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运作中的治理命题]政府治理的对象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有体系结构的组织,管理主体对指导理论的选择始终是历史的过程,是高校图书馆保持有效运作的重要命题。治理理论作为时兴的理论运用到图书馆运作中符合民主、有序参与的精神,是管理过程面临的必然抉择。对治理理论进行考证,理清实质内涵和有益经验,对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把握,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有利支撑,阐明治理实现的理路,必然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治理 图书馆治理 高校图书馆 基础与支撑
[分类号]G251
1 治理与图书馆治理研究的脉络考证
“治理”一词的出现肇始于1989年世界银行对非洲情形的概述用语,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相继涌现。在西方国家,罗森瑙、格里?斯托克、罗茨等学者成为治理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和开拓者,《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21世纪的治理》、《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等系列作品亦相继问世,构成了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关于治理的共识,是对以管制、控制、命令为特征的统治的一种修正甚至是“反叛”,适应民主国家公民限制政府权力、摆脱行政奴役、走向自主管理的普遍诉求;是权力依赖的过程和互动;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由此可见,治理理论的最初范式只涉及政治和行政领域,但管理主体多元、自治、共同利益的目标努力等良性和有效内涵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图书馆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即对源于政治学、行政学意义的治理理论借鉴的结果。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对图书馆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领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外部治理机制的塑造,更多的强调权力的配置、机制和制度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图书馆治理理论有很长的渊源,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则具有典型代表性,其发展历程渗透着某些治理理论的内涵。图书馆治理实现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配置,即权力间是怎样的形态和关联问题。对美国图书馆发展脉络的考察恰好印证了这种观点。在美国,权力的分散配置有效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度合理区分了多个层级政府的不同职责,利用资源和专业管理优势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力分散于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公民之间,有利于促动相关利益主体关注图书馆事务;政治权力分散于立法、行政与司法部门之间,有助于公民以立法和司法的形式影响行政管辖过程,保障获得图书馆的权益。同时,专业性组织出于对职业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图书馆权益诉求的彰显。在美国,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代表的行业性组织,与图书馆事业具有相关利益的专业性组织,都是作为利益集团存在的。图书馆的相关利益即可通过组织的渠道表达诉求,通过参与区域或国家的活动影响立法和政府政策,争取社会资源向有利于图书馆的方向倾斜。专业性的行业组织同样有利于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参与则促动图书馆各项事务的发展。作为外在的规范,法制和机制的良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运作状况。
国内对图书馆治理的研究更是新的领域,学界普遍认为2000年刊登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的《略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治理》一文是目前查到的最早从治理角度论述图书馆事业管理的文献。从中国知网(CNKI)搜集的资料来看,以“图书馆治理”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研究论文仅有11篇,文章的发表年份集中在2006年以后,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业界研究的热点,必将成为图书馆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主要是对图书馆治理内涵和研究维度达成共识的过程。蒋永福教授认为,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治理客体满足图书馆治理主体需要的过程,亦即利益相关者在互利合作前提下共同提供图书馆服务的过程,其由图书馆治理主体与图书馆治理客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图书馆本身核心价值属性的延伸,是对其服务性和公共性的拓展。习为妮则主张,图书馆治理是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共同获得他们期望的图书馆服务的制度安排及其实施过程,表现为公平有效的获取服务,实质是公民权利得到尊重,并以实现此种权利为动力约束各种有损主要利益诉求的行为。黄颖、徐引篪则将图书馆治理定义为,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基于利益关系对图书馆事务的政治参与和管理活动,具体涵盖四个要素:图书馆治理存在的前提,图书馆治理的主体,图书馆治理的对象,图书馆治理的内容实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图书馆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依据亦进入研究的视野,机制、机构、制度关系的相关论述日益成熟和完善,政治分权、法治、市场经济制度成为图书馆治理的主要途径参考。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图书馆治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公共图书馆,考查的维度侧重外部治理结构的塑造和完善,即图书馆整体作为单独主体与其他主体问关联的分析,较少涉及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的阐述。在总体上,强调联系机制的协调性、民主性和参与性,讲求权力依赖关系、公众认可、责任与互利、效率与激励的梳理完善,力图实现图书馆治理的合法性、责任性、透明性、回应性和民主性。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存在一致性,治理理论在高校领域的运用和延伸必将成为新的课题,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动意义。同时,高校自身拥有的独特条件成为图书馆治理理论拓展的有力支撑,为理论的践行提供着理论、制度、伦理和技术的保障。
2 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基础与支撑
2.1 理论基础
