格较看好。现在材质珍贵或存世量稀少的古笔价格多为6位数。张淑芬收藏的这支笔是漆制的橘黄描金的笔管,很漂亮。她说,这支笔的笔毫和笔管两头镶嵌的镶牙是她花了3年的时间,在南方的一家工厂制作的,笔毫和笔管两头镶嵌的镶牙都是仿照宫中的御笔制做的,制造工艺非常精细。张淑芬曾想仿制一支同样的笔保留下来,她把这只御笔拿到科学院作分析,专家摇头说,咱们现在的技术,像笔管的这种工艺根本仿不出来。张淑芬十分珍爱这支笔了,她说:如果有人建一个文房四宝博物馆,她会无偿地奉献她这支御笔作为展品,但却不会卖。她还建议我们的奥运会,请专家把关做一些精致的仿古饰品,把中国的文化传向全世界。
收藏可不是游戏
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传承中最基本的书写、绘画工具,被古代的文人雅士尊称为“文房四宝”。在近几年的收藏市场上价格也逐年看涨,成为收藏的热宠,文房清供的投资升值成为众多热爱收藏的人士关注的话题。张淑芬说,近年来,随着收藏群体的逐渐形成,其中有一部分人正在有选择性地收藏文房清供。相对于青铜器、瓷器,文房清供的价格是吸引一大部分收藏者的根本原因。同时,近几年国内相继出现的文房清供专场拍卖会拉动了这块市场。文房清供作为刚刚兴起的收藏热点,市场还有“漏”可捡,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张淑芬不管是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初鉴,还是随专家鉴定团去各地评选宝物,她发现藏家们拿来的藏品70%都是赝品。张淑芬深感痛心,她说,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应该提倡,但是收藏者的收藏知识储备是必需的,她认为收藏者要练好基本功,要了解历史各个阶段的文化知识。对于相关藏品的制作工艺、手法,也要有一定的认识,不能看着好就拿。如果一个人搞收藏,先不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硬想通过自己的琢磨就练出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多看书,在实践中和藏品交流,和商家交流,和藏友交流,和高手交流,从中不断地学习收藏知识。在每次的鉴宝活动中,她都向收藏爱好者们传述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和收藏知识,引导大家认识收藏,理性收藏。
退休后,张淑芬一有机会便去古玩市场看看。她说:逛古玩市场是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更是基础课。她说,去市场要懂行话,识货是基础,砍价见真功。市场的骗子很多,不要轻易下手。张淑芬提醒收藏爱好者,地摊上容易交学费,熟人杀熟也做局。有时候,收藏者在市场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向你推销的人,这时候你就要多绷根弦,不要轻易上当。如果一时起了贪念,头脑发热,肯定就得交学费。在古玩行里,熟人之间相互淘宝是常有的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收藏渠道。通过相互淘换,高手的收藏会越来越精,初学者则会逐渐上路,走上正轨。如果交友不慎,熟人之间淘换藏品,难免有恶意坑人的情况发生。高手也有打眼的时候,高手吃进赝品后,碍于面子,只能先当精品藏着,然后再找机会以真品的价格转让给“二五眼”。所以说,熟人之间串货,真心诚意是第一位的,但是需要有个技术基础,如果眼力不够,一旦朋友想做局算计你,可就不好脱身了。
相关热词搜索:押宝 鉴宝 张淑芬 张淑芬:鉴宝不是押宝 张淑芬 张淑芬鉴宝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