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人才流动的政策_从人才流动看世界经济体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知识化和网络化。全球化体现在生产要素配置、商品流动和服务供给的全球化;知识化体现在企业中的知识员工比例、商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网络化体现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分工协作和相互依赖。人才作为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和知识的载体,自然而然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呈现出人才资源的跨国界配置和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转变为对人才和知识创造的竞争,也促使人才不断流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人才“回流”、“逆流”现象频现
  
  长久以来,人才流动一直遵循着从发展中国家向较发达国家流动,从较发达国家向更发达国家流动,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向社会相对稳定、政治气氛宽松的国家流动,并体现在从亚非拉向欧美流动,从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向西方国家流动的走势。然而,2000年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回归本国,同时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吸引了很多发达国家大量的优秀人才,即出现了人才的“回流”和“逆流”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中表现尤甚,有的经济学家把这种人才流动的现象称为“人才回流”。据中国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其中2003年留学回国人数比上年度增长12.3%,首次突破两万人,达到2.1万人;2004年到中国大陆留学与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基本持平。美国《纽约时报》2000年底曾有长篇报道援引美国移民局、教育部和国务院等方面的资料指出,仅在2000年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总数多达1.5万余人。许多已进入美国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宁愿放弃高薪工作回国发展。
  而在美国则出现了“人才逆流”的趋势。美国奈特一里德报一篇特稿也揭示了人才流动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现象:不但本国外流人才大举“回流”,甚至美国人、香港人及其他定居美国的华裔,也有向中国大陆流动的趋势。早在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大约四分之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是在国外出生的;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员工当中,这一比例高达51%。在“回流”的高技术人才中,中印两国的人才最多。研究报告没有说明具体有多少人才返回了中国和印度,但之前有报道称,已经从美国返回印度的移民大约在3.56万人之间。在美国人才出现“逆流”的情况下,很多美国年轻人也看好国外的发展环境,开始涌向国外发展。2006年4月,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协会公布,有近800名美国人在印度各地的信息公司工作。
  
  人才流动的经济发展动因
  
  人才流动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客观的现象,其流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在代表作《政治算术》中通过论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间收入的变化,提出了比较利益的差异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因的观点,之后的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1889年,英国统计学家E.G.列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指出,促使人口流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该观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最终由唐纳德?博格在20世纪50年代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根据该理论,引起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是由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经济是主要因素。通常来说,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所需劳动力就越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初期尤其如此。
  人口的合理流动固然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乃至繁荣,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自于本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跨文化管理的需要。在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政府所实行的宏观政策或采取的微观措施,如投入更多的资金激励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或降低行业准入标准等等,吸引了出国留学的人员回国创业或从业。出国留学人员正是看重了母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机会,从而能够让自己更有所作为。
  跨国企业在中国大陆深入扎根也产生了对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并引致相关联企业和机构到中国落户,从而使得包括教育、法律、咨询、投资等领域人才的大量需要。这些迹象显示,中国由于加速现代化与全球化建设,已进入了快速体制革新与扩张的新阶段,这乃是人才往中国集中的最大动力。此外,“人才回流”的另一动因是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情结。建国初期,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的建设,这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当今的时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回流人才会得到在国外无法得到的精神归属感,他们投身于祖国经济建设的热潮中,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会产生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更强烈的价值实现的感受。
  
  当今人才流动实质是知识的流动
  
  考察近200多年来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机器工业到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到信息技术三次产业革命和后续发展时期,每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不同的,但信息技术革命却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与革命。起始于19世纪中叶的机器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劳动工具的革命,人作为劳工具逐渐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将近50余年的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出现;1950年代电子工业的革命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作为劳动工具的生产力,传感器、集成电路开始替代员工的五官判断,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近30年的世界经济繁荣;开始于19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对象,已经从劳动工具的革命转变为劳动对象的革命,即越来越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对自然界物质的加工处理,而是对诸如数据、信息、知识等人工物质的创造、存贮、转移和应用,作为创造财富的手段和生活的方式。所以,如果说历史上人才流动是技术动因的话,那么,当今人才流动的实质则是知识的流动,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人才追逐资本与资本追逐人才并存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就我们中国而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向中国的积聚,在“人才追逐资本”影响下,导致了世界性人才向中国的积聚;另一方面,中国人才丰富,在“资本追逐人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到中国安家落户,从而强化了资本在中国的积聚。在资本积聚与人才积聚的相互作用下,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 实现了良性循环,使人才流动上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并进而加剧人才流动的非均衡性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知识员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发展工作、教育咨询工作的人员比例得到极大提高。在美国等先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知识员工的比例已经达到了近70%,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也仅30%左右,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特别是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所谓“人才高地”,而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知识员工的比重还不高,因此,未来对人才的需要空间还很大。
  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效率将得到提高,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核心优势”,即技术创新能力和适应性能力。就中国而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独生子女进入工作阶段,随着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都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所以,依靠“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越来越难以生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超额利润”才是广大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第四,知识员工是朝着更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而不是朝着工作的场所流动。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而相应制定了各种人才政策。但大多是从人的“工作”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生活”出发。在吸引人才方面,如何更多地考虑是把他们吸引到有利于他们生活的地方,营造有利于他们生活的场所,将他们的工作看成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并相应地改进政府管理、园区管理和企业组织管理。
  
  人才流动趋势给予中国机遇与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和良好环境将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和人才。2005年中国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达到了724亿美元。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行全面本地化经营策略,他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其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核心部分向中国进行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地化的进程。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中国特定环境和充分利用中国综合优势的产品与服务;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小项目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从一般加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在地区的选择上,追求成本领先优势的公司逐步向发达地区转移,以期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追求技术领先优势的公司更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才密集的大中城市。但从总体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的是技术领先战略,所以,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这些公司长远战略实施与成功的保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化和网络化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如果中国顺应这一趋势而采取适应性的对策,将能够促进人才积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也可能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而继续落后于先进发达国家。因此,审时度势,正确引导和采取措施保持人才向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人才回流”和引进人才的基础。
  第二,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经济发展国策,转变劳动型经济为知识型经济。政府管理部门在经济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上实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的转型和技术创新。
  第三,对人才流动实行国家干预,转变单纯市场化的人才流动为受国家调控引导的国际化流动,转变现在市场主导的人才流动为受政府干预的人才流动,即政府要出台引导性政策和法规,调控人才的流动。
  第四,树立全球的人才观,从世界范围调动人才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再以行政边界来评判人才的使用价值,而是鼓励构建知识网络,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可能带来的无限的网络资本或社会资本。
  第五,倡导和谐文化和建设人尽其才制度。人才竞争的实质是制度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企业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在实处,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源泉,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共同目标。
  
  (责任编辑:肖雪晴)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体 人才流动 发展 从人才流动看世界经济体的发展 市场经济鼓励人才流动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形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