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火烧的前世今生]卤煮火烧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中国的名食仍能享誉现代并被消费者认可的,多是历经了清代熔炉的铸塑;很大成分上是清代俎术与当时政经势况“交淬”的产物遗留。这例子不胜枚举。单说本文副标题中的三种,熟悉名食的读君不会陌生:陆稿荐酱肉是苏州著名的传统风味,苏造肉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名馔,卤煮火烧是北京的名小吃。然而,这三者竟是一种名食在清代历史不同程段中的分解。陆稿荐酱肉先是衍为清宫中的苏造肉,再由苏造肉拓延为北京民间的卤煮火烧。它们之间,既有各自固定的表述内容,又内在关联,接续延承。我在感叹之余,遂想寄情于文,试以揭橥其秘。
  
  “陆稿荐”与吕洞宾
  
  先说陆稿荐酱肉。“陆稿荐”是爿店名,其来历别出玄机。据《苏州的传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载:过去,苏州临顿路上有爿酱肉店,掌柜的姓陆。一年四月十四日,陆掌柜在清早开店门时,见一穷饥交迫的老乞丐躺在破稿荐(草席)上,就怀着怜悯之情将他扶至店内关照,并煮香粥予他吃。老乞丐也不客气,粥一饱腹便弃稿荐而去。陆掌柜嫌稿荐无用,便用于烧火酱肉。岂不料酱肉出锅,竟味美异常。过路人闻香止步,皆来抢购。从此,店里的生意日见兴隆。
  这个老乞丐是谁?有个文人帮陆掌柜分析道:“老乞丐有两只破钵头是不是?还口对口放在头下当枕头?这倒像个迭口吕的吕字;他腰间扎条草绳?绳、纯,勿错、勿错(苏州方言,绳、纯同音)!他还穿双破鞋子,后跟全烊脱?烊、阳,也勿错!这三个字连起来,不就是吕――纯――阳(吕洞宾)吗!哎哟,今个儿又是四月十四日,是吕大仙人的生日。陆掌柜,你轧神仙交好运了。是吕大仙人见你心地慈善,待他诚笃,就有意将稿荐仙赠与你。稿荐燃的是仙火,酱肉哪会没有异香、生意哪会不兴隆哪?”听得陆掌柜心口狂跳,慌忙跪下,面南朝吕纯阳磕头。后来,陆掌柜赚了许多铜钿,又在观前街开了爿大酱肉店,挂起金字招牌,取名“陆稿荐”。
  这是个纯粹的神话。奇特的是,陆掌柜倚凭这个神话的世俗影响和感召力,竟在这一历史的缥缈茏葱中栽培出一片切切实实的茁壮果实。现金,“陆稿荐”的招牌到处闻名,已遍及全国;仅在苏州城里挂这个招牌的就有五六家,如“真陆稿荐”“老陆稿荐”“真正陆稿荐”等。据说,还多是陆稿荐的后裔们开的。至今,“陆稿荐”已成为驰名商标。
  据《中国名食百科》(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版)载:陆稿荐酱肉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售)酱汁肉最为出名……日产量达五百公斤以上”(该书668页)。我尝过这种苏式酱肉,肉呈桃红色(因酱汤中有红曲),软烂却不酥糜,是那种姑苏特有的咸中含甜的风味,尤其那股浸透肉肌的浓馥,使我这个业内人便知,酱肉时往酱汤里放了中草药。
  陆稿荐的传说里,有陆掌柜在酱肉时往酱汤里放中草药的描述。但放中草药有投放品种和投放比例之说,而且四季有别,使药味融入酱汤里,浸进酱肉中,既具滋补功效,又吃不出药味,还化作诱口的醇香,这便是陆稿荐酱肉的制作秘诀。并不是吕纯阳的功劳,与稿荐烧火更沾不上边儿。传出此说,是陆掌柜有经商的头脑,他有意避开俎术之臭,又巧借神话之虚,从而成功地运用了一种经商战术。
  再说陆稿荐肉店的历史。以《中国名食百科》出版于1988年为倒计年,该店至多是创始在嘉庆年间,或是道光年间。但这只是猜估,不能确证。我以为还该据史上溯。这就牵涉到张东官了;因为他与陆稿荐酱肉店有关,并是将陆稿荐酱肉的酱汤、酱肉之法引进清宫御茶膳房的人。
  
