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权的轨迹:美国政治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由于其战略的失误,将一个好端端的国家一步步拖入战争的深渊,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也使自己陷入绝境。 谁都不能否认,一个政权对其国家的社会历史的进程会起重大的作用。伊拉克被一步步拖入战争,与萨达姆政权多次错误判断形势,战略政策严重失误有直接关系。
无谓战争两败俱伤
萨达姆1979年执政后,踌躇满志,野心勃勃,不久后就发动了对伊朗的全面战争。诚然,伊拉克与伊朗有着很深的民族矛盾和边境领土争端,但这并非问题的症结。一方面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关于阿拉伯河界领土争端并不严重,双方在1975年3月6日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虽未落实,但仍可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萨达姆以为霍梅尼上台伊始,政局不稳,特别是伊朗军队经过大清洗,已无战斗力,而自己则可以成为现代“新巴比伦帝国国王尼布甲尼撒”,成为阿拉伯民族“英雄”。但萨达姆低估了伊朗人的力量,不但未能速战速胜,反而演变成一场持续八年的消耗战。据估计,两国死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恢复建设需10年以上时间,投入上千亿美元。
兄弟相残引狼入室
两伊战争创伤尚未愈合,萨达姆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吞并阿拉伯兄弟国家科威特。萨达姆满以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忙于苏联东欧问题,无暇顾及中东事务,甚至误以为美国已默许其侵科行动。萨达姆误判了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结果遭到惨败。由入侵科威特引发的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人民和地区形势的影响是极其严重、消极的,使得既有石油又有水资源富有的伊拉克人民陷入了人道主义灾难。长期制裁使伊拉克经济濒临崩溃,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伊拉克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被毁。战后,伊拉克人均收入由战前的3000多美元锐减到500美元以下,伊拉克货币由1第纳尔兑换3美元贬值为2000多第纳尔兑换1美元。伊拉克百业凋敝民不聊生,160多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大多数为儿童、妇女和老人。由于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是兄弟相残,结果造成阿拉伯国家阵营分裂,极大地伤害了阿拉伯民族的自尊和情感。一些国家不得不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的行动。战争的另一个负面结果是引狼入室。美国趁机扩大其在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使海湾国家对美国安全依靠日深,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战略地位。
核查紧箍咒越收越紧萨达姆穷于应付
1991年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彻底销毁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执行核查、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务。这一决议意味着,伊拉克从头到脚将要长期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它的最高机密国防军事发展和现状,已无秘密可言。伊拉克要想解除制裁就必须与联合国合作。4月18日,伊拉克正式宣布接受安理会决议。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人们称作“猫捉老鼠”的核查“游戏”。后来表明,持续不断的核查,如同一根长期套在脖子上的绳索,抽紧绳索的不是联合国,而是美国。萨达姆苦心经营的军力被一点点削弱。
1991年5月至1995年4月,第一阶段武器核查进展顺利,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派出了110多个核小组,伊拉克一方总体上采取容忍和合作态度。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安理会的报告中称:导弹、核生化武器方面的核查和销毁工作已基本结束,伊拉克已失去制造和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然而,至1995年8月,核查形势发生了逆转。萨达姆女婿、原主管武器发展计划的军工部长侯赛因?卡米勒叛逃约旦。据卡米勒口供,伊拉克在某农场里藏有一大批有关武器发展的重要文件资料。据此,特委会于1996年4月向安理会提交报告称:伊拉克对其导弹、生化武器及相关能力的申报存在严重不足,清查和处理伊拉克违禁武器的工作还远未完成。接着,特委会要求伊拉克交出全部有关文件,对涉及导弹、核生化武器及相关设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重新申报。随后,特委会加大了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力度,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派出160个多个核查和监督小组,核查地点覆盖了伊拉克全国各区域,包括军事驻地、政府机关、军工企业、民用工厂、科研机构及院校等部门。
