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扼住中国经济的喉咙_被生活扼住了喉咙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   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能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行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不久前,本人去了一趟俄罗斯。走之前,经常去俄罗斯的同事提醒我,对俄罗斯的入境通关手续一定要有耐心,中国好像是规定每人一般不得超过一分钟,俄罗斯则是每人至少三分钟。那天,排在我前面一共11个人,等我入关,整整过去了50分钟!这就是大俄罗斯的标准,要来俄罗斯就必须适应他的节奏,接受他的标准。
  一提“标准化”,可能有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这多半是被专业化给忽悠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实行“度同衡、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这个标准化为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前,军阀割据,阎锡山在山西修筑窄轨铁路就是搞自己的标准,据山西人说,这对后来抗日以及限制日本掠夺山西资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标准:西方大国的战略手段
  标准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应当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大生产分工体系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工业化使生产力空前提高,商品极大丰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为保证世界市场有序运行,从技术层面看,就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一个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国际标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标准化一方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方大国谋取垄断利益、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上世纪70年代,德国生产的磁带录音机在西欧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德国利用标准问题极力阻止美国磁带录音机染指德国市场。美国则采用迂回战术,使美国的磁带标准成为ISO国际标准,如此顺利闯入德国市场。
  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开发新标准甚至比研发新产品、新专利更加重要。一般而言,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能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行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西方大国、跨国公司和产业联盟都在不断开发新标准,竭力控制标准,想方设法把标准与专利捆绑在一起,而且是把尽可能多的专利技术嵌入标准之中,一旦某国某企业不得不采用该项标准,就必须向专利拥有者支付专利使用费,从而使标准制定者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当前有关国际标准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涉及的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因此,西方大国都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产生更多专利、诞生更多标准,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将自己的标准(企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国家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长期以来,美国ANSI标准、日本JIS标准、德国DIN标准,英国BS标准、法国NF标准均已被世界公认为先进标准,并被众多的国家采用。在德国,标准与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与知识产权)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专家揭示,欧洲80%以上的工作是做国际标准化。
  诸多富可敌国的跨国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不断强化自己对相关产业链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美国高通公司就是一个例子。高通在CDMA移动通信领域拥有国际标准,而该国际标准镶嵌着高通1400多项专利,因此高通不仅从产品销售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且专利收益更加庞大,占到公司收入的80%。国际标准与众多专利使高通在国际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巨无霸地位,至今仍如日中天。
  西方大国在把标准作为一种谋取垄断利益或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手段的同时,也一直努力把标准作为扶持国内薄弱行业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保护国内经济发展的工具。日本曾经大力提倡以“歧视性”标准为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战略行业的发展。在关税不断降低情势下,西方大国“披着国际标准的外衣”的技术壁垒愈发兴盛。
  当今,诸多传统产业的国际标准一直牢牢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而且,西方大国利用国际科技领先、话语权垄断之优势,不断拓展新产业的国际标准,不断“刷新”已有的国际标准,使后进国家往往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跟随更新。西方大国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垄断,使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底部,被钉死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和附属地位上。
  
  标准:导致中国企业上演一幕幕悲剧
  
  上面说到,专利往往只影响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则能影响整个行业,因此,它所涉及的利益可直接体现为国家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与专利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可谓“得标准者得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是企业产权、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另类体现。
  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众多企业乃至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跨国资本国际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多年来“世界工厂”基本是按照外国(主要是定单来源国)的标准进行生产。当世界经济一帆风顺时,“中国制造”行销世界,物美价廉受到世人赞誉甚至依赖。但当世界经济遭遇不测或进口国因国内政治需要而转移视线时,“中国制造”往往成为替罪羔羊,经济大国乃至一些小国都可以用不断修改的标准对“中国制造”发难问罪。北京奥运会之前,西方刮起的“中国制造”有毒风,使玩具、食品,牙膏等被纷纷召回,相关中资企业遭受重创,中国形象受损。如此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缺乏国际标准之痛。
  早就有媒体披露,那一轮“中国制造”危机,更多是西方借机生事,想在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增添光彩前“修理”一下中国。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在标准问题上的软肋,实施标准卡位战,获取垄断利益,抑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生产了全世界50%的DVD,造就了金正、新科等业内DVD知名品牌,但是该行业却一直背负沉重的知识产权“十字架”,中资企业每年要向6C联盟(六家外国厂商利用专利达成的联盟)缴纳巨额专利技术转让费,由此沦为外国品牌的加工厂。为了持续从中国DVD生产中抽取利润,2008年12月日本东芝与NEC公司提出新一代DVD标准“HDDVD”,不仅取得国际“DVD论坛”支持,而且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 准。这意味着面世不久的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下一代DVD产品EVD,仍有可能继续向这些持有并不断刷新标准的外国公司缴纳一定额度的专利费。当然,DVD悲剧不是中国企业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悲剧。面对西方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杀手锏,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企业,似乎只能束手待毙。提供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的资源。让社会持续承受着铺天盖地的污染。而跨国公司往往只需一纸镶嵌专利的标准,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中国制造的MP3售价79美元,仅专利费就有45美元,中资企业纯利只有1.5美元。
  由于规则制定与解释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因此标准不仅可以当矛,也可以做盾,越来越多标准成为西方大国限制“中国制造”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机电产品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实行CE标准认证制度。使中国电视机、收音机等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执行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部分农药残留量标准提高百倍以上。此外,中国产品在包装上也常常遭遇外国刷新标准的“突然袭击”。据有关报道。近年来国外类似标准法规更新修订越来越频繁,有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修改了五次。2009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韦克斯曼-马基法案》,即《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赋予政府对高能耗产品征收“碳关税”。围绕低碳经济的国际标准正在激烈的争夺之中,美国欲后来居上且先声夺人,以“碳关税”来抢占国际标准、增加市场保护的用意明显,而“碳关税”的大棒明显向着中国高碳产品挥舞。
  西方大国在积极推动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同时,不断为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设置障碍。2003年11月,中国宣布将采用自主开发的无线加密标准WAPI作为“国家标准”,并要求在国内所有的无线装置遵循该标准,该标准解决了当前广泛应用的802.11x(Wffi)无线(美国)标准中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但是,在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策动下,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全力阻止WAPI成为国际标准。在美国的压力下,2004年4月,中美商贸联委会宣布中国将推迟WAPI标准的实施,甚至无限期中止WAPI标准的执行。2004年12月,ISO/1Ec的联合技术委员会第六分会(JTCIS6)在美国佛罗里达举行会议,讨论WAPI的修订版,但美方通过延迟中国代表团签证的方式阻止中方的努力。2005年2月第六分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后续会议,美方操纵会议议程支持IEEE802.11标准,Wifi标准最后以多数胜出,WAPI竞争国际标准失败。
  
