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的概念【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信息是心理战进攻的主要武器,以造成心理杀伤为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研究心理战防御,需要首先对信息损伤的特点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非典”流行期间信息损伤的调查,界定了信息损伤的概念,总结了信息损伤的特点,分析了信息损伤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信息损伤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损伤,大众传媒,心理战。
分类号B849:E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1~4]。“信息革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亲眼看到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的灾难和死亡,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目睹伦敦连环爆炸给英国人带来的恐慌和心理打击。信息一旦被战争利用,它就是杀人的凶器。一位反恐怖专家在《世界事务》期刊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信息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5]。在战争中谁最善于利用信息,谁就紧紧把握住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心理战中,信息作为心理杀伤武器,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但迄今为止,罕有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关注信息致伤的特点和规律。相关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且人云亦云。为提高我军心理战防御能力,必须首先搭建一个研究平台,使信息致伤研究能够在实证研究水平上进行,能够在非临战条件下研究,以助于揭露其本质。“十五”期间,在大量文献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我们从心理战防御的角度对心理战的实质做了新的界定,并首先提出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本文的目的是,界定信息损伤的概念,揭示信息损伤的规律,提出信息损伤防御的基本原理。
1信息损伤的概念
关于信息损伤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界定信息损伤的概念,应首先考虑导致信息损伤的信息种类,信息损伤的表现,以及信息损伤的程度:
1.1 导致信息损伤的信息特性
信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信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心理战条件下,信息作为新概念武器的一种被战争利用,构成决定战争“胜败”重要因素,诱导心理杀伤并降低战斗力。信息作为一种杀伤性武器,主要的致伤特性有:依据信息本身的特性,包括虚假信息、恐吓信息,以及怀柔离间信息;依据信息的影响方式,包括短时间大量充斥,导致信息过剩、信息爆炸,或信息长时间阻断、缺失或封闭;以及依据信息影响的程度、媒介和时空等特点,导致心态失衡。[6~8]
1.2 信息损伤的表现
信息损伤导致人们心理出现各种变化,首先是认知领域的变化,出现认知偏差、认知扭曲以及认知能力降低;其次是情绪变化,表现为焦虑、恐惧等症状,出现情绪紊乱;另外,严重的信息损伤还会导致人们意识混乱,出现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
1.3 信息损伤的结果
损伤主要是导致身心功能障碍,丧失工作能力,在军事领域就是丧失训练能力或战斗力。信息损伤与一般信息消极的影响有所不同,一是对个体心理功能的影响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甚至出现心理病理学方面的改变;二是导致特定社会群体的效能降低,丧失凝聚力。
综上所述,信息损伤是指在信息的影响下,因信息过剩或爆炸、信息缺失或封闭、虚假信息或恐吓信息,引起受众心理结构的失衡,导致认知偏差,情绪紊乱,意志消沉,甚至人格扭曲。这种由于信息引起的个体心态失衡、社会群体效能下降,称为信息损伤。
2 信息损伤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海湾战争中,83%伊拉克士兵受到心理战影响而停止反抗,87000名伊拉克官兵携带传单向美军投降。一项伊拉克战俘调查表明,98%的官兵看过传单,88%相信它是真的;58%听过美军心理战广播,46%相信它是真的。正如一位伊拉克的师长所说“心理战对士兵士气的影响仅次于空中打击。”[9]
为探讨信息损伤的存在以及影响因素,2003年当“非典”在我国大地蔓延时期,我们对北京、广州和西安地区近8775名各类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以分析信息损伤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1 信息损伤的特点
第一,信息损伤具有情境性。特定时期、特殊环境给某些信息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非典”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有48%的人认为“非典”对人类危害最大,而认为癌症和艾滋病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人加起来也只有43%。我们还发现,在这种信息失控条件下,一些人的道德判断准则发生了变化,有17%的人认为“非典”病人逃跑是个人的自由,可以理解。
第二,信息损伤具有规模性。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信息交流工具,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信息过剩导致的信息损伤具有广泛性;另一方面,传媒信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很多时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信息影响的累积和潜移默化效果,使信息的影响具有更强的渗透性;第三方面,传媒普及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损伤一旦发生,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往往使负性影响呈几何性增长,损伤规模大。
第三,信息损伤具有反馈性。信息损伤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信息损伤后的信息反馈,尤其是信息接受者的主观态度,对抵御信息损伤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0,11]。
2.2 信息损伤的影响因素
信息损伤程度与掌握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研究发现,2003年5月上旬“非典”在我国蔓延呈下降趋势阶段,普通人群44.1%的人认为SARS流行正呈上升趋势;普通医护人员 32.0%有同样的认识;而传染科或战斗在隔离区一线的医护人员却有72.7%的人认为非典流行已经得到控制[12]。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受信息损伤更严重[13];而低文化程度群体对信息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丧失判断能力,出现非理性行为。
信息损伤的程度与年龄有关[14]。研究发现,20至40岁间的个体,受信息打击后容易导致恐慌,这可能是由于处于该年龄阶段的个体肩负着更沉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关,心理压力较大。
