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 [孙云晓:中国父母为什么困惑]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孩子出现的弱点,板子是打在社会身上的。”18年前,孙云晓写了引发全国热烈讨论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通过对比中日儿童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反思中国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回应争论的时候,他如是总结。
18年后,面对现在父母教育孩子存在的诸多困惑,他依然想说:“不是我们父母无能,而是今天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太复杂了!”
现在的父母大多困惑
《中国周刊》:现在,父母们的困惑好像特别多?为什么会这样?
孙云晓:现在的孩子们处于一个特别复杂的成长环境。这还是一个转型变动时期,价值很多元或者说混乱,很多东西被打破了,但新的东西又没有建构起来。父母自己对于身处的这个社会的问题都看不清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分裂,困惑就容易产生。还是那句话,教育出现问题,根子不在孩子,在父母,在社会。
《中国周刊》:父母多困惑是如今的中国特有的现象吗?
孙云晓:现在,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期,社会思想也特别活跃,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理念都似乎有一席之地:有主张复兴国学的,又有主张全盘西化的,还有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和现实紧密相关的教育经验……选择多了,困惑自然会多些。
前段时间哈佛华裔教授蔡美儿写的《虎妈战歌》在美国引起争议之余,也迅速在中国走红,很多中国的父母似乎又找到了新的教育宝典,准备效仿。容易被影响,本身说明父母的不确定。
但在美国并非这样,虽然“虎妈”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冲击了不少美国父母。但绝大多数美国父母他们并不是很认可“虎妈”的强迫式教育理念和方式,他们依旧比较接受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理念。
过去在中国,父母困惑也会少些。因为社会价值观比较单一,会有一套全社会都基本认可并遵循的教育理念――这里面肯定有糟粕,也有精华,但大家都认可,问题就不大。
《中国周刊》:对于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人格的父母来说,这个时代给他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孙云晓:无奈。其实无论在什么国家在什么时代,教育孩子做人,拥有健全人格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中国至少70%以上的父母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谁不知道做人更重要更根本呢?但是没有方法。做人是软性标准,灵活度大,标准不统一难把握;学习成绩是刚性标准,分数是清晰可见的标准。目前这还是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重要指挥棒。
好的父母都是真正尊重孩子的
《中国周刊》:在这样情况下,父母想让孩子拥有健全人格,快乐成长,是不是特别艰难?
孙云晓:的确不容易。关键就在于父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现在其实已经有些父母在觉醒在分化,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认为这是第一重要的。比如北大附中校长康健,他的孩子就小到大就只有体育一个兴趣班。
《中国周刊》:康健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他当然比平常的父母更懂得教育,他能这样做不奇怪。
孙云晓: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能这样做的。我的一个熟人,自己也是青少年教育专家。她就和我说,她在外面讲的全是素质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童年幸福;但一回到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全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康健这样做,也是顶着巨大社会压力的。孩子身边是其他的孩子,父母的身边是其他父母,父母和孩子因为身边的压力会恐慌――别人的孩子在上很多课外辅导班,你没有上,会落后。
《中国周刊》:父母怎样才有可能像康健那样顶住现在身边这么巨大的压力,坚持把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孙云晓: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甚至还要向孩子学习。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好的父母是那种真正尊重孩子,考虑问题是从孩子出发,而不是成人本位作祟。
道德教育和规则教育
《中国周刊》:现实复杂,即使有明确理念的父母,可能还是摇摆,比如,我们的道德教育告诉孩子助人为乐,但现实可能是像南京彭宇那样,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说是他撞到的,告他让他出医疗费。怎么教?
孙云晓:没有什么可摇摆的。一个通行的理念是,孩子十岁之前要完成道德智能的教育。道德智能简单说就是四个字:明辨是非。
道德从根本上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一开始就应该告诉孩子做人要掌握一个底线,绝不能伤害别人。看到有人受伤了就应该救。这些都是对的,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这样做遭遇麻烦,是他人道德有问题,不是你。你依旧还应该坚持正确的是非道德观。
彭宇案,是极端的例子。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并不奇怪,毕竟是转型期。但这样的例子是少数。
《中国周刊》:这样说来,父母在道德教育并无多少困惑?
孙云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很多家庭是没有道德教育的。我一向认为,健康人格的核心其实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应该主要由家庭来完成。但中国在这方面问题非常严重。
但父母教育孩子也必须把握度,绝不能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救火也好,救人也好,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分工,有专业人士去做的。孩子可以打电话可以请求大人施以援手,但大人绝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中国周刊》:除了道德自律,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规则,规则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家庭规则教育方面有些什么问题?
孙云晓:规则教育也是处于比较衰弱的状态。
中国过去传统都有家规。孩子们首先接触到的规则就是家规家训。很多家规家训都包含传统文化和道德,社会规则也体现在其中。但现在,家规和家训基本上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被抛弃了。
《中国周刊》:这样的话,父母怎么进行规则教育呢?尤其是社会上还出现遵守规则受损,违反规则反而受益的情况?
孙云晓:首先,父母要和孩子讲清楚规则是什么样的,而且一定要讲明规则是针对大众的,需要所有人一视同仁地遵守,这样才会保证遵守规则者是受益的,不遵守规则受损。
面对不遵守规则反而获利的现实情况,要老实告诉孩子,社会的确也存在不公现象,这是不对的。
现在的80后、90后正在成为“大公无私”的终结者。在这一代人身上,“私”的理念日渐彰显,为了维护私利不受侵害,他们会更需要规则,更强调界限。过去父辈隐忍和模糊的处世之道正遭到抛弃。这也许会导致集体主义的“退化”,但这换来了自由精神的“进化”。这不是信仰缺失,而是对伪信仰的抛弃和重建信仰的过程。
真正的成功在人格
《中国周刊》:父母为什么不给孩子们讲规则讲道德?
孙云晓:因为我们的成功观都是追求外在的:名和利。比如药家鑫,如果不出事,大家都会认为他很成功。学业有成,文质彬彬。表面很成功。实质却是失败的。
我认为,要建立正确的成功观,父母首先要明确三个概念:成功就是发展,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发展,不是和别人比较,是和自己比较;成功是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都是千差万别,每个孩子潜能特点不一样,选择适合,尊重潜能特点和愿望;成功是和谐,做到了人身心和谐,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和谐的人,就是成功的。
《中国周刊》:大家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你让你的孩子追求人格健全,不会被现实抛弃?
孙云晓:当然不会。人格健全的人,通常是按照他自己的理想去工作和生活的,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人不但幸福,也容易做出成绩。
《中国周刊》: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人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不在乎他是怎么成功的,比如,他有很多钱,他能搞定原本不应该用钱搞定的事情;他有权力,可以超越规则,显示出权力威力无边。关于金钱和权力,我们怎么和孩子来解释呢?
孙云晓:事实上,据我了解,绝大多数孩子们并不关注金钱和权力的问题。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会觉得金钱不是万能的,幸福和快乐比钱更重要。虽然也有孩子的理想是挣大钱。但对他们这个阶段,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权力问题就更加是杞人忧天了。真正去尊重和了解孩子,就能知道权力话题他们也不关心。
《中国周刊》:不关心,不代表不存在问题和困惑?
孙云晓: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甚至比父母都理解社会。倒是父母首先要自己明确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和权力观。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困惑 父母 孙云晓:中国父母为什么困惑 父母教育孩子的困惑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