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一年多,开了四家店 大学毕业找工作好迷茫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河南教育学院一大学生2007毕业后选择了卖菜。刚开始,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凑了5万元开了一家蔬菜小超市,每天早晨5点就自己蹬三轮车到批发市场进菜。如今,他已拥有4家蔬菜连锁超市,资产近百万,并吸纳了20多人就业,每天的营业额超万元……
2009年3月30日这一天,当记者探访郑州“咱地里”蔬菜连锁超市的老板郭高林时,发现他忙得不亦乐乎。原来,再过10多天,“咱地里”第5家连锁店就要试营业了,郭高林一边要操心生意红火的4家分店,一边还要经常在新店里面忙着装修、上货等事情。
但是,忙碌着的郭高林并没有因为劳累而不开心。毕业一年多来,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咱地里”,再到现在的4家连锁店,每天营业额超过1万元,这让他在心底更加坚定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信心。
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但帮助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就业,几个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也顺利就业并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资产近百万,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郭高林生于1982年,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07届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毕业生。2004年,郭高林一步入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立即吸引了他。竞选班委、投身校园社团活动、组建“艺苑话剧团”、参加社会实践,郭高林的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但是对郭高林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应该是大一暑假的那次兼职。2005年暑假,郭高林在郑州找了一份兼职,为一家公司推销油漆。他每天联系客户、推销业务,但是也遭了不少白眼,一个月下来他得到了500多元的报酬。郭高林说:“这是我挣得的第一桶金,来之不易啊。”此后,郭高林开始思考:大学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真的不容易,与其被动选择,还不如自己创业。当时,创业的想法就开始在郭高林的脑海中萌芽。
从大三开始,郭高林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据郭高林回忆,他第一个创业实践,是练摊卖衣服。所选的那条路附近是都市村庄,流动人口多,消费层次也不高,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满是卖小吃、卖衣服、卖小东西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服装。姜茵是老板和销售,而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却从中学会了经营的基本模式,并从中获得了大量市场信息。郭高林发现,在他的衣服摊旁边卖菜的生意特别好,但是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保障,很多情况下这些小商贩的蔬菜在质量、价格、信誉上都存在问题。“我就琢磨为啥肉类已经有了品牌店,蔬菜还没有打得响的品牌?”郭高林说,那时候他萌发了开蔬菜超市的心思,“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大四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因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时候,郭高林却并没有显得慌乱。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
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有的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只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
面对各种压力,郭高林并没有放弃。最终,他用自己坚定的决心,征服了自己的几个好友。就这样,郭高林和同学王彦峰、武亮亮、姜茵、郭妍妍等人凑了5万多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7年8月22日,当很多同学还没找到工作的时候,以郭高林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自己蹬三轮车进菜,开业第一天不会用收款机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了起来,也开始了憧憬。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进蔬菜的情形,郭高林告诉记者,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就直奔刘庄。到了刘庄才发现,来这里批发蔬菜的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没有及时卖完,烂了一屋子,折了几十斤。
“我们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全,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现状。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郭高林说,那时每天早上5点,他和王彦峰都要爬出热被窝,顶着寒风,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根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中间也收过假币,也丢过东西。做蔬菜生意在时间上很特殊,当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干每一件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是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道。
形成自己特色渐入佳境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逐渐变得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菜样齐全,小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店里除了蔬菜,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各种副食产品一应俱全,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也使很多顾客成为经常光顾的回头客。
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中,“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盈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就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依旧满怀希望。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心扩大规模。2007年12月份,郭高林在郑州的郑东新区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家分店。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住宅的小区大门口,一间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起初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挺过来了。”郭高林说。
目前,他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也用到他们大学所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
现在,4家店已经实现了盈利,每天营业额加起来超过万元。位于东风渠畔圣菲城小区12号店铺第4家“咱地里”蔬菜超市,是开在郑州的一个高档小区,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很快,“咱地里”蔬菜连锁超市的第5家连锁店,也将在郑州繁华区河南博物院附近开业了。
郭高林告诉记者,“咱地里”是自己团队的创业代号,已经过绿色蔬菜、五谷杂粮、榨菜、挂面、店面营业等相关必要的注册。
郭高林说,创业之初,他们想过建立自己的蔬菜基地,在蔬菜大棚中将自己的产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通过店面走向人们的餐桌。然而,实际情况不允许,首先自己团队缺乏蔬菜种植方面的经验,其次远没有那么多资金去自己种植或让他人种植大片的蔬菜,还有就是人脉相对匮乏。“我们目前的状况与创业之初的目标有差距,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初衷,相反,我们一直都在为这一宏远目标奋斗不息!”对于未来,郭高林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编辑/周芊辰
相关热词搜索:开了 大学毕业 四家 大学毕业一年多,开了四家店 开什么店比较有市场 开什么店比较有市场前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