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棺内用的五谷 [毛泽东为张浩抬棺下葬]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毛泽东一生中,曾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为战友抬棺、下葬。享此殊荣者,就是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张浩烈士。   张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生于湖北省黄冈县林家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和党的早期杰出领导人、“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林育南,林彪(曾用名林育容)是堂兄弟。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就与张浩相识。毛泽东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张浩给过他许多帮助;在井冈山根据地期间,他也得到了张浩的多方支持。此后,他们虽然不在一起共事,但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1938年2月底,身体有病的张浩从前线返回延安,一边养病,一边工作。但是,他的病久治不愈,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不得不住院治疗。
  对于张浩的病,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尤其是毛泽东更为挂念。
  有一天,朱德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商量工作,二人又谈及张浩的病情,他们决定请苏方派专机将张浩接到苏联治病。
  张浩得知苏联飞机专门来接他治病,先是感激党中央和苏共的关心,但仔细思考后,却决定不去。他认为,他的病难以治好,没有必要去苏联。
  鉴于张浩的这种态度,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又轮番去医院劝他。他说:“我的伤病我心里清楚。这个样子,再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的,不要浪费苏联的资金、药品。有很多八路军的伤病员急需治疗,还有一些烈士的后代及其他人要去苏联,让他们去吧。他们的伤病治好了,还可以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见无法说服张浩,毛泽东和中央其他负责人只好尊重他的意愿。
  1941年1月16日,“皖南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许多同志都义愤填膺,要求同背信弃义的国民党决裂。躺在病榻上的张浩得知这一情况,心里很不平静。他抱病给毛泽东写信说:“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世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未赶出中国,统一战线仍要坚持。”毛泽东读后,觉得他的意见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当即给他回了信,并嘱咐他“好生保养为盼”。此后,毛泽东又代表党中央多次来看望他。而他却恳请道:“主席,我现在是老病号。你太忙,再不要来了。”
  1942年3月5日,病情恶化的张浩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对前来探视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不行了,革命二十年如一日,却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到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十分感动,连忙转身对大家说:“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3月6日凌晨1点15分,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去世。
  第二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中共中央委员张浩同志积劳成疾病逝》的讣告,并专发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当日下午,中共中央成立了张浩治丧委员会,遗体移入延安中央大礼堂,供人们瞻仰悼念。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他守灵,毛泽东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3月9日,张浩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大门外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会后,一万多人自发地为张浩送行,参加出殡。毛泽东(抬棺者中前排第一人)、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执绋安葬。图中右一为张浩夫人涂俊明。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之后,毛泽东还亲自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碑文。

相关热词搜索:下葬 毛泽东 张浩 毛泽东为张浩抬棺下葬 水晶棺中可怕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水晶棺材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