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外交_中国能源外交面临挑战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近年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积极进取的国际关系新理论的框架。刚刚成形的新理论,还未全面充实和转化为战略和政策措施等运作体系,需要赶快补足,才能够符合国内发展和国际新地位相互配合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战略,明显已经落后于形势。中国既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就不再可能对国际上所发生的大事置身度外,而中国的众多海外利益,更不容许它这样做。正如执政党十七大报告里说的: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来说,不久前平息的缅甸问题,跟朝鲜和苏丹问题一样,都是因为中国习惯了以“和平共处五原则”来进行外交,坚持不干预他国内政;所以现在处处都是待局面恶化至十分严重,中国才为各方势力压迫,被动地卷入。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以及海外利益的大幅增加,这种惯常的反应,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
和平共处只要求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你不干预我,我也不干预你。这基本上是一种防守性的孤立主义,类似美国崛起前的“门罗主义”,但还要消极保守。另一方面,从“和谐社会”引伸到“和谐世界”,“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我国近数年来,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积极进取的国际关系新理论的框架。这新理论要求政府建立一个对待国际关系的新态度,在“和平共处五原则”之上,主动友善,加强安全互信,积极支持友好国家和平发展,和以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内矛盾和国际纷争;底线依然是不干预他国内政。这新的理论刚刚成形,还未全面充实和转化为战略和政策措施等运作体系,需要赶快补足,才能够符合我们国内发展和国际新地位相互配合的需要。
笔者尝试以比较典型的能源外交来进行分析。
中缅石油管道项目安全性有了折扣
从时间上看来,缅甸这次短命的“番红花革命”多少冲着中国从缅甸计划修建石油管道项目而来的。2007年3月23日,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透露,由中国和缅甸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组,正就两条并驾齐驱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开展可行性调查。这两条管道可能会设两个炼油点,一在云南昆明,一在重庆。两条管道将承载多大的运量,尚未明确,但铺设管道投资超过2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在云南兴建相关炼油设施和建设缅甸实兑港所需要的巨额费用。这项目于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后,经已拍板,刚要开始动工。
中缅石油管道的设想,是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最后延伸至重庆。这样一来,不单大大缩短了油气海路的运程和相关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很大部分将毋须经过高风险,而且俯仰由人的马六甲海峡。这一部署,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成本十分有利,但却未必是想压抑中国继续高速发展的国家所乐见。
9月26日,西方国家就军政府镇压群众事件在联合国对缅甸大举挞伐,主张对缅甸政府加强制裁。并又一次以中国将举办的奥运会为要挟。然而尽管西方施压,包括中、俄、印度与泰国,基于与缅甸有经济和战略利益关系,均反对国际介入。因此,欧盟只能禁止缅甸35名官员入境,美国也只能宣布冻结包括缅甸军事强人丹瑞等14人在美国的资产,压力毫不足道。美英意图透过国际施压来完成的“番红花革命”终于流产结束。在军事戒严和武力镇压之后,仰光和全国市面很快便回复正常。
毋庸置疑,缅甸局势并不可持续,紧张局势并不符合中国利益。短期来说,缅甸的局势发展,必然为我国出口产品安全、资源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紧张国际关系,增添更大压力。而军政府与僧侣不和,在以佛教徒为主的缅甸,极有可能动摇军政府的政权再加上国际势力的介入,最终势必危及地区和平,损害中国在缅甸和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如果局势继续紧张和不稳定下去,一旦军政府被推翻,由亲西方的昂山素姬上台,美英在南亚对中国的围堵便将更为严密。中缅石油管道项目,也可能胎死腹中,而且即使将来修建完成,其安全性也会大大下降,难以达到本来设计立项的战略目标。
中国拒绝单边角色
如果中国能持之以恒地做“睦邻、安邻、富邻”工作,帮助缅甸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便自然更稳定和谐,并为改革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不会强要缅甸当局进行改革。但到缅甸当局和人民都希望改革时,中国更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中国鼓励缅甸政府与人民在最少外国势力介入和国际压力底下,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歧见,并尊重人民最终的选择。
一旦危机爆发时,笔者在讨论有关尼泊尔问题时,总结了包括朝鲜和苏丹的经验,指出中国的介入“不外是作为安理会成员国,要多发挥影响力,积极参与制订和执行在联合国旗帜之下的多边外交,并借此国际道德制高点,抑制美国霸权主义,以及一些国家过度扩张性的民族主义,与全世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民一起,重新建立国际公义和南北共同繁荣,达致和谐世界的目标”。这一方向,对缅甸同样适用。
在这次危机当中,中国不能不在外交上展现更积极的斡旋姿态。中国向缅甸军政府传达国际社会关注,并给予友好的建议,促成联合国视察员取得入缅许可。对此,美国总统布什公开表示感谢。但在今后的可能出现的一些国际事务中,中国也不能过分出头。否则会吃力不讨好。
缅甸是东盟成员国之一,中国应尊重多边主义,通过东盟十加一的平台,促进缅甸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一旦缅甸再次出现不稳,坚持通过东盟在联合国支持之下介入,并且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等原则,通过对话和实质性的支持,协助该国和平解决问题。中国在当中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但永远不采取一个单独和单边的角色。