信息损伤的程度与性别有关。女性受到信息损伤导致的恐慌心理比较严重,可能与女性性别的特殊性有关[12]。女性对传媒信息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性大,容易引起信息损伤;另一方面,女性容易受到传媒信息的暗示,导致的情绪恐慌也比较严重。
信息损伤的程度与不同群体的性质有关。调查发现[12],普通人群与部队官兵相比,前者受到信息损伤后有更明显的恐慌心理,这与部队群体接受信息来源的方式有关;担任特殊训练任务的部队与预备役部队相比[5],前者受到信息损伤的影响较大,这可能与他们肩负的任务性质有关,对传媒信息的动态变化比较敏感。
3信息损伤的分类
根据接受信息量导致损伤分类,可以分为缺失性信息损伤和爆炸性信息损伤两类。前者由于缺乏必须信息,大脑缺乏识别能力,信息打击后引起心理失衡;后者则是指因大量信息冲击,大脑无法进行正常地分析、处理和辨别,导致心理失衡。
根据信息的功能,可以分为欺诈性信息损伤、威慑性信息损伤、怀柔性信息损伤、离间性信息损伤。欺诈性信息损伤主要是通过虚假信息的传播,让人难辨真伪,判断失误,导致认知障碍;威慑性信息损伤是通过恐吓性信息的传播,引起恐惧、紧张,导致情绪紊乱;怀柔性信息损伤是通过貌似同情、关心的信息传递,引起人内心的矛盾,导致犹豫不决;离间性信息损伤是通过挑拨性信息的传递,引起信念的动摇,导致意志消沉。
根据信息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可逆性信息损伤和不可逆性信息损伤两类。可逆性信息损伤指通过教育、疏导和自我调节,心理状况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信息损伤。不可逆性信息损伤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无法将人的心理状况恢复到正常状态,甚至出现精神失常、人格扭曲等。判断心理过程的可逆与不可逆,是判断心理损伤的严重程度,制定防御措施的重要前提。信息损伤的可逆与不可逆,一方面与信息的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接收信息者的心理承受力有关,在大部分情况下可逆性信息损伤比较多见,但在突发性事件以及战时的紧张状态下,不可逆性信息损伤仍然不可低估。
4关于信息损伤研究的展望
信息损伤概念的提出,为心理战防御的实证性研究和利用普通信息损伤的研究揭示心理战信息损伤的规律搭建了平台,为探讨心理战信息损伤防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由于这是一个新界定的概念,一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有关信息损伤机制以及损伤程度判断的研究,还需要大量实证性研究数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信息技术与现代战争.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 李旭大(译). 广告心理学. 北京:发展出版社,2004
[3] Lindlof T R.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edia audience, New York: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991, 35(1): 23~42
[4] Fiske S T, Neuberg S L. A continuum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 from category-based to individuating processes: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and motivation on attention and
[5] Denis M.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3th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201~234
[6] Budescu D, Au W T, Chen X P. Effects of protocol of play and social orientation on behavior in sequential resource dilemma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7, 69: 179~193
[7] Bryant R A, Harvey A H. Processing threatening inform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5, 104: 537~541
[8] Lavine H, Huff J W, Wagner S H, Sweeney 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attitude strength on the susceptibility to context effects in attitude survey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359~373
[9] 曹俊民, 蒋杰. 伊拉克战争心理战扫描与探析.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
[10] 苗丹民,王茜,朱霞等.西安地区民众SARS流行期人群心态调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2):封2~01
[11] 朱霞,苗丹民,罗正学等.西安地区民众SARS流行期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5):459~461
[12] 朱霞. 大众传媒信息损伤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5
[13] 朱霞,李云波,王炜等.突发事件中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心态分析.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58~2061
[14] 朱霞,苗丹民,罗正学.突发性事件中不同角色公众情绪变化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5,14(4):351~352
Concept an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rauma on Psychological Warfare
Miao Danmin, Zhu Xia
(The Military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is a kind of weapon and attacks human mental that is its purpose in psychological warfare.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defence of psychological warfare better, we need to understand what is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rauma.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trauma,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rauma, analyses the effect factors on information trauma, and put forward the orientation in the future by a investigating in the period of SARS prevalen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rauma, mass media, psychological warfare.
相关热词搜索:损伤 心理战 概念 心理战信息损伤的概念与研究 心理战相关概念与判断 军事信息支援战与信息损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