  乾隆的偏爱――苏造肉
  
  张东官何许人也?高阳先生在《古今食事》(台湾皇冠出版社1987年11月4版)中说:他“不是曹寅,便是李煦为康熙所物色的苏州厨子;大概是个六品顶戴,不过上面多了个顶子,下面缺少了一物;不然不能进宫当差”(该书79页)。我曾写过中篇小说《康熙宠厨张东官》。后来,小说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满汉全席》。但这事一直使我惴惴不安。因为高阳先生将张东官记错了朝代,先生无意写错,不足为怪;而我却明知有错,故意跟着写错,有点玩史不恭。张东官不是康熙的宠厨,而是乾隆的宠厨。
  说张东官是苏州厨人是没错的,《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中有“苏州厨役张东官”的记载。这册底档,是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乾隆东巡盛京期间每日进膳的实录。张东官当时是跟随乾隆帝主要供膳者之一(还有双林、郑二等)。他若是康熙时期入的宫,不仅要过雍正朝,还能在乾隆四十三年时随乾隆去盛京,想是不大可能。所以,张东官该是乾隆南巡时期被江南地方官献荐给乾隆帝的。而且,陆稿荐的酱汤、酱肉之法也因张东官的入宫而被引进御茶膳房。
  鉴证这桩事情的是《苏造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该档所立的时间为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至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是乾隆和皇太后在这期间所食“苏造菜”的实录,制作“苏造菜”的主厨便是张东官。何为“苏造”?因陆稿荐的酱汤、酱肉之法被引进御茶膳房后,嫌其“稿荐”寒碜,故更名“苏造”,陆稿荐的酱汤便称为“苏造汤”,用此酱汤酱出的肉便称为“苏造肉”。“苏造”者,顾名思义,就是“苏州制造”。苏造汤因配济调料、药料较多,又久酱荤物,常使不换,其醇浓味酽之状不言而喻;在那个年代,可谓味汤极品。乾隆不仅喜嗜苏造肉,还喜嗜用苏造汤炖制的菜肴。从《苏造底档》的记载中便可证明。
  因而想到,乾隆为帝一生,曾六次南巡。以《苏造底档》所立年限为界,张东官入宫当差应是在乾隆首次南巡以后,即乾隆十五年(1751年)以后;因为乾隆第二次南巡则是乾隆二十二年的岁尾,那是张东官到内膳房为乾隆和皇太后做“苏造菜”了。那么,他因何缘由入宫当差?史料中对此没有记载,我只能作如下的推断――
  乾隆首次南巡,有众多的皇室、宗室人员和扈从文武随行,场面盛大。此前,沿途所经之地的总督、巡抚、织造等大吏们除了忙着平道修桥、饰缮行宫、缉盗赡穷,以示太平外,还要迎逢御欲,向乾隆竞献当地的名食美馔。
  据有关史料载,当时,苏州、扬州多有擅制特殊风味的名庖被临时选到同行的御厨班子中服役,以丰富乾隆每日的用膳内容。我想,张东官就是其中的一位。当乾隆行至苏州行宫或乘舟在苏州河上游览,尝到张东官做的陆式酱肉和姑苏名菜而示赞赏时,苏州织造不会错过向贪寻美味的乾隆取宠的机会,就将张东官适时献荐给乾隆。可是,张东官如何学得陆稿荐的俎术,则难以查清了。
  饶舌至此,旨在说明张东官将陆稿荐酱肉衍成清宫的苏造肉,从他这一俎传作用上来推断,陆稿荐酱肉店的历史并非是一百多年;起码,这一名食在乾隆首次南巡前已有了一段营销、播扬的空间。不然,它怎会有特殊风味的“资历”呢?如实说来,陆稿荐酱肉店约是创始于康雍年间或乾隆初年。也因那时,汉文化、汉风俗得到空前的弘扬,肇自郑和以后的“八仙”之说在民间流传甚炽,也就有了陆掌柜借吕纯阳的稿荐将买卖开火的动机。但他没有想到,他做的酱肉经张东官的“二传”,竟成了乾隆的御膳。
  这就又想到,当年,张东官若无巧夺天工之能,若无十多年的扎实功底,谁敢将他推荐给乾隆?抑或到了乾隆二十一年立出《苏造底档》时,猜估张东官已岁在中年。御茶膳房能专立此档,记载乾隆和皇太后长期吃他做的“苏造菜”,可见他身怀陆稿荐的真传。不是说乾隆喜嗜苏浙菜吗?再确切点说,主要是喜嗜张东官做的“苏造菜”;而“苏造菜”中,尤以苏造肉最为著名。著名的原因,固然与乾隆的膳举有关,但也归因于苏造肉所具有的风味,不然,它不会成为后来北京民间的出名小吃。
  
