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艺术的有效保护_民间表演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问题,以一个乡镇表演艺术经过实践和研究得以有效保护的实例,提出了建立保障机制和采取活动性保护等重要策略,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保障机制;活动性策略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民族都有多姿多彩的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抢救、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基层文化干部的天职。但是,根据笔者在浙中山地乡镇的多年工作实践和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重抢救,轻保护;或者说是只“抢”而不“救”,即只进行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和上交就算大功告成。没有意识到一切的抢救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或许虽意识到这一点,却没有千方百计设法解决如何保护和传承中的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在自己所工作的乡镇中,对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方面的有效保护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二、从组织民间表演艺术广场展演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笔者以为,表演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表演”活动,脱离表演活动也就无所谓艺术。因而尝试组织了一次广场展演来探索如何有效保护诸多传统表演艺术节目,结果大获成功,并且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民间对于传统表演艺术潜在巨大的热情
首先,参与展演的人员众多。那是2004年,由镇党委政府举办,镇文化站、老龄委、文联、团委、妇联承办,浙江省长城建筑集团经理赞助,乘庆祝建国55周年暨庆祝老人节之机举办“长城杯”广场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大奖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经过村镇两级组织的层层发动,全镇28个行政村中有18个村庄的18支表演队踊跃参赛。单是参与演出的人员就多达600余名。历时长达3天。可见民众热情非同一般。
其次,参与展演的节目丰富多彩。诸如迎巨烛、送元宝、转盘车、叠罗汉、莲花落、霸王鞭、抬花桥、倒忠奸、小秧歌、大秧歌、腰鼓、木兰拳、健身球、单扇迪斯科等等20多个节目,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多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不少节目已为半个世纪以来所未曾露面的传统表演形式。此次登台亮相让广大民众,尤其是中青年民众大开眼界,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此次展演活动及其节目,不仅受得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欢迎,而且得到了浙江省群艺馆、东阳市文体局、文化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这表明民间对保护这些源于本土的土色土香的草根文化艺术潜在着巨大的热情,若能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民间的积极性一定能得到更大的激发,若能进一步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有效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二)民间表演艺术十分需要展示活动的平台
综观我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历史,就是在不断表演活动中生存,在不断表演活动中发展。这种表演活动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生活需要表演艺术活动,表演艺术活动更需要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平台,两者缺一不可。无庸讳言,到了21世纪初,民间表演艺术之所以会出现频临消亡灭绝的境地,不是丧失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而是缺少了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长期深深扎根于民间,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艺术,有着无比深厚的基础,只要有一个可以自由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不受种种人为的压制,就会激发其不可低估的潜能。有人把这种民间文化艺术的频临消亡灭绝的原因归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农耕文明的消失,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忽视了文化艺术存在发展的一个辨证法则: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越是新鲜的。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即越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越要珍惜农耕文化和草根艺术。因而,保护这些民间表演艺术,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为其重新开拓表演活动的平台。这次举办广场展演的成功尝试,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么?当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步推进,在场地上,几乎各村都开辟了村民活动广场;在时间上,各地都已恢复了种种传统习俗活动:庙会、物资交流会、年俗节庆等等,每年活动不少。若能每年定期和不定期举办这些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广场展演活动,就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建立了长效机制。
(三)对国民的保护文化遗产教育不能只是泛泛而谈,必须从保护具体的本土民间文化着手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广大国民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所抱态度,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整体文明程度。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并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国民的天职。提高国民这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教育国民懂得传统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值得持续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对于潜移默化熏陶国民热爱自己祖国、热爱自己民族、热爱自己家乡的心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非常有利于发展地方新经济、地方新文化。其思想教育功能、审美净化功能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正在日益凸现。这种教育,最重要的要从引导和激励广大国民参与保护其所生活的当地文化遗产做起。这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广场展演活动,可以让广大民众得到一种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让广大民众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让这种重要性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意识中,自觉地参与保护文化遗产。
三、只有建立保障机制才能将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由民间文化和精英典籍文化两个部分组成。而民间文化是精英典籍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深藏着民族的感情和个性。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偏见,民间文化一直被视为粗俗和初级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现象,更由于有关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措施不力,投入经费不足,以致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鉴于此,只有建立一套保障机制,才能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建立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
至今,县市和乡镇都已成立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村政一级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后,还必须建立上下联动的活动性体系。全镇有人管,村村有人抓,上下联动,责任到人。而且必须制订保护规划和保护规章条例,使之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这次展演的成功就是构建了这种活动性体系的结果。
(二)建立左右互动的交流体系
各个地方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存在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各个地方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汇演、展演和比赛。这种汇演、展演和比赛,其实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过程。因而,有必要建立这种左右互动的交流体系:每年必须定期和不定期举行汇演、展演和比赛。
(三)建立培训传人体系
民间艺术传承的一大特征是口授身传,人的因素是关键。通过这次广场展演,摸清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老一辈传人和新参与的年轻一代传人的底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人才资源,落实了传、帮、带人员体系,落实了各自的职责。形成了每种传统艺术形式后继有人的局面。
(四)设置专项基金
设立乡镇和村政两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募集社会专项资金,以提供活动资金。
(五)激励不断创新
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学艺术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其根本原因无不在于不断有所创造和创新。这既是一条普遍的历史规律,也是一条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轨迹。如何创新?既要保持传统民间艺术根脉和地方特色,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口味。显而易见,民间表演艺术的创新空间非常广阔。对于有所创新的节目,必须在资金上和精神上给予大力支持,在艺术上给予热情指导。
(六)注重优化民间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一个系统。民间文化生态的特色就是“原生态”、“土色土香”。由于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长河的沉浮,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应当注意甄别精华与糟粕,进行必要的扬弃,让先进文化起到导向作用。在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这一资源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开发观,做到科学决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什么该保护,什么不该保护,尽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以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由于建立了以上一系列的保障机制,该镇的民间表演艺术得以有效的保护。至今全镇28个行政村已有民间文艺表演队75支,参与活动人数数以千计;有效地保护了30多个传统表演艺术节目。其中迎巨烛、转盘车等等许多节目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总而言之,从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建立保障机制,根据表演艺术的活动性特点,采取活动性保护策略,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浙江省文化厅:辅导教材2007,11)
[2]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吴露生)
相关热词搜索:表演艺术 民间 保护 民间表演艺术的有效保护 民间表演艺术的手抄报 北京民间艺术表演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