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官【唐朝老人为官】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唐朝规定,官员七十岁致仕,即退休,比起如今的六十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有些官员到年龄后仍不愿退休,或为公,想继续为国效忠;或为私,考虑自身利益。到了点,该退不想退,多是官位令其留恋难舍。这种心情,古今一样。
  武则天时有个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龄到了,朝廷下发了关于他退休的文件,上盖皇帝大印,意味着武则天已圈阅。但他不愿退,就给皇帝写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身体健康,还能再干几年。为证明,他在百官上朝时当着皇帝的面“踊跃驰走,以示轻便”。照当时朝堂空间推断,这番“踊跃驰走”类似现今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时的折返跑。武则天见了高兴,就应允了。想想侯知一老人家,为保住饭碗真不容易。可见,就是到了点,该退也有能不退的,只要皇帝龙颜大悦。
  若没到七十岁,但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工作,也可以提前半退,保留散官或勋官级别。唐朝另一条规定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年龄虽不大但“形容衰老者”要提前退休,此乃形象工程――大唐官员不仅要充满朝气,还要耐看,须拿得出门。“面子”问题是如此重要,它可以提前结束一个官员的政治生命,所以官员们经常照镜子,很懂得保养。唐朝皇帝每年腊月初八前都要向官员们赠送面脂和口脂等化妆品。但要想保住位置,保养固然不能忽视,心态更加重要。
  七十岁退休并非绝对,也不应该绝对,有些朝代的国家重臣年过七十还继续留任,他们的经验智慧乃国家的财富。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军廉颇,虽老矣尚能饭,冲锋陷阵,为国之栋梁。长平之战,若非赵王中了秦人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来替换廉颇,四十万赵军未必就被坑杀,历史或能改写。
  唐朝时也涌现出狄人杰、郭子仪、裴度等社稷老臣。狄人杰被武则天尊为“国老”,郭子仪、裴度也分别以身系国家安危二三十年。可见,退休年龄应因人而异,老当益壮者不乏其人。如才力正当年,一律令其退下,于个人休养或许是好事,于全局未必不是损失。
  武则天长安四年十月,八十岁的张柬之被任命为宰相,这时武则天也已八十岁,这一君一臣成为武周朝告别演出的主角。让八十老翁当宰相,武则天用人真可谓不拘一格。两个月后,张柬之等人兵谏迎仙宫,武则天被迫退位。此前,为达此目的,多少人往灶里添柴禾,可锅中的水就是烧不开,而张柬之这把柴添进去后,水就沸腾了。可见,老有老的劲道,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
  唐朝在位官员年龄最大的可能要数唐玄宗时的太府卿杨崇礼了。他是隋炀帝的玄孙,在太府干了二十多年,年过九十才退休。太府管理着国库和市场贸易,杨崇礼每年能赚出数百万缗钱。此公不简单,年过九十还头脑清晰。
  但高龄官员也有犯错误的。错误有轻有重,轻的经济上受些损失,重的就要掉脑袋了。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大朝会时,八十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因德高望重被推举为领头人,代表文武百官向圣上恭贺新年。朝会按惯例在大明宫含元殿举行,含元殿坐落在十五米高的土坡上,殿前是三道长长的龙尾道。柳公权从龙尾道的起点一步一步朝大殿走去,途中不能停,更不能倚着道旁的栏杆喘口气。毕竟八十岁了,到大殿前时他的体力已严重透支,接下来还要向皇帝叩拜,高声念祝贺词:“元天首祚,景福维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与天同休”。其中“圣敬文思和武光孝”是唐宣宗的尊号。体力不支的他念到尊号时误将“和武光孝”念成“光武和孝”,结果被罚去一季度俸禄。当时的官员都为他惋惜,认为他早点退休就不会老来受辱了。
  可见,人老不讲筋骨为能,不能忽视现实。人一老,不仅活动不便,脑筋和判断力也容易出错,再委以重任,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所以对官员实行退休制度从整体来看实在必要。可退休的恰当年龄不好掌控。该退的人中有的退了荒废了才能,真可惜。难就难在具体的判断上,谁该退谁不该退,何时退为好,尺度、分寸和时机都不易把握。
  (据《小康》)

相关热词搜索:为官 唐朝 老人 唐朝老人为官 唐朝均田制老人 唐朝宰相萧遘的为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