  卤煮火烧,在京城正身
  
  清宫苏造肉成为北京民间的出名小吃,约在乾隆中、末叶。这与乾隆效倡“宫民同俗”的背景有关。就是说,乾隆愿意看到自己在宫里头吃嘛,民间就有嘛。这能表示他与国民“饮同食和”,以彰显大清国时逢盛世的祥泰气象。后来,有位久居京都的杨米仁(安徽桐城人),写了册《都门竹枝词》,其中饮食方面的,则对宫中食俗播染京都市肆和京民趋尚“皇食”的情况有所描述。如宫中习尚挂炉鸭(烤鸭)、挂炉乳猪(烤乳猪),北京餐饮市场上则有“两绍三烧要满壶,挂炉鸭子与烧猪”之说;涮羊肉原为乾隆举办千叟宴时的主馔,北京餐饮市场上则有“锡暖锅儿三百三,高汤加满好加餐”之说,“锡暖锅儿三百三”是引自千叟宴需用数百只火锅的原意。那时,清宫光禄寺承办的用于朝廷庆典和帝后婚丧之事的“满席”,俗称饽饽席,是最高规格的国宴,聪明的商人便从中感悟到营兴之道,这便是后来北京饽饽铺风行的由来;现今的北京糕点原迹于此。还有食羊之风、烤羊、奶品小吃、蜜饯果脯乃至苏造肉等北京民间食尚,皆忝其列,都是那时期始作俑于宫中食俗的。
  关于苏造肉,杨米仁没玩清楚,还是《燕都小食品杂录》里所载较详。其中有诗道:“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诗后还有注:“苏造肉者,以长条之猪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注中所说“长条之猪肥肉”,指猪的五花肋肉;“酱汁炖之”,指用苏造汤酱制苏造肉。但“以肉嵌火烧内食之”,就不是宫中的吃法了,乾隆进膳的底档中也无此记载。给乾隆所供的苏造肉,要拼成攒盘或配素料炒之。因而就想,“以肉嵌火烧内食之”是苏造肉成为民食后的新吃法。那时,苏造肉已是街头店铺或业贩专营的货色,为灵活生意,利于畅销,便配火烧同售。但北京的传统火烧是“炝面饽饽”,秋、冬季节,火烧又凉又硬,即食不宜,这就将火烧切成菱形块,煮于苏造汤中,使火烧回软入味,再与肉片同盛碗中,浇上汤汁,撒上蒜末香菜,热气腾腾,就成了“火烧汤渍肉来嵌”了。
  可是,苏造肉是经何种途径能在北京民间飘香?现在已无人说详。这事情像花蕾绽成花朵,明喻其故,却难识其因。但总该有缘由未被我们熟悉。分析起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王爷府。王爷府是宫廷的趋属。乾隆吃的玩意儿,王爷们都想效仿;既使“照虎画猫”,也是图着攀龙附凤;王爷府比宫廷较易接近民间,苏造肉的制法便从这里折个弯输入民间。二是退役或解职的内庭厨人。是他们将苏造肉的制法带出来的。我查过《内廷厨役腰牌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其中年纪最长者为“承应供差厨役杨清心,年六十二岁,面黄有须”。但未查到张东官,他如为六品顶戴(高阳先生之说),已是尚膳侍卫官了,就不属厨役之列。我推测,张东官在乾隆四十三年随乾隆去了盛京以后,该到了退役的年龄;是不是他将苏造肉的制法传到了民间,也未可知。
  嘉庆以后,苏造肉在御膳茶房里似乎绝迹,但在北京民间却被传袭下来。约在咸丰以后,民间的苏造肉也有了变化。因做苏造汤的成本较高,加上肉和手艺的成本,使许多京民吃它不起。掌灶的师傅便保持了苏造汤的原味,改以猪的肠、肺为主料,配上炸豆腐,价格就便宜下来。这就颇为京民认可。当然也有肉备,仍称苏造肉。一碗之中,料份儿定量,火烧可随意;它兼容饭、菜、汤而并蓄,既是小吃,又可充作正餐。这就是传沿至今的北京名食,人称“卤煮火烧”。
  至此,我大致芟理出这种名食在历史的变异中留下的一条逻辑曲线。其实,这种名食所演衍、拓展的三类风味仍是在分立中和谐着。当这条逻辑曲线将他们穿连一起时,就成为盘挂在中国胸腹之地的美食环链。聪颖的陆稿荐和传奇人物张东官是这条美食环链的模塑者,还有乾隆和他们多操着软语和京腔的人们在为之镀光,使我们后世人在品尝之余,感到其中的话题还有很多。
  编辑/冯 岚 ffee@vip.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火烧 前世 今生 卤煮火烧的前世今生 测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2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