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的例子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简要介绍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揭示转化规律,促进企业创新;企业隐性知识类型不同,则转化规律和过程不同。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隐性知识进行分类,提出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理,分析不同类型隐性知识转化的焦点障碍与适用的转化方法,针对企业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分别构建转化模型,并进行解释。
〔关键词〕企业 隐性知识 知识分类 知识转化 障碍 模型
〔分类号〕G350.7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Tacit Knowledge Conversion Model
Ma Ji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12
Jing Jipeng
Managemen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130025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tacit knowledge conversion model is helpful to reveal conversion law and accelerat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tacit knowledge have different conversion law. Then it mades a categorization of enterprise tacit knowledge, brings forward the factors of conversion model and discusses their function mechanism.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version focus handicaps and conversion method of deferent kinds of tacit knowledge, the paper constructs five conversion models corresponding to five kinds of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ains them in detail.
〔Keywords〕enterprisetacit knowledgeknowledge classificationknowledge conversionhandicapmodel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是企业创新的内部机理,揭示其规律有助于企业找到有效的创新模式。构建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能够运用图示形象地描述其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理,以揭示隐性知识转化的条件、规律和过程。
野中郁次郎[1]、C. W. Holsapple和M. Singh[2]、Tolman、J.B. Noh[3]、和金生[4]、张庆普[5]等分别对知识转化模型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进行了研究,但没有针对不同类型隐性知识进行转化模型的构建研究。企业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转化规律有着极大的差异,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构建模型,才能更好地揭示转化规律。
1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成要素
1.1知识要素――隐性知识
在企业中,企业成员所知道、能够领悟到但却难以表达出来的那部分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叫做企业隐性知识。从个体隐性知识的本质维度,企业隐性知识可分为技术类、认知类、决策类、情感类和信仰类5类。
1.1.1企业技术类隐性知识(Techaology Tacit Knowledge,缩写为TTK)指企业成员拥有的不能脱离肢体动作而存在的技术诀窍、技巧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部门。
1.1.2企业认知类隐性知识(Cognition TacitKnowledge,缩写为CTK)指企业成员用来支配自己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的那一部分有关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知识,通常表现为规则、方法等。在企业研发部门表现的比较突出。
1.1.3企业决策类隐性知识(Decision-making TacitKnowledge ,缩写为DTK)指企业成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判断力、前瞻性以及决策能力。在企业各级管理层中比较突出。
1.1.4企业个性类隐性知识(Personality TacitKnowledge ,编写为PTK)指企业成员在性格、意志、气质、情绪、情感等方面具备的认识、调控和激励自己以及认识他人的能力,广泛存在于企业各部门中。
1.1.5企业信仰类隐性知识(Belief TacitKnowledge ,缩写为BTK)指企业成员在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倾向,是个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方面的知识。广泛存在于企业各部门中。
1.2人的要素――知识源和转化主体
知识源指的是隐性知识的提供者,转化主体是隐性知识转化的实施者。知识源和转化主体都是企业员工。
1.2.1知识源和转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维度转化维度是指组织中转化主体和知识源的身份与隐性知识流向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个人自身、个人―个人、个人―组织、组织―个人4个维度。后文模型中详细论述。
1.2.2知识源和转化主体的心理环境企业员工的心理环境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影响很大,可分为以下三方面:①个体认知和信息加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力;②个体行为调节和控制:包括情绪和情感、动机、意志、信念、理想与价值观;③个体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等方面。
当企业员工的心理环境呈现出如下特征时,能够促进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乐于和他人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承认隐性知识的普遍存在,重视实践;聪慧、思维敏捷,领悟力强,富有想象力;独立、有比较强的成就动机;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本职工作有兴趣;责任心强,成熟、稳定。
1.3环境要素――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环境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环境是指促进或阻碍隐性知识转化的发生、并影响其效果的一切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包括三方面:
