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海地未检测到cad_海地:多难未兴邦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上帝不眷顾      如果说,这个地球上有什么被上帝遗忘的角落,海地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地不仅被上帝遗忘,多数情况下也被世人遗忘。而当世人关注它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国家发生令人恐惧的灾难的时候。包括2004年9月造成3000多人丧生的飓风“珍妮”的袭击;2007年10月热带风暴“诺埃尔”的袭击;2008年8月~9月热带风暴“费伊”和“汉娜”以及飓风“古斯塔夫”和“艾克”的接连袭击,这一系列的袭击让近100万人失去家园;还包括2009年3月全国范围内接连遭受的暴雨侵袭,超过1980户家庭受到影响,5000余座民房和公共建筑遭毁坏。
  再有,就是这次自1770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当太子港受到地震重创的消息传来之后,很多知道“海地”这个中美洲小国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词――“危机”。多年来,“危机”这个词已经与海地这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次危机就是上天制造的。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因地处海岛而被赋予“海上明珠”之类的美好称呼,但海地却不受自然的青睐。这个国家地处加勒比海北部,与多米尼加共和国一西一东分享一个岛屿。“海地”是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地形复杂,海岸线曲折,但这个国家并没有因此得到富饶的自然资源,甚至没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多山导致气候多样,临海使其常常面临飓风的肆虐。过度伐木也导致境内植被都是次生植物,气候复杂,常有洪水、山崩袭击。
  在自然灾害中,飓风是海地人民面临的巨大威胁。飓风来临的季节,农民的牲畜和庄稼被毁于一旦;城市供水系统遭到破坏;很多人失去了家园,甚至有人因为粮食和供水不足而失去生命。
  比自然条件更恶劣的是贫穷。海地人口大约900万,是拉丁美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该地区最贫穷落后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2008年其人均年收入仅为560美元。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排行榜上,海地位列179个国家中的第148位。与其人口极不相称。由于条件的恶劣,许多海地人选择移民美国或者其他邻国。在其邻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就有很多海地人生活在那里。
  
  政变、独裁、动荡和外部干涉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其实,海地人从来不缺少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海地建国的经历,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宣布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海地的原住民是美洲印第安人,被哥伦布“发现”后,先后沦为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地。殖民者从非洲贩来大量黑人奴隶,黑人与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人称作克里奥尔人。白人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在独立战争及随后的内战时期,他们都逃亡到了美国等其他西半球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传到殖民地海地黑奴心中,次年他们即掀起反法独立战争,艰苦斗争的结果是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海地。海地独立斗争掀开了19世纪上半期波澜壮阔的拉美独立斗争的序幕,这场斗争是继美国独立战争后对欧洲殖民体系的又一次颠覆。
  但是,独立之后,从殖民者那里获得了自由的人们并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国家机制,而是陷入了内战。乱局频仍、独裁统治和外国入侵使这个国家的人民饱受“人祸”灾难。在其独立的第一个100年间,这个国家大约产生了90多个统治者,可见其政局之乱。1915~1934年的20年间,美国武装占领着这个国家,实际上使海地重新处于一种被“殖民”状态。之后即便美国武装力量撤出,由于仍是各种亲美的政权在美国的扶持下更迭,带给人民的依旧是动荡不安的困扰。
  1986年的人民起义,又是另一个例证。这年2月的几天,海地一度占据了世界媒体的头条。
  1957~1986年的30年间,海地处在杜瓦利埃家族父子两代独裁统治下。当时虽然政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人民并没有过上稳定的生活,而是惨遭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杜瓦利埃父子带给这个国家的是“高压政治”、“骗局政治”和“盗窃政治”。为了防止军队政变的历史重演,老杜瓦利埃建立了被称为“蒙面人”的秘密警察组织,实行高压的特务政治。这些组织的成员常常戴着面罩对反对者实施残酷的镇压。他们的行动只向总统一人负责,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军队。因为其实施行动时手段残酷,被海地人用克里奥尔语形容为“通顿马库特”(Tonton Macoute),意为童话里吓唬小孩的“吃人妖怪”。 这个残暴的统治者还实行种族和宗教隔离,宣扬黑人主义,排挤混血种人;将农村中一种被称为“伏都教”(Voodoo,又译“巫毒教”)的带有迷信和巫术元素的原始宗教奉为国教,建立伏都教联络网,打压国内的其他教派,甚至将特务政治渗透到宗教中,将全国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中。伏都教最令人恐惧的地方就是制造“活僵尸”。有西方研究人员揭开了这个秘密:装神弄鬼的伏都教巫师用从河豚体内提取的毒素使受害者处于半麻醉状态,听凭巫师控制。
  1970年底,老杜瓦利埃采取欺骗的方式将其19岁的儿子扶持上台。由于美国卡特政府的介入,小杜瓦利埃实施了短暂的政治经济“自由化”进程。卡特任期一结束,小杜瓦利埃立刻恢复高压政治。在这对父子统治期间,海地的国家收入大部分被其据为己有。而其政府内的官员也跟着“盗窃”国家的资产和外国的援助。杜瓦利埃家族的统治虽然稳定了30年,但给海地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后患无穷的恶劣影响。
  1986年2月的人民起义,与同时期菲律宾、韩国、智利、南非等国的民主运动一道,构成了当时发展中国家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但是海地并没有因此改变面貌。小杜瓦利埃政权被起义推翻,海地似乎开始了民主化进程,然而残余旧势力的破坏,群众的愚昧与不满,以及难以消除的军队牵制,在至今的20多年间,海地人民始终没有逃离“内患”的灾难困扰。
  
