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房之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2010年4月29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座无虚席,当台湾著名歌手潘美辰唱起她的成名作《我想有个家》时,剧场沸腾了,台上台下一起高唱“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如果说20年前潘美辰唱出了人们对“家”的心理需求,那么今天再唱这首歌,百姓感受更深切的,是对“房”的实际需要。
  当英国首相布朗疾呼“不能让英国人用9倍的年收入买房”时,两年之前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的房价已经是收入的13倍。而在今年“两会”上,政协委员黄鸿翔指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收入比已经超过30倍,凡依靠工资收入的人群都已经买不起住房。”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位上海的朋友说,他的月收入1万元,在上海不算高也不算低了,但按他的收入,买个90平方米的普通住房,按均价2万元计算,需要15年,前提是这180个月不吃、不喝、不穿、睡大街;如果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那么买房至少要攒30年。前提是房价不涨,且没有大病等意外支出;如果贷款,那么四五十年的之后除了房子没有一分钱积蓄,不能买车,更不能出去旅游,可以结婚但不能生孩子,因为养不起……
  青年人找对象,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有没有房子。如果有房子,两个人的生活将是天堂:如果买房子,两人的生活将是地狱。
  其实,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完全可以租房子住,即使是发达国家,很多人一生也没有买过房子,全靠租房生活,过得也挺好,但中国人不行。房子在中国不仅是个住的地方,而且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因素。传统的农耕生活,造成了中国人“守土重迁”的思想,因为庄稼的生长期比较长,随便搬家会影响收成,储存的粮食搬起来也不容易。而游牧民族则正相反,只有不断地搬家,才能让牛羊吃饱,才会有更多的财富,他们的“粮食”(牛羊)可以赶着走。经商者也习惯于变换环境,因为货物只有流通才能赚钱,而且物以稀为贵,走得越远,获利越大,所以“商人重利轻别离”。
  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天长日久,会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租房子在西方很正常,但在中国会被瞧不起。“有房有地”是成功中国人的传统形象。孩子结婚没有套房子,父母脸上也无光。所以在孩子结婚的时候,父辈会拿出一生的积蓄为孩子买房,向亲戚朋友借钱也开得了口,亲戚朋友即使不愿意,也不好意思拒绝,因为房子是大事。这个的时候不借,实在是不够意思。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摆在桌面上算账,谁都知道现在租房更合算。住宅的租售比一般是10―15年收回购房款。谁都知道,按现在租房的市场价,30年能收回购房款就不错了。租房不仅便宜,而且少了拖累,还可以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到别的城市工作,感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氛围,将来退休了,更可以周游列国。但这只是说说而已,只要一句“租房没有稳定感”,所有经济账都是白算了。西方人年老的时候,有房者会“倒按揭”,就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换回现金用于旅游等消费,死后房子归购买者,而中国人这样干,会被邻居、同事、子孙骂死。这同样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房子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经济问题,其实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但不管是什么问题,房价太高确实是个问题。好在已逐渐看到了曙光,在国家调控政策“精准打击”下,房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控制。
  期望房价回归理性的一天。

相关热词搜索:之重 不能承受 生命中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房之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