1.3.1企业隐性知识转化内部环境指企业最高管理者和所有员工的心理环境。
1.3.2企业隐性知识转化外部环境指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软硬件设施等人文和物理环境。
1.3.3企业隐性知识转化宏观环境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
2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1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要素、人的要素、环境要素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
2.2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
构成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可以通过图2粗略地表示。
隐性知识本身的属性对其自身的转化模式、方法和途径有直接的影响。
知识源和转化主体的心理环境对转化过程与结果起直接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两者直接发生关系,它们的互动决定着转化的具体进程。
外部环境对隐性知识转化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是间接的,它首先对转化主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意识和知识源的知识共享心理起激励或抑制作用,引起员工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隐性知识转化的结果与效率。
3企业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和转化方法
3.1企业隐性知识转化障碍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可以分为焦点障碍和附带障碍。焦点障碍是指某类隐性知识特有的、难以克服、不可躲避的障碍,必须克服焦点障碍,该类隐性知识才能成功地转化。焦点障碍多是由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性引起的。附带障碍是指各类隐性知识都会遇到的相似的障碍,如来自于转化内部环境的员工表达能力有限和领悟能力差、没有隐性知识意识、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成就动机差、意志薄弱、拒绝共享、人际知觉差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组织结构僵化、企业文化落后等。
3.2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方法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方法主要有认知地图方法[3]、头脑风暴法、面对面交流法、实践法、培训法、专家系统法、头脑摄像法[6]、虚拟现实法[7]、出声思考法、学习历史法等。
4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建
4.1企业技术类隐性知识(TTK)转化模型的构建
企业TTK转化的焦点障碍是它与知识源身体的不可分性。TTK与知识源结合度越高,不可分性越强,隐性程度越高,获取越难。结合度就是指该技术对肢体、感官感觉的依赖程度。如:计算机控制生产线、手工模具加工、面包师揉面这三种技术,结合度依次升高。TTK转化模型见图3,由获取模块、吸收模块和知识表示模块组成。
4.1.1获取模块获取模块的参与者为知识源和获取工作执行人。知识源是隐性知识的提供者,图3中表示TTK知识源的圆形越靠近中心,表示隐性化程度越高,获取难度越大。获取工作执行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知识源本身、转化主体和企业指派的知识管理等专门人员。
获取工作执行人面临着由焦点障碍和附带障碍组成的“障碍团”,其中核心部分是焦点障碍。为了克服焦点障碍,不同的获取执行人运用不同的获取方法,形成独特的获取方法。
转化环境中三个因素对TTK转化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以及三因素之间彼此的作用关系如上文作用机理(图2)所述,而且对于5类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情况相同,均对获取模块和吸收模块作用显著。下文不再赘述。
4.1.2知识表示模块知识获取模块的成果经整理加工,输出到知识表示模块。显性知识表示方法包括语言表达、文字符号,计算机程序等,应录入企业知识库。当知识输出无法明确的显性化时,就以转化主体和知识源对获取结果的感观体验、记忆以及带有想象成分的思维印记等形式存在。知识表示与知识源的TTK之间存在失真,知识源和知识表示方法可以相互作用,进行多个循环的反馈及校正,最大程度地降低失真。
4.1.3吸收模块吸收模块是转化主体在内外部环境下对知识表示的结果进行操作练习、发散和聚合思维、想象、隐喻等加工的过程。加工的目的是获得知识源的TTK,共享知识,或者实现创新。转化主体的认知水平、悟性,意志力、兴趣等心理因素决定了知识吸收的质量。
知识表示被转化主体认知、吸收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培训以及员工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和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地教授。
4.1.4转化维度和转化轨迹模块之间以及获取模块内部的粗线和虚线是维度线,代表TTK的转化维度。在TTK转化模型中维度分别为:员工自身的TTK转化(粗实线)、不同员工之间形式灵活、正式或非正式技术交流(细实线)、员工从组织那里获取并吸收TTK(单虚线)、组织从专家型员工处获取TTK(双虚线)。
TTK转化轨迹有三种:①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指从获取模块到知识表示模块,知识表示是显性的,这时可以认为知识转化工作已经完成;②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第一种转化的延伸,在显性知识表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吸收;③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指知识表示非显性的情况下,转化主体的连续、多反馈的TTK转化活动。
4.2企业认知类隐性知识(CTK)转化模型的构建
CTK与其他类型的隐性知识比较起来更加内隐,如人们难以看到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内部思维过程。CTK转化的焦点障碍是它存在位置的深层次性。CTK转化模型也由获取、知识表示、吸收三大模块组成,如图4所示:
4.2.1获取模块由于知识源的CTK主要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转化的焦点障碍是存在位置的深层性,因此转化主体必须在与知识源学习同样或类似的知识过程中,对知识源的CTK进行充分感知,并认同其有效性时,才能实行进一步的转化。
“知识源学习行为链”表示了知识源从一个知识状态到另一个知识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CTK;“转化主体的感知与认同线”表示了转化主体对该过程的认知,认知结果就是CTK的获取结果,主要是面对面交流、深入讨论和思维上的充分感知。获取效率和质量受知识源与转化主体双方认知结构及共享意识的深刻影响,当知识源对自身的CTK进行反思,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时,也同时担当了转化主体的角色。
