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中的“德育”之我见 德育银行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在民间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文化场所的各个时空以及人们干的各行各业之中。历代的祖先,为了启德引善,从善如流,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子孙后代营造看得着、听得见、感得到的德育环境和氛围,以进行道德情操的感染与熏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成人成才。
  一、民间德育的广泛舆论
  素称“文化之邦”的东阳,每年四时八节,可以看到《碧玉簪》中的好婆婆,《琵琶记》中的好媳妇,有情有义的高文举,铁面无私的包龙图等高台教化的民间戏曲;夏夜纳凉的门堂里,常可听见盲人演唱“杏花开来是春分,贤孝儿女敬双亲,孝敬爹娘自得福,下代个个成贤人。荔枝花开冬至天,经书写着佛在心,只要为人良心好,何必普陀拜观音”等等的花鼓道情。朝夕间弄堂里,也常能听见“宁拆十座庙,不拆一门婚”,“只可偷朋友的鸡,不可嬉朋友的妻”,“择妻应择德,勿可光择色”等等的民间谚语。尤其在成百上千的厅堂、祠堂里,许多厅堂的名称,就开宗明义地直接把堂名点了出来,如育德堂、树德堂、崇德堂、尊德堂、种德堂、蓄德堂、怀德堂等等。厅堂两侧的门额上,也相辅相成的书上“培兰植兰”、“春风种德”、“秋雨锄经”、“云烂生辉”等词语。还有厅堂、祠堂的屋柱上,镌上诠译德义的楹联:
  德如树木需渐滋;财若浮云不远来
  传家至宝维道德,累世良模在耕读
  善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
  悟真谛,不忘育人先育德;遵先贤,教诲立业应立仁
  等等,足见我们的祖先对道德教育的宣传舆论工作非常的深入与广泛。至于他们何以如此的重视?其目的,无非是胡村胡氏宗祠里的一副楹联所述: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
  果然,通过方方面面的道德教育,历代来,东阳出了很多名孝子,像许孜、史敦等还上了正史。除此,邑地有很多的人乐于造桥、铺路建凉亭。例如卢宅的卢溶二造东阳、义乌交界的东江桥;巍山的环清公在杭州三修考寓馆;陈磐裁独资营建五孝桥;蔡宅村的蔡珑臣,捐田百余秤在白峰岭建茶亭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他们都成了流芳百世的善人好事。
  二、德育要求具体落实
  由于历代的圣贤,深切地认识、体验到“德者,道德品行之谓也”。“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于是,人们所干的将道德意识与行为贯彻落实到各行各业之中,成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文有文德,武有武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甚至皇帝也有圣德。
  为了强调德之重要,无论为人处世,立身行事,都将“德”字列在首位,如选择干部,要求“德才兼备”;学校培养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文艺工作者,要求“德艺双馨”,即先德行而后文艺;对史料工作者的德与才,认为德为才之帅,才为德所资;对当官的人也要求“先以德为人,后以德为官”等等。进而将“德”字的意义、准则提出具体的规范与要求。
  古训曰:“纳正路之财,拒不义之物”;“饮清洁之茶,戒乱情之酒”;“平生结交为知己,不论贫富浅与深”;“万两黄金未为贵,得人一语值千金”等等。例如东阳上蒋“雪舫”蒋腿之出名,民间传有非常动人的故事:有一年年终时,“雪舫”蒋腿的老板从杭州腿行结帐回来,当他细点银钱时,发现对方多给了一千元银钱。顿时,他设身处地想念对方一定心急如焚,难以安宁。于是,他次日一早就派人将一千元钱立即送回。
  杭州腿行的老板,当发觉多付雪舫一千元银钱时,急忙派人前往东阳。一到上蒋蒋雪舫家,雪舫明其来意,备起酒水,盛情款待。不等客人开口,雪舫劝告他“不要急,慢慢吃,多付的一千元银钱我已派人送回去了”。客人一听,如释重负,觉得雪舫做事如此的至诚至信,一片钦佩,感激之情由然而生。
  不久,杭州的老板出于感恩载德,特雕了块“诚信无欺,声誉卓越”的匾额相赠。从此,东阳上蒋的“雪舫蒋腿”声誉鹊起。
  再如浦江县郑氏义门的老祖郑绮,每当他看见有外地的乞丐来乞讨,他就把他拉进家里来,让妻子卖掉首饰给那些人做衣服,并从田里割下的作物送给人家。后来,渐渐地他自己的生活也难以为继了。当时,一黄姓的大户见状,“袖金二斤相赠”,但却遭到郑绮的拒绝,他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受这莫名的赏赐”。可见,“德”是具体、实际的思想行为。是出于一种完全自觉的“心德”。所以,他家称“江南第一家”,是以德治家的典范。
  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道德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如当教师的“教之以才,导之以德,方为师矣”。做医生的须做到“悬壶济世救苍生”。做官的人,也同样须以社稷民生为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的祖先,历来把“德”放在首位,并要求“人品更比艺品高”等等。从此看来,“德”是一种非常美的人性操行。历史上的各个时代社会,都将以有德、缺德作为评价人是美是丑的分水岭。恰如一副民间的客堂联所云:
  职业不分贵贱,无论你剃头、做戏、缝衣裳,只要诚心服务不算低下;
  品德应论高低,即使他做官、为宦、当皇帝,如若不务正业照样是肮脏
  于是乎,人称“德是为人之本也”。
  对于德性的培养,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深谙培养儿子劳动意识的益处,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自做馒头给他吃,当做好馒头端到他的床前时,他已经咽了气。儿子悲痛欲绝。突然看到茶几上有张父亲临终时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教诲儿子“劳以养德”。
  三、德的要义与功能作用