相较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演进,良好的理论基础是高校图书馆治理实现的独特优势前提。通过前文图书馆治理研究现状的概述,可以清晰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治理理论和图书馆研究已经完成领域的契合,为高校图书馆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准备。经过2000年后近10年的发展,治理理论已经完成了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领域向图书馆学领域的转换,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成果形式体现出由论文形式向专著形式转变的趋势,这标志着图书馆治理研究逻辑和研究体系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向高校图书馆等具体领域的拓展已具备合理的前提。二是治理理论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为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无论管理学、政治学领域中治理理论的研究者,还是图节馆治理的研究者,大多集中于高校,为理论的延续和运用铸造了较为完善的逻辑脉络。例如,上文提及的蒋永福、习为妮等人,都足高校中图书馆治理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对于治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而言,本学科的研究形成直接的积淀,其他学科则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必要的修正。
2.2 制度基础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组织,承担着公益的属性,与图书馆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笔者曾在《价值抉择视阈的高校图书馆效率旨向与构建》一文中阐明, 高校图书馆在本质属性上和公共图书馆具有同一性,遵循平等、自由和公平的价值理念。由此,公共图书馆属性维持的制度保障对高校图书馆存在有益的借鉴,是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选择的范畴组成。从广义上溯源,高校图书馆的制度基础主要是指相关法律制度和图书馆自身制定的相关规则。前者主要涉及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图书馆行业自律规范等,与此对应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宪法》、《高等教育法》、《公共图书馆条例》、《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等。后者则指各个高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体规范细则,涵盖人事制度、编制制度、管理机制、读者服务等多个方面。
当下中国高校的发展呈现多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简单的表述为“文理结合”;在某种意义上,此种趋势为图书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学科底蕴。同时,由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支撑,图书馆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则拥有了较大的空间,具有充足的可操作性,便于铸造完善的图书馆制度体系,形成从自身组织规定到外围服务制度的保障。制度是机制运行的有效指引,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有赖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校现今具有的上述条件正是达成此种目的的裁础。
2.3 技术基础
科技是现代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撑,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图书馆治理的实现只有借助科技,才能快速发挥应有的效用。图书馆治理协调性、民主性、参与性的充分实现要借助科技提供的多样性方式;图书馆与高校工作人员问的互动亦要借助科技的工具性作用。就广义而言,高校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与网络等设备和技术的运用、文质与电子资料的积累与运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运用,既能开拓新的互动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又能增强传统模式的运作效率。社科成果的转化、充足的技术人员的存在,则为治理理论的完善、机制的没计等具体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推进,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将会得到越发的凸显,高校治理对此的依赖性亦会显现。
2.4 伦理基础
伦理实质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述,人的主体性是其存在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正是基于相关主体的民主、有效参与,考察治理主体的特性是治理研究中的应有之义。除却惯常研究的伦理的道德属性外,主体的知识性、人性、责任性亦是伦理研究涉及的范畴,共同构成图书馆治理的伦理基础。高校图书馆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层次的特征,促使对主体的解剖更具现实意义。
2.4.1 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德性 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德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职业工作功用或意义的认知;二是传统道德和社会价值的影响。前者有助于图书馆员理清职业除却作为谋生手段外对于教师、学生等服务对象的意义。后者对图书馆员德性的影响则是外在的、隐蔽的和深远的,人生阅历与社会价值、道德维度融合的结果。
2.4.2 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知识性 高校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公共域场,作为媒介的主要职责就是扩大知识的公共性效度,传播知识而不是封存读物是图书馆的应然定位。由此,重视知识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意念的构成。同时,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对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知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必须构筑学习型组织,以增进图书馆治理的科学性特征。
2.4.3 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人性 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员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新时期的职业要求,将自身定位于教师、学生等读者发展辅助条件的角色,为高校内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周到服务,以更加人性化的态度践行自身职责则是高校治理机制塑造的催化剂。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然成为图书馆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的开展指向对读者的满足,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亦不能例外,服务成为重要的工作理念是管理范式转换的前提。