4.2.2知识表示模块知识表示模块是转化主体对获取到的CTK进行归纳总结,尽量使其明朗化、显性化的过程。
4.2.3吸收模块当获取的CTK适合于转化主体时,转化主体会频繁使用、进一步理解和灵活运用它。当转化主体发现该CTK不适合自己时,会放弃对它的吸收。
4.2.4转化维度和转化轨迹CTK转化维度和转化轨迹与TTK情况类似。
4.3企业决策类隐性知识(DTK)转化模型的构建
DTK在企业中广泛存在,哪里有问题的解决,哪里就有决策类隐性知识。问题是因时、因势而生的,问题的解决必然也须因时、因势而解。然而,哪里会有完全相同的时与势呢?此时的问题到了彼时不一定要采用同样的解决方案,这就构成了DTK转化的焦点障碍:相似问题决策时的问题情境难以一致性。DTK的转化关键是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抓住规律,而不是流于问题的表面情况,其转化模型(见图5)和TTK的转化模型结构比较类似,但内容差别很大。
4.3.1获取模块在获取模块,知识源的DTK在问题解决的4个阶段及其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受其心理环境影响。三方获取执行人各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内省法、出声思考法等构成独特的获取方法簇。为了克服焦点障碍,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对DTK的获取都要把问题发生的情境记录下来,包括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因素。
4.3.2知识表示模块获取模块的输出经整理形成知识表示。DTK的知识表示用“图示”的方法最为有效,如认知地图、概念图、问题行为图。因为用图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把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某个状态、改变过程、引起改变的因素用箭头、节点等表示出来,形象地表现出整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在获取者与知识源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常常是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心理图式;如果获取者是转化主体或企业职能部门,就会形成外化图示来表示DTK。辅助资料是指有关情境的资料或者获取过程中的其他有价值资料。在方法得当的情况下,焦点障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4.3.3吸收模块培训同样是DTK被企业员工吸收的重要途径。在吸收模块,克服焦点障碍的工作继续进行。面对同样的外化图示,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仍需进行。只有那些透过问题发生的情境看到问题本质、总结归纳出规律的转化主体才能突破焦点障碍,吸收目标DTK。如果员工不能突破焦点障碍,对DTK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解决问题时就容易不顾实际情况照搬别人的决策。
4.3.4转化维度与转化轨迹DTK转化模型的维度与TTK相同,转化轨迹必然要经过显性化的环节。
4.4企业个性类与信仰类隐性知识(PTK和BTK)转化模型的构建
PTK和BTK影响着其他三类企业隐性知识的转化效果与效率,是员工心理环境的组成部分。由于两者在人类认知心理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因而转化模型是一样的,如图6所示:
PTK和BTK转化的焦点障碍是对知识源个性与信仰的认同。只要认同了知识源的PTK和BTK,那么两者的转化就会在转化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默默进行。
4.4.1获取模块图6中的右半球为企业PTK和BTK的获取模块。获取工作执行人与上同。PTK和BTK转化的知识源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员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体系,是一种对PTK与BTK的转化。为了和作为员工的知识源相区别,图6中用“企业文化”来直接表示,这是与其他三类隐性知识不同的地方。知识源、转化主体和企业对知识源或企业文化中PTK与BTK的获取都始于“感知”,当感知到目标PTK、BTK后,即会试图用语言来描述它,即知识表示。
4.4.2知识表示在PTK和BTK转化过程中,知识表示通常就是一个词汇,如:“勇敢”、“诚实”。知识表示尽管简单,但含义却非常丰富,常常是获取执行人和具体事件相结合对个性与信仰因素的总结及归纳。
4.4.3吸收模块图6左半球是吸收模块。获取执行人对知识源或企业文化中的PTK和BTK进行吸收要克服焦点障碍。“认同”是克服焦点障碍的标志。
知识源对自身PTK和BTK的吸收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转化主体对知识源PTK和BTK的吸收要通过“认同”的心理历程。转化主体先对知识源的个性、信仰或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反思自己的个性与信仰体系,进行内省,使自己的个性与信仰发生变化。
认同与内省是广泛发生于PTK和BTK转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也是PTK和BTK转化的心理方法。心理方法依托于一定的活动,即无论是哪个维度的两者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图中虚线的椭圆形代表各种活动。企业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避免空洞的说教。PTK和BTK转化的最后输出是转化主体内部心理变化产生的外部行为的改变。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是一个系统,系统中隐性知识的要素、人的要素、环境的要素相互作用,采用一定的转化方法,克服焦点障碍,在不同维度上,沿不同轨迹实现转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应在顺应转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为企业隐性知识转化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1):5-34.
[2]Holsapple C W, Singh M.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20(1):77-98.
[3]Noh J B, Lee K C, Kim J K, et al. A case-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to cognitive map-driven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0, 19(4):249-259.
[4]熊德勇,和金生.SECI过程与知识发酵模型.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14-19.
[5]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1):88-92.
[6]温迪?布克威茨,鲁思?威廉斯.知识管理.杨南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3.
[7]马 捷,靖继鹏.论虚拟现实技术在企业专家隐性技术知识获取中的作用.图书情报工作,2006(10):92-96.
相关热词搜索:隐性 转化 构建 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构建研究 隐性知识研究综述 企业隐性知识的分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