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滨 独立制片人,一个暧昧的称呼]独立制片人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杜海滨,1972年生于陕西宝鸡,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1999至今拍摄《窦豆》《高楼下面》《人面桃花》《电影童年》《石山》《铁路沿线》等作,其中《窦豆》获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
杜海滨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铁路沿线》,在言及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时,总是不可避免的被提到。作为最早拿起DV的一群,杜海滨再次成为最早迈进职业化独立制片人行列的一员。拍纪录片发不了财,早已不再是秘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群落在以“作者”的精神形象高调出场之后,渐渐意识到,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生存的问题。现在,这种问题因为有了国外职业化纪录片运作方式的介入而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纪录片作者正在开始他们的职业化生涯……杜海滨2006年的最新作品《石山》获得了韩国釜山电影节2万美金的资助,“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制片人”。 “年龄一天天在大,我是1972年生的,已经34岁了,一方面要做作品,另一方面又要赚钱。” 以前,独立纪录片作者获得拍片机会的途径基本有三种,一是自己掏腰包,一是接受别人赞助,还有就是与国内电视媒体合作。这对他们来说显然都不尽如人意。 杜海滨拍《高楼下面》就是找到一家赞助公司,所谓的赞助其实并没有钱,就是提供了一些设备、磁带,但这个片子的版权就和杜海滨完全没有关系,版权和利润都归公司。这个“不平等条约”让人惊讶,但是“没有更好的条件,拍片子的人如果有这个条件,就挺高兴的了”。
“预卖”是在欧洲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作者有了一个想法、计划,与一些广播公司接洽,如果对方感兴趣将进一步洽谈并最后立项。广播公司将把出售成片的钱预付给作者,并将拥有成片一定年限的部分版权。 国内的投资大致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媒体,二是偶尔的公司行为。“通常媒体投入的预算都非常低,比如说中央台投资一个30分钟的纪录片,最高预算不会超过6万元。这样就只能做些短平快的题材,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现在中央台几个和纪录片密切相关的栏目像《纪录片》《东方时空》《人物》等基本上都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纪录片的全部工作。” “公司投资的情况,大部分也会比较看重商业利益,而且投资额度不会太大,很难形成一种主流。问题在于市场还是没有建立起来,这部分观众没有培养起来。这个问题更复杂。像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那样要不断有同一类型的作品,咱们也没有人去下这样的工夫。” “另外还有一部分资金可以来自基金会,但是容易被人利用……总之,纪录片是不养人的,独立制片人,是个暧昧的称呼。”
导演自述
这群人就象被飞驰而过的列车甩了下来,他们永远也无法再回到车上。我不经意中窥见了他们的游荡。……我知道我能够做的也只不过是记录他们的生活和谈话,记录摄像机后面我的反应和直觉,然后把它们呈现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和我一起想,我想不清楚的东西。”
《铁路沿线》是杜海滨为一部剧情片踩外景地时,意外发现了这群在宝鸡铁路沿线靠变卖废品及偷盗为生的人们,最小的年仅九岁。
“我第一个看到小新疆,他手里一把酷似真枪的玩具枪一下就吸引了我。”
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也曾经有过一种冲动,想走上去与他们交谈聊天,但因为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都被他们警惕地回绝了。
相关热词搜索:制片人 称呼 暧昧 杜海滨 独立制片人,一个暧昧的称呼 独立制片人的谜语答案 独立制片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