2.4.4 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的责任性 高校图书馆员的责任属性主要是为他的义务性责任和资格性义务,具有单向性,不以某种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作为特殊性的公共组织,要求其从业人员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的价值抉择,直接展现为对教师、学生等读者的责任心和服务性,单向性的伦理义务是图书馆员伦理的应然范畴,是其他伦理属性存在的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构成高校图书馆治理伦理基础的德性、知识性、人性、责任性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治理的渊源。知识性体现了治理实现的高度,德性是治理意图的拓展,责任性和人性则是治理的方向保证,是治理顺延逻辑发展的内在约束。
3 高校图书馆治理体制的构成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基础优势,为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前提,高校图书馆治理体制设计的考察即能够得以全面的进行。高校图书馆治理是互动和参与的过程,体现为整体性和过程性,贯穿于决策、运行和监督评估的各个方面,对其形而上的构筑必然促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提供可借鉴的理路。
3.1 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决策机制
根据高校图书馆运作的实际,其治理的决策机制可以概称为民主原则下的相关主体主导与参与的契合。在决策构成中,基于不同的事务属性,其决策主导主体和参与主体的范畴是变化的;同时,在不同的事务中,两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通常情况下,相关主体主要涉及校领导、图书馆领导、读者(教师、学生等)、图书馆职员、公益人和政府;相关事务则主要涵盖行政事务、服务事项、对外交流、部门职权内管理、图书馆公益事务。治理的决策机制主要由内部决策和外部决策构成,在不同构成中相关主体与主要事务的关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具体互动模式如图1所示:
为更好的明示图1的意义所指,对行政事务、服务事项、公益人内涵的界定显得尤为必要。在高校图书馆治理中,行政事务主要指图书馆内部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主要指向关涉图书馆员切身利益的组织、人事、休假、保障等领域的事项,是一般“行政”含义的狭义概念操作。服务事项是指与教师、学生等读者密切相关的图书征订、读者服务、相应设备的提供等事项。公益人的概念则是广义上的使用,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的个人、团体等,既包括公益性组织,也涵盖私人组织、经济组织。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是决策机制的总体设计,每项事务的决策都可细化到制度的保障,有待进一步研究。就决策机制的构成而言,在内、外部决策结合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内部决策在当下具有更切实的价值。
3.2 高校图书馆治理的运行机制
张康之教授曾在著述中指出,行政无民主,行政的过程注重目标的实现,民主和公意的体现是决策过程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治理的运行是对治理决策的贯彻执行,效率和整体性效果自然成为目标追求。以事务的类别为视角,高校图书馆治理运行机制大体可以分为科学管理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读者服务机制。 三者相互关联,前两者最终服务于后者。
3.2.1 科学管理机制 亦可理解为科层制,建国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内的公共性组织逐步具备了科层制的形式特征,追求实质性的效率是现今面对的时代课题。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书馆管理者与图书馆员之间要有各自的明确定位,管理者要着眼于图书馆的整体规划,图书馆员则要执着于具体事宜;图书馆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力求各尽其职;建立健全人事行政制度,加强图书馆员的知识和专业培训,使图书馆运作以规范而行;等等。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实现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以可行的规范设计促动上述目标的实现,具体涵盖进行权力划分的机构设置制度、以人事与环境建设为内容的图书馆基本行政制度、以文献与资源建设为内容的图书馆业务制度。
3.2.2 沟通协调机制 指高校图书馆与外部主体间进行相关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包含主要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延伸。前者主要是指图书的征订工作及相关保障机制,主要的改进方向在于对以公开招标制度为内容的业务制度的完善;后者则是服务于业务工作的辅助机制,主要指与个人、团体和政府协作与沟通的资源获取机制。
3.2.3 读者服务机制 指图书馆员向教师、学生等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包括传统的服务和以科技为支撑的网络等服务。读者服务机制趋于完善有赖于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和德性素质,而高校图书馆的治理基础和科层制的实施为此奠定了前提。由此,读者服务机制的塑造关键在于具体服务规则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细则建设主要涵盖以下方面:读者卡办理、挂失、补办工作细则;工具书阅览规则;特藏图书阅览规则;在线咨询服务规则;电子阅览室服务规则;图书馆网络管理细则;预约服务细则;等等。
3.3 高校图书馆治理的评估机制
高校图书馆治理不仅是指民主原则下主导性与参与性契合的决策机制,也不单以讲求效率和整体性效果的运行机制为唯一愿景,其本质更在于贯穿运作全程诊断和反馈――高校图书馆治理评估机制。目前组织的评估方式主要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评估的全方位性是图书馆治理的内在要求,两种评估方式的结合是图书馆运作的必然趋势。
图书馆的内部绩效评估是指图书馆组成人员(管理者、职员等)对图书馆运行效果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自上而下的评估、自下而上的评估与两者相结合的评估,适合高校图书馆治理的是后者:首先,这是高校图书馆治理本质的要求。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责任性等本质属性,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图书馆员之间要有相互的监督和激励,彼此的评价会产生相应的工作动力,以推进高校图书馆治理事业的发展。其次,是尊重人性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居于有利地位的主体以行为自觉的方式尊重他者的利益。最后,其他组织对此种评估方式的运用典型,为在图书馆治理中的运用提供了借鉴。
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外部评估则是指高校、教师、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或专业性的第三方对高校图书馆运作的评价,主要有三种方式――高校相关部门对图书馆的评估、教师和学生等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委托第三方的评估。此种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促动高校图书馆治理的发展:一是能及时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有利于增强服务的广度和效度;二是能撇开自身利益的局囿,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
相关热词搜索:命题 治理 运作 论高校图书馆运作中的治理命题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读书会活动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