  《荀子》中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究竟这德“贵”在何处?下面且举几个事例:①早在春秋时,孔夫子曾多次对弟子强调说“大德者必其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说:“道德日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明代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可见古人在养生中强调养德,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②《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答道:“足食、足兵、足信”。子贡又问:“假如不得已于三者中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可“去兵”;又问假如说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呢?孔子答“去食”,唯独不可去“信”也。因为“民无信不立”。回顾我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困苦,不管遇到什么惊涛骇浪,共产党人始与人民诚信相待,风雨同舟,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人间奇迹,取得革命建设的辉煌成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讲“诚信”。
  诚信是一种美德。它虽然不是金钱、权力,也不是才学、健康,但它能放射出比其它一切更加光彩夺目。许多好东西,凭金钱、才学等是得不到的,而凭诚信却可以得到。下面不妨举个现代诚信的小事例。退伍军人汪劲林,参加深圳某企业招聘经理秘书的考试,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最后的角逐----“请写出原单位最秘密的东西和本公司最有价值的材料”。而对这一试题,汪劲林虽则珍惜这一难得的应聘机遇,但他更懂得诚信处世的重要。经思考后,便在试题上写道:“本人非常愿意为贵公司效力,可我是个退伍军人,保守秘密是我的神圣职责。这份工作对我固然重要,但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我只能交白卷”。结果,这家公司的卓有见识的大老板,就是喜欢拥有这种诚信美德的人而被优等录取。
  ③当我游览“蔷薇洞”景点时,导游曾向我们介绍这里曾有这样的传说:此处是历史名人谢安邀歌伎“丝竹歌舞”之地。一天有位姓李的歌伎问谢守:“谢公,若要蔷薇花生长,必先做到什么?”谢安答:“必先牢固其根本”。李又问:“要想救国救民,必先做到什么?”安答曰:“必先积蓄其道德”。确实,源泉不深却望流水长远,根本不固却求树木生长,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优而咕天”也!足见德的内涵与特质具有强身健体、取信于民、热爱祖国的功能和作用。
  四、德育的加强与提高发展
  建国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来,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跟着大踏步地提高与改善。正在为现实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进。然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两个时代的车轮,精神文明这一个轮子显得相对的滞后,甚至产生滑坡现象。时下,一些年轻之辈拜倒在赵公元帅脚下,往往被金钱这个挡不住的诱惑所诱惑。因此,社会上不仅偷、盗、拐、骗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连农民之子胡长清、郑道访等也成了官场上的巨贪。前几天在《金华日报》上看到一则报道,金华××银行的四位抢劫者,平均年龄还不到十七岁。最近又在报纸上看见一个十六岁的儿子举起屠刀把母亲杀死等等。颇给人以“道德沦丧”之慨叹!这说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由于十年浩劫,曾一变脱节),及需加强。日前,由于德育意识、文化意识的薄弱,一些地方的名胜古迹、祠堂庙宇拆掉了,像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石洞书院,原来的生态环境已毁坏殆尽,像庙内柱子上镌有“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的公婆庙早被水库的水淹没掉。许多富有德育文化的厅堂也拆的拆,倒的倒。尤其像东阳江镇热心于道德教育的农民秀才郭荣昌等,“时为后生陈古事,闲听长老述前因”的机会也消失了等等。鉴于许多社会的现实情况,道德教育显得更加的必要,这情况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德育基础上,特地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中指出“提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使是非善恶,德与非德的观念深入心灵,溶入情感,就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道德氛围、道德习尚,使生活其中的每个人,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在接受道德的熏陶。
  此外,还组织有关的专家编写《新三字经》、《干部道德建设读本》、《美德故事新编》等书,由民间文化一跃而为国家党政的政府行为,这是道德教育的大提高、大发展。
  古人说:“德即心德,心从根生,治国必治人,治人先育德”。如此,对道德建设,中共中央也作为治国方略的大事来抓。胡锦涛总书记为了树立人们的荣辱观、是非观、弘扬传统美德,转变社会风气,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八荣八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育德,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个当今的课题,一个永恒的主题。总之,育德也乃治国之要策也。让我们使荣誉回归真实,使知耻蔚然成风,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为建设和谐的新农村而坚持不懈。

相关热词搜索:德育 我见 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中的“德育”之我见 德育办公室文化图片 德育主任室文化布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