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我国是具有五千年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众所周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发展,随着社会性态的日益多样化和人民审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我们的先人创造的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有的艺术品种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比如,我市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肃宁武术戏,清末民初时,遍布全县四十个村庄,代表剧目有近五十个之多,逢年过节,三乡五里锣鼓响起,唢呐声声,红红火火,村民百姓其乐融融。而今天,在肃宁全县真正懂得武术戏的仅剩6位70-90岁之间的老艺人,传统剧目所剩无几,再想看上一段像模像样的武术戏演出简直成为一种奢望,濒危状况令人忧心。另外,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沧州木板大鼓也岌岌可危,据《沧县志》记载:“江湖大鼓风行一时,其声调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其兴盛状况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可见一斑。但是,如今全市沧州木板大鼓艺人仅存八位,且最年轻的也57岁了,在广大的乡村、集镇,也很难再听到那丝弦弹响、苍凉浑厚之声了。再有,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的河间大鼓,现在也面临着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状况。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何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如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有效保护,并使之发挥出积极而持续的作用便历史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对此,各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展广泛认真的调查研究,就各地现有的艺术品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各地文化部门还成立了相关组织,落实了专门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对每个艺术品种的发掘、保护提出具体方案,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还有的地方积极争取财政的专项基金和吸纳社会资金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基金。笔者认为这些措施都是可行的、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上这些措施只关乎
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外部条件的改善与规范,而其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生存机制和生命活力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这就是本文着重论述的传承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
一、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品种的产生,她都深植于一个特定历史环境和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比如,肃宁武术戏,她既不同于只有武打动作而没有语言叙述的武术表演,又不同于有完整故事内容、强烈矛盾冲突的戏剧演出。她介于武术和戏剧之间。戏剧中的武打是虚拟性的,只注重程式、过程,而武术戏中的武打则是真刀真枪。在我国武术派别林立,戏剧品种繁多,但肃宁武术戏就是以她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了武林、剧坛上的一朵奇葩。而沧州木板大鼓也同样以她的道具木板、声腔、伴奏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区别于西河大鼓、北京琴书、山东琴书等曲艺形式。由此可见,我们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原汁原味地把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下来,尤其要保留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种的艺术特征。特别要组织年轻人学习,哪怕口传心授,哪怕一招一式、一字一腔,要先学会,先保留下来,否则,一旦某种艺术品种消失,保护将无从谈起。
二、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的内在动力。
作为上层建筑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她所处时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肃宁武术戏成型于三百年前。当时,我国处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农耕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班,后便同台演出。戏曲演出讲究唱、做、念、打,在他们的合作表演过程中,张子谦的武术班负责“打”,昆曲班负责“唱”、“做”、“念”。于是,他们经长时间的磨合,就形成了最初的肃宁武术戏。这种新兴的艺术品种在北京演出越来越火,极受欢迎。后来,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又将武术戏的唱腔在以昆曲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京剧、丝弦、老调、梆子等地方戏唱腔。于是,肃宁武术戏便很快就地扎根,被当地业余生活相对匮乏的老百姓所接受并喜爱上她,连附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也纷纷效仿,武术戏蓬勃发展并红极一时。
沧州木板大鼓、河间大鼓等许多传统艺术品种也都有着和肃宁武术戏诞生时相类似的历史背景,其共同点就是,生产力低下,社会形态单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
历史走到了今天,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已相当丰富,各种现代的,如电影、电视、歌舞、游戏等娱乐媒体和娱乐方式比比皆是。再有,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和金钱的等同等观念的衍生,像如此内容冗长、节奏缓慢、表演方式千篇一律的木板大鼓;故事情节简单、唱腔粗俗、表演场地简陋,难登大雅之堂的肃宁武术戏等艺术形式越来越不不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甚至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这种看似悲剧的出现,不是传统艺术的过错,也不是现代观众的过错,而是因为时间,是漫长的时间和空间拉大了现代观众和传统艺术的距离。
那么,我们该如何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呢?显然,光靠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是不行的,还必须要发展,要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使其老树开新花,向今天靠近,向当代观众靠近,向现实生活靠近。那么,出新便成为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首先是内容要出新。传统艺术大都反映的是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那种人和事以及主题思想相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肯定已显陈旧,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在保留原有精彩内容的同时,要注意创编新的故事、新的人物,尤其要用今天的观点、现代人的目光去提炼和发现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其次,表现形式要出新,要努力打破原有程式的框框,充实新的艺术元素,如充分利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使其更有色彩、更生动、更好看。再有,就是要加快节奏,使表演的内容繁简得当、疏密相间,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现在观众再难以忍受一部鼓书说一个冬天,一个段子说一个晚上的冗长繁杂的艺术表演了。最后,还要注意改善和提高表演场的环境、条件,使观众能处在一个舒适的氛围之中,这也将对吸引观众大有帮助。
三、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行为都要受到市场的考验。肃宁武术戏、沧州木板大鼓等艺术虽算不上商品,但她要演出,要吸引观众,这无形中就具备了商品的属性。我国政府对某个区域特别优秀的,有重大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会给予大力的财政投入以保障其生存,但对大量的一般性的艺术品种的投入则显得力不从心。这样你就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因此 ,做好市场调查,了解观众要求,搞好市场营销的工作,同样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抓好传承、发展和市场这三个环节,把工作做深、做透、做扎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并使之呈现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张 贝)
(收稿日期:2011-09-25)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遗产 传承 物质 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 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