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部长们 与中国打交道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他们是共和国的部长。他们频繁奔波于国门内外。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话语,他们的努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缩影。与世界打交道的部长们,近年来都做了什么,他们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杨洁篪:儒雅外长的“本命年”挑战
  
  “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占‘理’。”2010年3月7日,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两会”上的这句话,是他这些年来外交生涯表现最生动的注脚。
  与跌宕的2008年相比,中国外交在过去一年有惊无险,但仍经历了“7?5”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等事件考验。这位儒雅内敛的中国外长,一直奔跑在路上,努力以“理”沟通世界。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2009年,中美关系玩了一把过山车,个中滋味,杨洁篪心里最为清楚。
  2009年3月,杨洁篪访美,奥巴马高规格接见,为中美关系打开良好开局。接着,希拉里访华,首轮中美与战略经济对话召开,直到空军一号抵达上海,中美关系达到历史新高潮。意想不到的是,虎年春节前后,奥巴马却先后宣布对台军售、会见达赖。
  杨洁篪认为“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干扰”,“责任不在中方”。作为抗议,中国宣布取消部分中美军事交流,美国人认为中国太强硬,杨反问:“如果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而把侵犯别国利益的事看成理所当然,那么公理何在?”
  类似的杨氏外交观点还有“强而不霸”,那是2009年2月初他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提出的。
  在慕尼黑,杨洁篪发表《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坦言尽管中国在国际舞台正日益强大,但“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这无疑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
  从伦敦金融峰会、匹兹堡峰会,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阿富汗问题大会,在几乎每个国际会议现场,都能看到杨洁篪忙碌的背影。杨外长多次提到,中国将继续推动公共外交,鼓励外交官积极走出去,增进交流、减少误解。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土耳其反应强烈,民众上街抗议,土耳其工业部长呼吁抵制中国商品。
  “7?5”事件一周后,杨洁篪与土耳其外交部长达武特奥卢通了电话,向他解释:“中国一直很重视两国关系,拘捕骚乱分子时没有种族歧视成份。”他邀请土耳其传媒往乌鲁木齐发生骚乱的地区采访。
  2010年是杨洁篪的本命年,而他因为在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的杰出危机处理能力,被美国人称为“老虎杨”,这只“老虎”能否在虎年里率领中国外交虎虎生威,全世界都在看。
  
  陈德铭:“商务船长”的中国式出击
  
  2010年3月3日,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高官中,商务部长陈德铭回答了有关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和海外采购等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2009年陈德铭时时都在操心的头等大事。在中国经贸这艘巨轮上,陈德铭的身份就好比船长,在“保8”和消除贸易保护围堵的前线冲锋陷阵。
  2009年2月初,陈德铭率领140多名中国企业高管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赴英国采购。面对BBC名嘴佩斯顿有关中国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的问题,陈德铭自信而从容:“自己借人家的钱提前消费,闯了祸后,又去怪借钱给他的人,说是他们有责任,这种说法在中国哲学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对中国官员而言,如何在滴水不漏应对媒体的同时,又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分寸拿捏恰到好处者为数寥寥。陈德铭却是这“寥寥”中的一个。
  2010年春,陈德铭出访非洲。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他与三国的总统、总理和部长们谈笑风生。非洲大陆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来一些西方舆论的非议。他对非议中国的西方舆论给予了回击:“恰恰是一些老牌殖民主义思想的人,长期视非洲资源为自己的禁脔,容不得别人染指,所以要说三道四。”
  比单纯经济贸易纠纷更让人忧虑的,正是经济衰退下各国政治势力的介入。典型者如美国, 2009年贸易摩擦之频密和激烈堪称前所未有。
  2009年4月,陈德铭对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发出警告,希望美国政府按照G20伦敦峰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但骆家辉没有作出正面回应。此后就有了一轮猛似一轮的美国对华贸易调查。
  2009年9月2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当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这个被一些美国人认为是“报复”的措施,却没能让所有中国网民满意。一位网友在商务部网站给陈德铭留言:“调查,调查,中国人就只能调查吗?美国一次又一次伤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你们没有看到吗?”这样的质疑,与众多赞许声一起,在商务部网站被原封不动地保留。
  2009年底,一则“中国制造”的广告在美国CNN播出,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身影:运动员脚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服装。与这些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科技、欧洲的风尚、硅谷的软件和法国的品牌。商务部的目的很明显,希望西方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制造”其实是“与中国一起制造”。
  陈德铭喜欢用数字来概括严峻的局面。在2010年3月6日上午的两会记者会上,陈德铭列举了一组数字:2009年,中国出口下降了16%,进口下降幅度则只有11.2%;中美之间的贸易,中国自美国的进口下降了4.8%,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12%多。
  “在国际环境里,我最担心的就是失去理智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预见的是,陈德铭的这种担心,在2010年注定仍将持续。
  
  梁光烈:
  国防守护者的两次“罕见表态”
  