  中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西方大国在不断刷新传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新领域国际标准的争夺;一是集中在健康、安全、环境等社会公益性领域,该领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ISO、IEC的战略方向,西方大国当然视其为标准战略的重点;二是集中在信息、生物、纳米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该领域不仅是未来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也是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源泉-三是集中在国际竞争盲点,例如,日本把没被各国重视的发展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技术作为国际标准竞争的重点。据日本调研结果,欧美日老年人、残疾人约占20%,潜藏着数百亿美元的“通用产品”之商机。
  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一个拥有庞大人,力资源与巨大市场资源优势的大国,中国在公益性领域与高技术领域都有巨大潜力,有能力将更多的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这就需要一个清晰的国家标准战略,但这恰恰是中国所缺乏的。尽管近年来相关都门做了很大努力,一些企业如华为、宝钢与海尔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是,在西方大国都已明确颁布国家标准化工作俄略并投入大量资源的同时,中国则相形见绌,国家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指导。全美亚洲研究所在共2006年6月发布的特别报告《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他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由于技术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倾轧,从而使标准战略一致实施的连贯性极为困难。正是由于应对不力,中国的标准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世界标准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行家们分析,中国在标准化问题上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中国现有的标准体系分为四层,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国家标准21569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总数为7745项。据专家介绍,中国大部分国家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而采用的国际标准也是以1994年及以前制定的ISO,IEC标准居多,其中很多已经落后、已被更新或被淘汰。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不多,截至2007年底,在ISO共制定的17041个国际标准中,中国提出并成为ISO标准的有29个,由中国提出并正在制定的ISO标准有26个;在IEC共发布的5794个各类标准中,由中国提出的有27个,由中国提出并正在制定的有25个。尽管近年来数目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基本上是一些非关键性的标准。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与服务当然要受制于人。
  至今中国缺乏一个能影响全球的标准从而来提升中国的声誉。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国家标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各个层面的标准化进行细致规划,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进行。国际社会的标准化有两大思路:一是欧洲、日本,倾向于依靠正式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制定标准,二是美国,侧重于依靠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工作组和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否在兼顾欧美标准化思路的同时,走出第三条发展道路,值得尝试。中国应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场优势,努力将自己的标准放大、上升为国际标准。我的俄罗斯之行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有益思考:凡是来俄罗斯的,都得习惯俄罗斯“标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手机市场,中国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巨星璀璨,“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正成为世界级跨国企业,因此中国没有理由不制定自己的标准。同样,家电、汽车、中医药、中餐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或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市场,未来都有潜力培育出“中国的国际标准”。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只有标准化,才能产业化、工业化,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也应当注意到,世界是多样的,物质或组织在“本”上一些细微差别,往往在“末”上就有显著差异。西方的技术标准化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人已经沦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工具。标准化正令整个社会成为技术控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出现严重异化。因此,在中国努力夺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一点:标准化不是一切,多元社会需要个性化与柔性化,这也许是后工业真正到来、西方文明逐渐淡化之前人类社会经济正悄然酝酿的新变革。

相关热词搜索:扼住 中国经济 喉咙 标准化:扼住中国经济的喉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英文 扼住咽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