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 [新医改 新亮点 新实惠]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新医改的亮点 2009年4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新华社发布;4月7日,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的公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确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这次新医改最大的亮点。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见》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实施方案》全文6600字,内容分为六大部分,明确了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这五项重点改革分别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3年内投入8500亿元,推进这五项医改重点工作。今后3年,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国家将建立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2009年开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有关专家说,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医疗大山将慢慢移除。届时,全民病有所医将不是梦想。
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在新医改方案中,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说法,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从基本制度的高度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新医改的一个鲜明特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国际潮流。
二、新医改时间表
● 2009年: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 2009年: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 国家将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 2009年:基层公立医院全用基本药物 2009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 2009年:在校大学生全入城镇居民医保 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 2010年:医保补助标准提至每人120元 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 2011年:城镇医保实现市(地)级统筹 国家将规范基本医疗保障金管理。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 2011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不低于20元 国家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 2009――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且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 2009――2011年:每县至少一所县级医院达标 3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3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 2009年――2011年:基层医卫人员3年培训190万 用3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
作3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三、新医改政策
● 部分公立医院将转民营
根据《实施方案》,我国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与此同时,国家将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同时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 基层医生工资衔接事业单位
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人员105万人,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人员20余万人。长期以来,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导致我国基层医疗人才流失,影响了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扭转这种状况,《实施方案》提出,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 特需医疗服务比例禁超10%
近年来,一些公立医院过多设置一些VIP高级病房、特需门诊等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引起社会争议。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题,《实施方案》明确要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同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 推广“一卡通”医保异地结算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如退休后投奔子女、派驻到其他城市工作、进城务工等,越来越多的人在就医中遇到难题――报销手续繁琐,在不同城市来回奔波。为此,《实施方案》明确,我国将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 患者可凭处方到药店买药
《实施方案》明确,我国将于今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对目录进行定期调整和更新。同时,国家将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括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实施方案》指出,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四、百姓可享受新医改“四大实惠”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指出,这次新医改的核心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降低群众的个人支付比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具体的四点实惠是: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看病有保障、治病少花钱。
“平时少得病”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如说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婴幼儿作健康体检,再比如实施国家重大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农村妇女住院分娩,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进行预防使群众少得病。
“看病有保障”是指,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医保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扩大报销范围,使群众看病以后,得到比以前更加高的报销比例。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标准后,将提高群众的就医支付能力,减轻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如果按城镇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以后的医疗报销上额将达到10万元左右。随着政府投入比重的增加,居民个人支出比重将有所下降。
“看病更方便”是指,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并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使得群众能够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再去医院,看病更加方便。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加快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全面覆盖,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医疗服务。
“治病少花钱”是指,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医保,另外对医院进行改革,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这样使群众能够治病少花钱,减少个人支付的比例。
链接:透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难点
●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积极性如何平衡?
“公立医院改革是最大的难题。”参与多次医改政策制定的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处理好“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创收趋利明显,公益性严重弱化。公立医院的维持、运行和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是服务收费,无形中就会增加群众看病负担。刘新明指出,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维护公益性”而非创收的积极性,是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他说,公立医院如果全部由政府投入,这虽能最大程度体现公益性,但是目前国家财力不允许,同时还有可能“养懒人”,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因此改革中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扭转医院逐利势头,同时通过合理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价值,改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 医保投入能否真正成为百姓实惠?
“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对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件好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指出,但是目前较低的筹资水平如何更好地发挥分担费用的作用、相关投入如何更好地实现改善国民健康结果的目标,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的难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在医疗保障水平有限的同时,医保实施过程中还有医药费“水涨船高”和“过度治疗”的现象。从医14年的网友“李新”列举了身边的例子:一个阑尾炎手术成本约700元,如今在乡镇卫生院也要花3000元左右,按照当地70%的医保报销比例,患者仍然要掏近千元。政府投的钱并没有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葛延风说:“在目前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医保资金,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同时,要加强监管,让公共投入真正变为老百姓的福利。”
● 如何走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困境?
大医院里常常人满为患,挂号犹如春运期间买车票,“一号难求”;而在基层社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医疗机构则冷冷清清,有近一半的医疗设施几近闲置。
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老百姓看病还是要往大医院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的全科医生队伍太年轻。由于工资待遇低、业务发展空间有限,经过系统培养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到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工作。
这次医改提出,将在大医院建立大规模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更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大医院经过正规培训后,可以下到基层工作。陈竺说,这将是一个走出人才困境的“牵牛鼻”之举。
● 基本药物制度能否让药价“应声而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意见》中明确,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但是基本药物目录如何建立?如何保障它的生产和供应?这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针对药价虚高的问题,我国此前已对药品采取招标采购。然而由于“以药养医”机制的存在,出现了药价越招越高、廉价药一招就死的怪现象。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此前的教训表明,“招标不能唯价格论,一定要招数量。药品的生产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价格。”她说,考虑招标的因素,首先应是药品的质量,然后是数量,最后才是价格。
“如果医院以药养医机制不改,就算通过招标来完成采购,一定会走回到只卖贵药的老路上来。”一位药企负责人表示,不切断医院和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就会面临重重阻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也表示,基本药物的关键在于确保临床使用,医疗机构能否尽快实行改革,才是能否实现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所在。
(据新华社报道综合整理)
编辑/梁伟娜
相关热词搜索:实惠 新亮点 医改 新医改 新亮点 新实惠 新条令新亮点 新成果新亮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