  说话带有浓厚四川口音的梁光烈,在2009年中的语言,如同以往一样浑厚而有力。
  这位有着52年军龄的上将,其“语录”间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09年3月20日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访华。会见浜田靖一时,梁光烈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消息传出,全球舆论立刻展开了不同解读。有日本媒体甚至将这段表述视为“中国政府首次公开宣布航母建造计划”。
  半年后的2009年9月21日,梁光烈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再次谈到了武器装备话题,引来各方关注:“现在,我们在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外媒有所不知的是,梁光烈的这番表态更多的应该还包括一种自豪和感慨。作为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忧患意识的弦,时刻在他心中紧绷。或许正是因此,他才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军界强人”。
  2009年,中国军队高层与国外同行的互动明显增加。曾经神秘的八一大楼,如今渐渐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事同行。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高级军事官员访华。同样,中国军队高层的出访频率也明显增多。
  在梁光烈看来,“军事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邀请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到军委领导办公室交谈,也曾在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出访意大利、德国、白俄罗斯和匈牙利,向不同国家的军队同行介绍西藏的真实情况。
  梁光烈倡导或力推的举措还有,开通国防部网站,设立国防部发言人,每年推出《国防白皮书》等。他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加深互相之间的信任,互相之间的了解,增进我们和各国军队之间的一些友谊”。
  对中国军队的怀疑与非议仍将存在,69岁的梁光烈显然肩负着更多的使命。
  
  王晨:中国形象把关人
  
  部下对国新办掌门人王晨的评价是“低调,严肃,稳健”,除了公开场合,王晨几乎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捕捉这些年来他见诸媒体的言行仍可以看出,这位记者出身的部级官员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街头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平息数小时后,国新办即向北京的外国记者发出邀请,目的是“帮助外国媒体进行更加客观、公正和友好的报道”。
  显然,这吸取了2008年“3?14”事件的经验。3月14日当天,西藏自治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公布了事件真相,国新办此后多次召开记者会,但西方媒体还是几乎一边倒地歪曲报道。
  先后参与过这两起暴力事件处理,王晨对传播有了新的理解,“开放源于自信,谣言止于真相,止于快速广泛传播的真相”。
  这两起突发事件提醒人们,中国虽然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却还没有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王晨说。
  以北京奥运会为节点,中国国家公关迈出可喜的一步:从消极防御阶段过渡到积极防御阶段。随后的毒奶粉事件中,中国政府对内雷厉风行、对外坦诚直率,甲流事件中,中国开放透明的新闻发布机制,都赢得了世界的称赞。
  从2008年的年末开始,一场耗资百亿的国家公关行动渐次在各大中央媒体展开――央视开播阿拉伯语频道、新华社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变脸”……
  壮大自己的媒体没错,但别人帮你说话,有时比你自己说更有效。2009年,王晨的很多时间都被这样的活动所占据――会晤世界主流媒体老总,比如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接见西方作者,比如《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到国新办组织的各种培训和论坛上演讲――第四届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中韩媒体高层对话,非洲国家政府官员新闻研修班,发展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
  2009年,国务院各部门举办新闻发布会573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1013场。但与中央相比,地方上的表现却不能让人十分满意。王晨心里清楚困境所在,“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还有一些怕媒体、怕记者,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缺乏主动发布权威信息的意识”。
  只有从制度上去解决,才能正本清源。除了组织培训各级地方的新闻发言人,2010年,国新办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
  
  周小川:中国“财神爷”挑战美元
  
  2009年4月伦敦金融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呼吁,结束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并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
  这一主张立刻引发世界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中国财神爷对美国的一记警告――美国不能指望中国无限期地为其支出提供资金。
  从游走在国际金融秩序之外,到主动抢夺世界话语权,2009年,周小川带领他的团队殚精竭虑。
  周小川意在终结美元霸主地位的提议,等于捅了美国的马蜂窝。之后,俄罗斯、巴西纷纷加入批评美元风险的行列,这让美国在扩大赤字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人民币先生”周小川由此多了一个新的美誉――“世界元先生”。
  在非常时期,得用非常手段,他接着代表中国抛出了一个比终结美元更现实的组合拳――向IMF增资400亿美元,呼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IMF的发言权,增加管理层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比例……
  怀揣着硬气十足的中国式拳法,周小川一路从伦敦、巴塞尔、巴黎,打到匹兹堡。效果有目共睹。2010年2月,IMF任命他的副手朱民担任总裁特别顾问。
  但周小川清楚,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想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真正与美国人平起平坐,必须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推动成立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也踏上新的征途――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9年,世界经济裹足不前,中国一枝独秀,实现了8.7%的GDP增幅,成为全世界的“救世主”。
  《亚洲银行家》杂志将其归功于周小川,给他颁发“危机之年卓越领导特别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他审慎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时成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榜样。”
  第二个五年任期,周小川已经走过2年。一边是不断攀升的通胀预期,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压力,2010年,摆在这位62岁的江苏宜兴人面前的,依然是这两座沉重的大山。

相关热词搜索:打交道 中国 部长 经常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部长们 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部长们 学会和中国打交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