  是不是“失败”国家
  
  在海地独立后的前一百年里,法国和德国曾经控制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1915年,在一次政变使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后,美国的武装力量占领了这个国家。美国占领期间,监督海地参议院,以美国宪法为蓝本,制订了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四年,参众两院议员任期为六年和两年,赋予年满21岁的公民选举权。此后八年中,海地的本国工业获得扶植,经济获得改善。此外,美国还建设了公共卫生机构、公路、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公立学校;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队,以代替秘密警察。但是,美国的这些措施使得海地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命脉例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都被置于美国的监管和控制之下。这让具有反抗精神的海地人很反感。反对美国驻军的活动不断,美军的生命安全甚至受到很大威胁。
  193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而实行新政,与此相对应对拉美实施睦邻政策,美军因此撤出海地,但仍然支持亲美的海地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冷战期间,海地在国际上紧紧追随美国。老杜瓦利埃上台后为了获得美国的援助而打起“反共”旗号。但美国的援助被老杜瓦利埃及其官员贪污,导致两国关系冷淡多年。但杜瓦利埃父子政权交接期间,美国仍调动了军舰开赴两国水域之间,防止流亡者回国发难推翻小杜瓦利埃。这与美国对待古巴流亡者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杜瓦利埃倒台之后,海地仍然没有逃脱政权更迭频繁的政治危机。在每次危机中都能看到美国的影子。1990年,在美国的干涉下,阿里斯蒂德当选海地首任民选总统。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即被武装部队司令塞德拉斯推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数次扬言入侵海地。直至1994年,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率领的高级代表团的外交斡旋下,海地军方领导人交出政权,避免了入侵的发生。自此,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入海地,阿里斯蒂德总统回国重新执政。
  美国对海地的干涉一直被看做是美国向海外输出民主的“试验”。但美国试验的努力基本上是失败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地历史上独裁者频出,造成国家动荡,海地难民大批涌入美国还给美国带来了很多难题,但是美国并没有将这个国家归入其所谓的“失败”国家。究其原因,除了海地重要的海上地理位置外,还因为海地的统治者大多亲美。
  透过地震带来的危情,我们看到了海地人民两百多年来因天灾人祸而遭受的灾难。大自然以其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个国家,或许海地人民在危难中将迎来新的生机。希望国际社会支持的重建给这个国家以真的新生。自然灾害的威胁无法避免,但是希望这次天灾能够使海地人民结束“人祸”的灾难。

相关热词搜索:海地 兴邦 多难未 海地:多难未兴邦 多难兴邦 多难未必兴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