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历史文人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历史只发生一次,不会再来。因此,在解释历史时,很难有太多做文章的空间。虚构的想象力,在有些学科可能很有用,在历史学上却没有用武之地。   但前代史学大家卡尔(E.H.Carn)指出过,历史学家常有一种秘密的偏好,喜欢做一种“无谓的聊天室游戏”(idle parlor game),那就是对历史做一种反事实的探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埃及女王克里欧佩特拉的鼻子”问题。埃及女王美艳绝伦,罗马大将安东尼就在她的裙下臣服,最后身败势亡。17世纪法国思想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就说过:“埃及女王的鼻子如果长了几寸,世界历史必将改观。”他这话就是“反事实”(counter factual),虽没什么道理,却是个有趣的虚构话题。
  前代大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也有过例子,他说亚历山大大帝如果不是32岁就英年早逝,而是多活了几十年,人类历史会变得多么不同。在历史过程里找一个关键事件或关键人物大做虚构文章,就如人们每天看新闻后发表感想相同,的确可增加许多人生趣味,也可增加许多似乎是真的知识。
  人们对历史事实大做反事实的虚构文章,如果虚构的不离谱,俨然成了一个小学派。这种反事实的文章被称为“如果不是主义”(what ifsism)。例如公元前701年,亚述王辛那赫里布率大军包围耶路撒冷,但因突然爆发瘟疫,耶路撒冷遂得以保全。如果不是瘟疫,耶路撒冷一定城被破,人被俘,而在那个时代,其结局差不多是人口灭绝,犹太族消失,后来的基督教文明根本不可能出现,以西方角度那可是场影响历史最大的瘟疫。
  再例如,1941年希特勒挥军攻苏,造成巨大的耗损,如果他不是攻苏,而是跨过东地中海,占领叙利亚和黎巴嫩,进而入驻石油重镇伊拉克,则二战时德国最脆弱的石油问题将不存在,最后胜利的可能是德国而非英美,美国就不会有战后的霸权,而没落成一个香蕉共和国。
  上面这几个“如果不是主义”的虚构文章,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认为它至少无害,而且在心态上还相当正面。因为历史上有一种成王败寇的价值判断通病,胜利者很容易将自己的胜利归因于“历史的必然性”,但有些成败并不那么必然。这种“如果不是主义”至少可以提醒历史家,疫病与天候有时在历史上扮演了比人更重要的因素,美英也没有多么杰出,石油比他们的人为努力可能更重要。
  在历史过程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身上做“如果不是主义”虚构文章,这对历史事实而言,等于是在翻案。这种翻案文章有些无伤大雅,但若翻案的题目设定得可疑,那就问题大了,时下的民国史解释就出了严重问题。
  辛亥革命及民国建立乃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大事。而民国则已失败,一些人为了自我合理化,而美化民国史,问题是再怎么美化也不可能将历史扭转,也掩饰不了民国史上的劣迹与失败。因此民国史的翻案本质上只是一个残余的话语权之争。那是个小历史,它不能抵触到大历史。美化民国史,那是对大历史开玩笑。
  另外,近代虚无主义当道,它在西方成不了主流,但在非西方则透过文人作家而产生较大的影响,他们看不见历史过程中的生灵涂炭及慷慨悲歌,而相信自己的破文章掷地有声,君主立宪这个早已被否的问题被重炒,甚至连袁世凯、段祺瑞也都被翻案成了某种英雄。在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也已不会唱大调歌曲,只会唱矫揉造作的小调,民国史热,就是这些小调歌曲的大合唱。加州大学教授休斯(S. Stuart Hnghes)就指出过近代文人知识分子已少了大调心胸,都只会唱虚构的小调和玩语言文字游戏,他的论点格外有效!
  

相关热词搜索:小调 文人 解释 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 名词解释小调 小调名词解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