中国如让国际上都明白和了解这新的积极友善多边主义,并且起码得到如东盟等周边国家所认同,我们实际上是为国际秩序改写新的规则。成功带领改写国际规则,这过程就是对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地位加以确认。在过去,虽经中国多年努力和坚持,“和平共处五原则”始终不能成为国际共守的原则,这是因为中国还不具改写规则的国力。但是今天中国已非吴下阿蒙,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带头从周边国家开始,向国际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因为像共产主义一样,“和谐世界”不可能在一国完成。国际社会如不拥抱“和谐世界”这概念,光是中国一厢情愿地自己搞,是不会成功的。
伊朗核问题上难以左右逢源
在周边之外,中国未来能源外交的最大挑战是伊朗核问题。问题发生之始,俄国因为是伊朗核能设备的供应者,并且因北约对俄罗斯的挤压,俄 美关系不如中美关系般你中有我。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较为强硬,一方面坚持继续为伊朗修建核电厂,同时坚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力拒联合国制裁。中国也支持俄罗斯这一态度。
无论如何,在国际压力底下,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有否决权的中国和俄罗斯,最终都没有阻止通过对伊朗的3个制裁案,分别是2006年6月30日的第1696号决议,责令伊朗于8月31全面停止浓缩铀的活动;2006年12月23日第1737号决议,对伊朗实行贸易制裁;2007年3月24日第1747号决议,重申1737号决议的制裁,并且加以扩大,但同时承认签了核不扩散条约的伊朗有权和平使用核能。对此,伊朗不无怨愤,再加上传闻中国反对伊朗正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8月中,胡锦涛与内贾德于吉尔吉斯举行峰会之际,伊朗竟对外宣布逮捕了两名中国人,怀疑他们是间谍。
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态度就是不理联合国及其决议,而美国就是长期只吓不打。这种模糊状态没了期地延续,对中国的石油供应、购入石油的价格、中国对伊朗之间的政经活动、投资的保障、对美国的关系、国际上的形象等等,都十分不利。中国对伊朗利益的维护,已经到了极限,跟俄罗斯一样,早在2006年已经放弃阻挡联合国安理国通过对伊朗制裁的决议。但是在情在理,却又不能应西方的要求,通过对伊朗进行真有威慑力制裁的决议。另一方面,美国一直对任何与伊朗有石油合作的国家都戒心重重。中国处于两面不讨好,十分被动的困局。
美国国内要求从伊拉克撤军的呼声高涨,布什以进为退,先增兵稳定局势,方能顺利撤军。但是美国一退,占伊拉克人口大多数的什叶派部族必会当权,与同样是什叶派的伊朗结盟,再向西连接,直达黎巴嫩、约旦等,形成了一个“什叶派新月”,西边直接威胁以色列,东面则影响美国的老朋友和中东最大产油国沙地阿拉伯。美国恐怕它一退,其中东的敌人将全面壮大,控制局面。因此循着以进为退的逻辑,美国也很需要对伊朗作出巨大打击,才能减轻后患。整个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布局来说,是重中之重,所以美国一贯的政策是不惜任何代价来支持其盟友以色列,并在整个地区维持其操控能力,以保障其廉价的石油源源不断地供应。以上各种因素加起来,美国于不久之后撤出伊拉克之前,真有先进攻伊朗,制造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石油经济的转型
今年全年,中国净进口原油的增量将达到186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全球原油增产的量全部被中国吃掉还不够。近年来,尽管中国努力使其进口来源多元化,大部分进口石油仍然来自中东地区。2005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数量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61.1%。伊朗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11.4%,仅次于沙地阿拉伯。2003年,中国就从伊朗进口了1200多万吨原油,占当年进口总额的13%左右。2006年1月,伊朗曾经是中国第一大石油供应国。目前在伊朗积极活动的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一些私营企业,计划投资额达数千亿美元。目前伊朗和沙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石油来源国,一旦美国对伊朗开战,中国石油进口将大幅减少。据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的分析,如果中国减少60%的石油进口,GDP将猛降5.41%~8%。
根据最近的消息,广东石油进口,最后的消费,八成是汽车。以今天中国的国力,实在远不足够在全球保障石油生产基地和供应线的安全。中间如有任何事情发生,在苏丹也好、在伊朗也好,在委内瑞拉也好,甚至在印度尼西亚也好,在马六甲海峡也好,我们都必然处于被动、无奈,两面不讨好,政经损失重大的境况。今天中国全球搜购石油,不单让人家指责是中国抬高了全球油价,更重要的是,激烈的资源争夺之下,中国要“和平发展”,对其他国家没有“威胁”的口号,听在人家耳中,会显得空洞无说服力。
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能源工业体系比较健全,具有相当供应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能源安全并不是那么弱不禁风。中国要以毫不含糊的姿态告诉全世界,我们会致力能源多元化的策略,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走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经济的道路,达到自力更生,适量进口的目标。我们可以发展汽车工业,因为设备已经投放在那里,不能不发展。中国主流的交通运输工具,应该是节能环保的轨道运输。中国并且鼓励自主创新,发展环保节能的新一代汽车。
从这角度回头再看,要是今天中国已经走上了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经济的道路,对一些国际问题大可抱潇洒的态度,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球发展的道德制高点去赢得世上良好意愿人民的掌声。而最重要的是,中国能以实际的行动向全世界显示,中国“和平发展”是可行的,构建“和谐世界”只会对全球发展带来新贡献,而不是对谁的“威胁”。
相关热词搜索:外交 中国能源 面临 中国能源外交面临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中国面临的外交挑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