由于核查涉及一些重要设施和总统用地等敏感地点,伊拉克当局与特委会曾多次发生争执和冲突,检查工作几次陷入僵局。1996年6月12日,伊拉克与特委会就敏感地点的核查模式达成一个《联合行动纲领》,然而各自的理解不同,伊拉克拒绝特委会进入有关地点。从1997年3月起特委会进一步加大了对敏感地点的核查范围和频率,遭伊方拒绝、阻拦。10月23日,安理会通过1134号决议,敦促伊拉克允许特委会立即无条件、无限制地核查任何可疑地点,否则将实行新的制裁措施。伊拉克断然拒绝,指责特委会已成为美国的工具。10月29日,伊拉克当局限期美国核查人员离境,不准特委会继续使用美国U―2飞机在伊上空执行侦察任务。特委会中断核查工作。随后,美国在海湾加强军事部署,并于1998年1月展开了代号为“沙漠惊雷”的军事行动。虽然核查工作又于1998年11月下旬得以恢复,但在12月16日至19日,美英绕开安理会,又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此后,核查问题陷入僵局。
2002年底,美国在阿富汗战事告一段落后,将矛头指向伊拉克。联合国安理会将核查问题再次提到议事日程。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441号决议,规定核查人员绝对有权检查任何可疑的地方,包括萨达姆的行宫。11月27日核查正式开始,伊方全力配合,提供了大量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采取实质性措施销毁“萨穆德”―2型导弹。今年3月1日至11日伊拉克已销毁了55枚该型导弹(伊共生产该型导弹120余枚,其中已部署了73枚)和25个弹头。尽管如此,美英不顾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延长核查时间的要求,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
内部矛盾激化萨处理失当
在美伊长达13年的遏制、反遏制的角逐中,不能不谈及美国在伊拉克划定的南北“禁飞区”的由来。海湾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族人举行反政府活动,萨达姆政府进行残酷镇压。1991年3月21日,伊拉克军警向库尔德示威者喷洒硫酸,并威胁使用化学武器平息“暴乱”,造成百万库尔德难民大逃亡的惨剧。同年4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8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政府立即停止对库尔德人的镇压。美国遂以保护库尔德难民为由,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安全区,规定伊拉克政府必须停止在该地区一切活动并撤出军队。4月21日,美、英、法等多国部队进驻、占领了库尔德族人居住的约1万平方公里的伊北部三省。同年7月,美国等多国部队撤离,但又规定伊拉克北纬36度以北为“禁飞区”,禁止伊任何固定翼飞机进入。从此,伊拉克军队再未能返回,失去了对伊北部三省的控制。
在伊拉克南部,美国也如法炮制。1992年8月26日,美国以保护伊拉克南部什叶派免遭政府军围剿为由,宣布在北纬32度以南为“禁飞区”。1996年9月,美国加大遏制力度,将南部“禁飞区”扩大至北纬33度以南。10多年来,美英共出动战机20余万架次在伊南北“禁飞区”巡逻、轰炸,伊拉克一直处在美英军事监控和威慑之下。
萨达姆政权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悲剧,给世人的教训和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在战略上,萨达姆狂妄自大,不自量力,屡屡失误,贸然发动对伊朗和科威特战争。在战术、策略运用上,萨达姆也不是高手。如他在入侵科威特后,让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鼻子底下向海湾调兵遣将三个多月,未能趁美军立足未稳之机,打个措手不及,这已是大家公认的失误。又如,海湾危机爆发后,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萨达姆拒绝了联合国秘书长及大国的调解努力。倘若伊拉克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从科撤军限期(1991年1月15日)届满之前,允诺撤军,同意谈判的话,也会使以美国为首的百万多国陷入进退维谷之中。战争打响之后,又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反击和抵抗,结果一败涂地,颜面丢尽。在内政方面,萨达姆采取高压政策,手段毒辣甚至不惜动用化学武器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血腥镇压,激化了民族和教派矛盾,授人以柄。此前萨达姆在两伊战争中也曾有使用过化学武器的前科。这些为美国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口实。▲
相关热词搜索:政权 轨迹 一个政权的轨迹 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平民政权 思想的演进轨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