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文化溯源]水浒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地域文化积淀:《水浒传》的渊源   元朝末年,一位叫施耐庵的钱塘(今浙江杭州)籍举人赴大都会试,满腹才华,却名落孙山。落榜的施耐庵在友人的推荐下,赴山东郓城担任训导一职。在任期间,他寻踪历史古迹,走访乡贤野老,搜寻了郓城、梁山一带民间关于宋江起义的事迹和风土人情。后来,施耐庵受元末义军首领张士诚邀请,参加农民起义。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和他在郓城任职期间的搜集的有关宋江事迹故事和传说,促成了施耐庵创作了《江湖豪客传》,后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传》的成书,并非一时之作,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以宋江起义为原型,民间传说为铺垫,艺人演绎为基础,经施耐庵的精力加工创作而形成的一部小说。
  宋江起义,历史上确有其事。文献记载较早的是南宋王禹的《东都事略》,其中提到“宋江寇京东”。当时,有一位叫侯蒙的退休官员,上书给皇帝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这里所说的河朔,是今河北地区,京东,是今山东地区,也就是说宋江三十六人在河北、山东一带起义。《东都事略》还记载“张叔夜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做知州时,宋江攻掠海州,张叔夜设伏,将宋江击败,宋江投降。”《皇宋十朝纲要》则提到宋江曾参加镇压方腊起义。这些文献上的零星记载,大体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线索: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北宋宣和年问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苏北一带,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庭招降,参加了征讨方腊的军事活动。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仅此而已。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可以提供三个信息宋江起义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三十六人。即便是三十六人理解为三十六位首领,也不足以说明有多大规模。宋江活动的范围在河北、山东、苏北地区,并没有明确在今梁山一带。宋江最终兵败投降,参加了镇压方膳起义。
  宋江起义发生后,宋江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一些乡贤野老在口耳相传中添枝加叶,些市井艺人在表演时极尽渲染、添油加醋。特别在鲁西地区,民风崇尚勇武,宋江起义的故事与他们仰慕的英雄相近,在对宋江的津津乐道中寻求心理的慰藉。
  口书相传:水浒文化兴起
  随着宋江起义故事的流传,
  些文人便把它写成文字。南宋时期有位叫罗烨的人,写了部《醉翁谈录》,其中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和《石头孙立》等。这是宋江以外,其他水浒人物首次出现。
  南宋另一位文学家邹密,写有一部笔记,叫《皈心杂志》,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叫龚开的画家,把宋江等三十六人,每人画了一个头像并题了诗,还写有《宋江三十六赞》的序言。龚开的诗赞,多次提到太行山,如题船火儿张横,题日“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伙儿,其数不足。”对梁山却只字未提。
  到元朝初年,出现了一个画本小说,叫《大宋宣和遗事》,讲述北宋衰亡的历史,其中提到宋江起义,有一个三十六人的好汉名字,还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大宋宣和遗事》第一次提到了梁山泊三个字,但在梁山泊前加了太行二字,“太行梁山泊”是一个地理错乱,但可以看出《大宋宣和遗事》的作者仍旧把宋江起义的故事,看作是发生在太行山地区。
  元朝时期,元杂剧发展起来。元杂剧中有关水浒内容的有几十部,著名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李文尉的《燕青薄鱼》、《五虎大劫牢》、《七虎闹同台》、《王矮虎大闯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等。在这些杂剧中,水浒故事和山东梁山泊逐渐结合起来。其原因是,东平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是元杂剧的重镇。元杂剧的许多作者,如高文秀、康进之是东平人。高文秀在《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中就把梁山泊的位置界定了,其中说:“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巷汉数十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成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自此,“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概念开始出现。
  历史上在今梁山一带,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八百里的水泊。施耐庵为什么会把太行山的山贼,写成梁山泊的水寇呢?据水浒研究专家侯会先生考证,是施耐庵把南宋钟相杨么起义的事迹附会在了宋江等人身上。
  南宋建炎四年,钟相在湖湘地区起义,钟相被俘遇害后,起义军在杨么的领导下继续斗争。他们以洞庭湖为根据地,“陆耕水战”,平时耕地,官军来袭则登舟作战,多次打败官军的进攻。最终,起义军被岳飞镇压下去。
  由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曾在郓城做过训导,对当地的民间传说中的故事作过收集整理,在借鉴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把北京王伦起义、宋江起义和南宋杨么起义的事迹相串联,以梁山泊为背景,创作了《水浒传》。又由于施耐庵曾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对农民起义相对了解,写起来得心应手,才出现了《水浒传》这样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文化碎片:《水浒》的文化视角
  水浒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又由于《水浒传》的广泛流传,水浒文化突破了地域,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忠君报国、匡扶正义的忠义精神;不畏权贵、奋起抗争的反抗精神;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协作精神;爱恨分明、豪迈奔放的尚武精神,在《水浒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在这里不去宏论这些概念性的精神,而是摘取几个文化碎片,以便更好的理解《水浒》。
  1、八十万禁军教头
