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养鸡,,为了“壮二代”] 自家楼顶种菜养鸡图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为了吃上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健康放心的食品,这拨儿想生活得更好的城市中坚阶层早就动了起来。他们有的单打独斗,自己种菜养鸡自给自足;有的拉帮结盟,跟放心农场或农户结对搞特供专卖。
凌晨3点,广西柳州郊区的一座村落里,万籁俱寂。村里人早都睡熟了,只有吴伯家还亮着灯。“差不多了”,吴伯捞出越来越厚的泡沫,把大部分柴火抽出,埋进灶膛底层的木灰里。火小了,豆浆凉下来,吴伯起身扯起“豆皮”来。一张张“豆皮”被扯起挂上竹竿,拿去屋外场上晾了。
纯天然,不含防腐剂
从清晨的太阳开始晒,一直晒到日落,豆皮就成腐竹了。做腐竹辛苦,麻烦。做之前,要算好天气,不是大太阳天不行;要晒一整天的太阳,晾晚了错过日出不行;从泡豆到出锅起码要十二个小时,不通宵不行。
也有不辛苦、不麻烦的做法。
用巴西、美国、东北的黄豆,产量大,便宜好买;豆皮扯出来后,挂在一张大铁皮上,铁皮底下点废纸、塑料、破布烧。很快就干,随时能做,不用等太阳;用腐竹精,“豆皮”产出率高,颜色晶莹光亮;加防腐剂,搁一年都不坏。东北黄豆甜,影响腐竹口味,巴西黄豆、美国黄豆转基因不说,味道更不对。非得是柳州本地的小黄豆才能做出纯正的口味。而这种小黄豆产量少,如今种的人少,贵,还难买到。
2008年春天,广州一家注重环保、支持CSA(社区支持农业)理念的NGO组织沃土工坊,从柳州有同样理念的NGO组织爱农会那儿得知吴伯的腐竹,特意上门拜访,拿了一些回来卖。卖出几扎后,雨季还没过,客人的投诉就来了。“买了没多久,打开腐竹袋子一股霉味,还卖得那么贵!”面对这种投诉,沃土工坊的创始人阿标并不意外。“抱歉,忘记告诉你我们的腐竹买回家要立刻放冰箱了。传统工艺做的腐竹不放防腐剂,的确没有市面上的耐放、品相好。”
不打药,雇农民捉虫
地里的大白菜生虫了,孙杨欢雇请的农户跑来问她,要不要打药。不打,我们不打药,不用化肥。农户站着不走。不打药,菜都被虫吃了,烂了,产量少,还不好看,卖不上钱。人家都打。孙杨欢第二天雇了一位农户,花了2天时间捉虫。
在英国读书时,孙杨欢每两周随她的英国房东去郊区的有机农场做一天义工。不用化肥农药种植、城里人参与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孙杨欢觉得健康、环保、新鲜。回国后,看着报纸网络上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危机报道,孙杨欢觉得CSA在国内会有受众。做了5年外贸生意,攒了些积蓄后,孙杨欢在上海崇明岛上租了130亩地,投了一百来万,建立了做有机蔬菜种植和乡村创意园的上海青蓝耕读合作社。后来,收菜的时候,还是有农户接受不了:“你这菜多难看,都是虫眼,肯定卖不掉。”
孙杨欢给所雇的农民按日付工资。农民并不承担产量、销量的风险和压力,即便如此,如何说服农民摆脱化肥和农药,还是让孙杨欢费尽心思,磨尽嘴皮。
福利,发到菜篮子里
梁初元在珠三角地区有一家2500人规模的五金厂工作,2009年起,行政部门前时不时会有蔬菜卖。卖的都是普通的生菜芥蓝,但是味道清甜,菜味十足,做饭的时候油不用放很多也能煮出颜色特别好的菜汤。后来她才知道原来那是单位农场自己种的“放心菜”。
2009年起,隔三岔五就传出“某某食品不安全”的消息,五金厂的负责人李总就琢磨着有什么办法能让员工们吃得更健康,后来他决定租一个农庄,“自己种环保菜自己吃。”
农庄里除了种菜,还挖了鱼塘,养四大家鱼,也圈了猪圈养猪。农庄的猪如果太胖,工厂不会给员工吃,会拿出去卖,“小猪必须喂饲料,等喂到三个月大,60斤左右时,才开始用工厂食堂的餐余拌猪米(一种稍劣质的大米)来喂养。”
除了尽量少下农药,“农庄建了沼气池,养猪产生的猪粪猪尿会被冲到沼气池,经过沼气处理后化成液体,再引向肥料桶,兑入鸡粪,腌一星期,肥料的有机含量会更高。”
珠三角还有不少像这家五金厂一样拥有自家特供农场的企业,他们每周能吃上三次农场直供的蔬菜,虽然吃的都是菜心、芥蓝、豆角这些普通菜,厨房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张贴通告,但是“有机蔬菜口感明显不同,口感很甘甜,吃起来清爽无渣。”
既是业主,又是农场主
北京机场往东15公里的顺义潮白河畔。在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退休社区东方太阳城的东北部,低矮的洋房别墅之间就包围着一片被篱笆圈起的田地。将农庄分割成片的小田埂纵横交错;做农活的工具、水管躺在角落里;大白菜叶子和肥料落在田间;偶有一两块农地罩上塑料布搭成了“小棚”,这系列的“证据”能推断出丰收季节的盎然生机。
这里的业主、今年69岁的刘建华,自从搬到小区后,春夏两季,家里的餐桌上都是自家产品。“自己种的菜既新鲜,又让人放心,绝对无污染。很多菜收成多得自己都吃不完,哪里还需要到外面去买?”
和刘建华一样,在自家楼顶的露台上,杨现芳搭了简易的鸡窝,养了两只老母鸡,准备给儿媳妇坐月子的时候补身。除了养鸡,她们还在家种了蒜苔、辣椒、葱。“也只有在有机食品中,我才能找回小时候的酱油香和真正的蔬果味,我希望也能给孩子这样的回忆。”
一棵大白菜的ID
关于是否为有机农产品,坊间流传的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肉眼判断标准就是,食物的品相应该不如非有机的光鲜、齐整。而事实上,一棵小小的白菜无论产自我国,还是欧美日本,想要给它加冕有机ID,都不能单纯通过品相、口味甚至营养含量来判断。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比肉眼更简单的方法:标签。当然这块小标签背后的科学性、普适性的孰高孰低,最终是经由过往的全球消费者用钱投票得出来的。
目前在中国,有机产品生产基本要求:生产基地在最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生产单位需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保、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的污染;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两年以上转换期,新垦荒地例外;生产全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来源:《南都周刊》)
相关热词搜索:种菜 养鸡 种菜养鸡 为了“壮二代” 种菜养鸡 壮二代母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