  《水浒传》出现了两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是王进,一个是林>中。《水浒传》第二回:“高殿帅一一点过,于内只欠一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半月之前,已有病状在官,患病未愈,不曾入徭管事。”第七回:“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书中对二人的描写看,并不是高级将领,充其量是负责禁军训练的武术教官。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多用文臣代替武将,武将的地位并不高,作为禁军枪棒教头的林冲,不过是禁军中的低级头领而已。那么个地位不高的枪棒教头,为什么被冠以“八十万禁军教头”?似乎是统领80万禁军的高级将领。这要从宋代的禁军制度说起。
  宋代兵制分为禁军、厢兵、乡兵、番兵四种,其中禁军是中央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用以保护京师、京都和镇戍地方。宋太祖即位第二年,即着手整顿禁军,淘汰老弱,补充精壮,又下令各地选勇壮兵士升为禁军。赵匡胤为了有效控制这支武装力量,于公元961年将“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将领撤销,设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来分别统帅禁军,三帅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担任,他们只有将兵权,并无发兵权,并且时常调动。另置枢密院,掌发兵权,使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二者相互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宋代实行养兵政策,在天灾之年往 往大量招兵,以防灾民叛乱。在北宋中期,禁军最多时达到80万人,有“八十万禁军”之称。《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是统帅80万禁军的将领,而是禁军的枪棒教头,因为宋代禁军最多时达到80万,所以夸张为“八十万禁军教头”。
  2、柴进的“誓书铁?”
  《水浒传》第九回中店主对林冲说:“你不知俺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柴进,他是周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所谓“誓书铁券”是帝王为安抚功臣勋贵赐给他们后代享受优厚待遇或免罪的凭证。誓书多用竹木制成,亦有铁铸。上面写有持有者享受的待遇等内容,用朱砂书写者,称为丹书;用泥金书写者,称为金书。因所写内容为誓言,故称“誓书”。所以称为铁券,一方面是因为有的誓书由铁铸成,也有铁意不变的含义。说白了,就是帝王给功臣勋贵后代们的一个享受豁免的凭证。
  皇帝向功臣颁发誓书铁券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笼络功臣,曾与功臣剖符作誓。此后,历代皆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形式略有变化。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即禁军统帅,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为了尽快稳定政局,实现政权顺利交接,对后周宗室颁发“誓书铁券”是有可能的。
  3、三十六、七十二和一百单八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粱山泊英雄惊恶梦》有这样一段话“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又日“聚兄弟一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以九为最大,所以“九”就有代表大、代表多的意思。即便是不用“九”,也常用九的倍数或约数表示,如七十二行中的“七十二”是九的倍数,“八十一难”中的“八十一”也是九的倍数。再如“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中的三、六都与九有关,甚至连中国也被称为“九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实行车同轨,修建了驰道,宽九尺,或六尺,被称为九尺道或六尺道。这里的三、六、九、三十六,不是九的倍数就是九的约数。
  我们明白了这些,对水浒中的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数字,就很好理解了。
  4、路、府(州)、县
  《水浒传》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京东路,京东路就是现在的山东地区。
  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今山东地区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因宋代的京城在开封,今山东地区在开封以东,故称京东路。京东东路,治所在益都,辖济南府和青、密等7州及淮阳军,共36县。京东西路治所应天府宋城县,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迁至郓州须城县。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移至应天府。
  路以下为府,与府同级的有州、军、监。水浒中出现的应天府、东昌府、沂州、青州即是。府以下为县,如水浒中的宋江所在的郓城县属京东西路的济州,武松打虎的阳谷县属于京东西路的郓州。县以下为乡,乡以下为里(村、坊)。如阮氏三兄弟所在的石碣村。
  5、花石纲和生辰纲
  《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说“洒家是三代门将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试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公孙胜对晁盖说:“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这里面分别提到了“花石纲”和“生辰纲”。为什么用“纲”来表示花石和生辰呢?“纲”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纲”是个数量单位。宋徽宗时,由宦官童贯、朱等主持,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立“造作局”、“应奉局”,专门制作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织绣等,搜求各地的奇花异石。搜求的奇花异石和宝贝,用大船运往开封,每10船为l纲,称为“花石纲”。“生辰纲”未必有10船,用“纲”表示很多的意思。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义认东溪村》里说:“有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日,早晚从这里过,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这里提到“十万贯金珠宝贝”,不是个小数,如果用船运送,差不多也有10船,所以称之为“生辰纲”。
  
  编辑 李平

相关热词搜索:溯源 水浒 文化 水浒文化溯源 水浒文化精神 梁山水浒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